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存在与繁荣或者建立在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或者能够从外部获得稳定可靠的粮食供应,否则便会危机四伏。因此历代帝王都把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供给作为立国之本,从政策和法令上予以保证,制定基本的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遇到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力就会受到极大破坏,因此,历代王朝都建立基本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措施,使广大农民得到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接济,度过危机,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这就是义仓和常平仓的设置。

——摘编自杨海民《中国古代粮食生产管理研究》

材料二   隋代的粮食仓储有了很大发展,据《隋书·食货志》记述:“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虢、熊、伊、洛、郑、怀、邰、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炀帝时又在河南巩县东南原上置洛口仓,在洛阳北置加洛仓,这两个仓城共可储谷2600万石,足见隋代储积粮谷之多。从仓储形式上看,义仓的普遍兴建成为隋代仓储的一大特点。义仓的设置,对百姓确有好处,特别是设在乡间的义仓,不受州官控制,有灾时开仓较为方便,避免了官府赈给不及时的弊病。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府保障农业生产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隋朝粮食仓储的特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镇”的演进简表

北魏在北方、西北设置沃野、敦煌、焉耆等军镇,防御柔然等的侵扰,发挥军事功能。
一度“凡天下上镇二十(镇兵五百人),中镇九十(镇兵三百人),下镇一百三十五(镇兵三百人以下)。”
安史之乱后,镇数大增,镇将凭借兵权干预地方行政、财政事务,县官“束手委听”成为常态。因有兵士“早暮巡警”,“居民依军成市”的现象日益多见。
北宋宋初,下令“盗贼、斗讼先委镇将者,诏县令及尉复领其事”。后又规定“诸镇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兼酒、税之事。”
据元丰三年(1080)成书的《元丰九域志》载,当时全国共有1875个镇,平均每镇有超过200户居民。

——据于云汉《宋代“镇”的废与置》等

材料二:明清江南市镇行政管理简表

市镇类型管理模式代表
一般市镇沿用传统模式,州县衙署直接管理
交通要道市镇设巡检司加强治安管理苏州府震泽镇、汾湖镇
一些富裕市镇设课税司掌收商税松江府新场镇、唐行镇
少数重要市镇设立府厅级官员(如同知)驻镇掌管治安、税收等苏州府同里镇、湖州府南浔镇
规模较大市镇委派县级副职(如县丞)驻镇掌管治安、税收等吴江县盛泽镇、奉贤县四团镇
钞关、港口市镇设榷使署、海防署等进行管理常熟县福山镇、嘉兴府乍浦港

——据张海英《明清江南市镇的行政管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镇在宋代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管理的特点。
2023-12-2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近代西方的工业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英国棉纺织业迫切需要革新技术。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珍妮机”,工业革命开始。此后,技术的发明和运用首先深入到纺织工业,蒸汽机的使用是作为纺织工业的动力而出现的。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推动了采煤工业的机械化和冶金技术的发展,并推动着交通运输技术的改进。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无论是被认为揭开使用机器序幕的“飞梭”,还是提高功效四十倍的卡特莱特的水力织布机,都是在英国首先出现的。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主要工业部门都采用机器,机器生产在纺织工业中取得主导地位。

——摘编自顾学杰《试论两种“工业起飞”:英困工业革命与当代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比较》

材料二:德国的工业化展现了完全不同于英国、美国的特征。德国人组织发明创造,并且使之成为一个考量周密、意料之中的事物,德国的化学和电气公司开创了建立由受过大学教育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组成工业研究实验室的先例,通过科学的高级理论与工厂的日常工作实实在在的结合,企业的效益是显著的。德国政府通过取消或控制自由贸易的手段,扩大了管理部门的范围,政府领导人致力于控制工业发展,有权对德国工业的发展进行长期贷款。德国商业与技术学校为一些特殊工作人员培养人才的有效程度也比世界其他地方高。个人企业家很快让位于专业管理人员集团,他们受委托不仅以其高效率来管理那些工厂、公司和银行,而且还通过创造一个有严厉的内部纪律与团体精神的上层精英决集团定他们存在的条件。

——摘编自威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 ·人类共同体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工业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晚期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2023-06-0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5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广大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随着荒地的不断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数量超过了公田。“私田”……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土地制度的变化及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迁都”的作用。
(3)用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三中统治阶级是如何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