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城市规划历史悠久。在《周礼・考工记》中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左传・隐公元年》孔疏:“王城九里,公城方七里,候城方五里,爵城方ニ里。”《管子》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下,必于广川之上。高费近早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摘编自尹家琦等《西周时期城市规划理念探讨》

材料二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主要是一些开埠通商城市,特别是沿海沿江少数开通商的新兴城市现代化发较快;而原来那些历史悠久,经济较发达的内地城市由于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化起步更晚。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通过开放城市传进中国,而开放城市的社会经济的日益现代化,也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各种以传播现代知识文化为目的的新式文化教育机构应运而生,日益发展。近代中国城市愈发展,农村就愈落后这些城市在文化上与周围地区相对疏远,在经济上则被当成是获得出口产品的中转站,而不是促进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

——摘编自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与外力的影响》

材料三下图是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国际化演示图

——摘自曹康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国际化历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变化的作用。
2022-02-20更新 | 549次组卷 | 7卷引用:2022年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工业革命后西方建筑与城市理论发展史(部分)

时间

代表性事物

特点

18世纪60年代开始

巴黎万神庙等

古典复兴,仿罗马风格

18世纪末19世纪初

(拿破仑帝国时期)

巴黎星形广场凯旋门等

罗马帝国风格,外观上雄伟、壮丽,内部采用华丽的装饰

19世纪初

欧文的新和谐公社

中间设公共设施,周围为住宅,附近有工场与作坊,村外有耕地、牧场及果林

19世纪初到70年代

英国国会大厦

仿中世纪哥特风格,浪漫主义建筑的代表

19世纪中叶开始

英国世博会水晶宫、巴黎埃菲尔铁塔等大量应用钢铁结构,建造快速,造价低廉,结构极为稳定

19世纪90年代开始

苏格兰连芬南混凝土高架桥等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建筑物的强度

19世纪末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城市和乡村生活的结合,城市中有大量的森林、运河、花园,环境极佳
上述材料是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末西方建筑与城市理论的典型代表。选取材料的某些方面,提炼出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或城市建筑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从材料中归纳特征,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06-21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选择考模拟(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粮食安全相对应的就是粮食危机,在中国古代,表现为粮食危机的主要形式就是饥荒的发生,而饥荒的发生其实质就是粮食供应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突然打破,粮食供应量不足和粮食需求量上升都是导致产生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中国历史上这一对基本矛盾一直影响着封建社会的进程,有的时候粮食供求平衡,则社会稳定,国泰民安;有的时候供求失衡,则饥荒频生,人民流离,甚至于出现农民起义和社会动乱,影响到王朝的换代更替。

——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   中国古代部分时期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摘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粮食总产量和总需求量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历史时期,围绕“粮食安全”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5-19更新 | 230次组卷 | 4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2023届高三5月模拟考历史试题
4 . 中国城市供水设施的发展

材料一   远古时代,先民一般利用天然河水、湖水或泉水维持生计。夏商周时期,人类活动区域不断扩大,在无天然河湖可资利用的地方,只好开泉、凿井取水。秦汉以后,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对生活用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井、泉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统治者不得不开发水源,修渠引水,以解决城镇居民的用水问题。汉武帝元狩三年修昆明池,并引池水入汉都长安,供居民使用。隋唐长安有比较完备的供水系统,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分别从东、南两个方向进城,与城中众多的水井相辅相成,共同解决城市生活用水及环境用水问题。唐代以后,宋元明清诸代在大中型城市中也普遍建有供水设施。

——摘编自王双怀《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及其特征》

材料二   近代以来在西方的影响下,各地沿海通商口岸如天津、上海先后建设了城市自来水供水系统。20世纪初,北京供水不足问题进一步引起各方人士重视。1908年北京连续发生火灾,清廷寻求防火方法,袁世凯称自来水为解决之道并获得政府支持。因国力衰微,政府财政状况捉襟见肘,自来水公司只得采取招商集股的方式筹集资金,随后发行300万元股票。又因技术落后无力自产,供水设备只得向外国购买,但外国公司只计自身利益,对中国的自来水系统建设不负责任,建设过程很快出了问题。在铺设安装水管时,部分宗室以管线可能会经过其祖坟为理由阻挠,甚至将官司打到了宗人府。

——摘编自张凯昭《民生之首:清末民初北京的自来水系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国古代城市供水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自来水系统建设的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的英国新兴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当时英国城市的特点是:遍布天空的烟尘,随处可见的垃圾,污水随意排放,卫生状况极差。19世纪初期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仅为40岁,诸如伤寒、天花、肺结核和白喉等传染,并每年要夺走20000的生命。印度发生的疫情传入英国,引发了英国1831年的霍乱,疫病共肆虐了437个城市。卫生改革家艾德文·查德威克等指出当时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归因为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和肮脏的公共卫生状况。英国政府开始采纳其观点,开始了公共卫生立法和改革活动。

——摘编自陈超《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和食物,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官有粮仓概况

按行政建置
设置的粮仓

中央

国有

京师仓、太仓、甘泉仓等都是国家级畿辅大
仓,储运由中央统一调配管理
基本用于供应京师消
费和支持西北军备

皇安

皇室成员和内廷各部门的粮仓供皇宣和宫廷消费

地方

各郡县、王国均有常设之仓多用于救灾济困
按军事建置
设置的粮仓

内地

驻军军粮可取用于中央及郡县、王国的粮仓各粮仓系统协同并存,
危急时刻相互输渡
边郡
(地)
驻军庞大,有一套仓储体系以保障军粮供应,如都尉设置的粮仓、边塞烽燧防御系统的粮仓;政府在边地大兴屯田,形成农官系统的粮仓建置
各地农官
下属的粮仓
中央许多重要机构在地方设置农官及粮仓,如大农下辖的农官属仓,水衡、少府、太仆下辖的农官属仓经营全国各地的公田
及边郡屯田上的收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有粮仓设立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官有粮仓设立的意义。
2024-02-0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漕运的本质在于把经济重心区域的物质财富输送到政治中心。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始终成为政治中心紧扣、牵绊经济发达之区的绳索。然而,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展阶段表

朝代发展阶段漕运中心主要运道漕运量(单位:万石)
平均量最高年份
秦汉关东之漕长安、洛阳渭河、漕渠、黄河、汴渠480600
魏晋隋唐从关东之漕到江淮之漕长安、洛阳漕渠、黄河、汴河、江南运河200300400
两宋江淮之漕开封、杭州汴渠、江南运河600700
元明清江南之漕北京京杭运河300400675

——摘编自王明德《论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展的几个阶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漕运发展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冶铁业的规模有明显的扩大,其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主要分布在豫、冀、晋、鲁、陕等地区。产铁之地设铁官,专管冶铁和铸造铁器,全国共有49处。较大的冶铸作坊有郑州古荥镇、南阳瓦房庄等遗址。这些遗址面积大,炼铁炉种类多,所用技术较为先进。生铁炒炼成钢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铁产量。汉代冶铁技术的提高为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考古发掘,我国古代主要农具大部分已在代出现,可分为垦耕工具、播种工具、整地工具和收获工具等类型。

——摘编自张钢杰《试论汉代冶铁业的发展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冶铁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冶铁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24-01-02更新 | 59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海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检(三)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象牙贸易”

重商主义时期,比利时没有建立任何殖民地。利奥波德二世上任后,将目标对准非洲。他创建国际非洲协会,建造医院、科学研究站,扶持亲比势力。但靠慈善来维持一个殖民地,力量太薄弱。利奥波德的目光转向刚果丰富的象牙资源——受热带森林保护的象群。1879年,利奥波德利用非洲雇佣兵,控制刚果人、匹格米人、昆达人等。1888年,利奥波德将雇佣兵组成“官军”,由一两名白人军官统领,负责捕捉壮丁充当工人。他的士兵杀死大象,留下一堆堆象尸,非洲人被迫背运象牙。象牙和农产品装满船运到比利时,但回程船抵达刚果时船上几乎空无一物。比利时人为取得台球和钢琴键的制作材料,剥削了刚果的资源。

这位国王没有看见500万和800万非洲人和数十万头遇害大象在刚果河沿岸所流下的鲜血。于是,越来越多的台球,滚动在纽约、伦敦、安特卫普的高雅的台球厅里。

——摘编自【美】彭慕兰、史蒂夫·托皮克《贸易打造的世界: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

(1)根据材料,概括利奥波德二世开辟“象牙贸易”手段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利奥波德二世的“象牙贸易”的影响。
2024-02-05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议会通过了两项改造水路的立法。1571年通过了一个使韦兰河通往大海的议会法案。1571年通过了第二项议会法案,授权伦敦市的公司给通往伦敦北部的利河改造提供资金。为了拓展英国的海外运输,17世纪中期,英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航海条例和航海法案,禁止外国船只在英国沿海航行,禁止用外国船只装载外国货进入英国港口。工业革命初期,英国运河运输兴旺起来。英国运河运输业的发展既得力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又受益于政府引导和扶持。运河兴建过程中出现的购买土地、江河改道、穿越公路等问题,国家统一协调。有许多运河获得政府资助。此外,国家还给运河运输业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倾斜,如减免税收。但随着铁路兴起,运河运输逐渐衰落下去。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材料二   随着近代交通的发展,清政府设立机构进行管理。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管理轮船、铁路和电邮。1907年,邮传部下设船政司,专门管理水上交通。清末邮传部为了振兴航运业,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查各地航运业发展状况;制订注册章程,健全规章制度;以资金补助航运。此外,邮传部还制订内河航运计划,积极发展内河航运,采取措施反对垄断。为了对抗外国航运公司,成立中美轮船公司,开通国际航线。邮传部竭力维持中国航运业发展。民国元年,邮传部改为交通部,分为总务、路政和邮电三股,船政由邮电股兼管,不久设航政司专管。民国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规范水上交通,例如《航舶法从船舶登记法川内河航运章程》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水路运输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水路运输相较于近代英国的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2023-11-1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洋浦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