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下图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隋朝大运河是在地方性运河的基础上形成的。隋朝统一全国之前,地方政权大都开凿了一些地方性运河,这些运河,从客观上为隋朝开凿大运河作了准备。夫差是春秋时期吴国的最后一位王,为运河开挖起了开创作用。他是大运河“第一锹”的开挖者。请问夫差主持开挖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022-12-2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五)(14页)
2 . 【古代交通与国家治理】

交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看到交通进步的轨迹。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进步,对于中国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人类文明史也有重要的意义。

材料一



图1秦朝主要交通示意图

——摘自《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历史地图册



图2唐朝主要道路示意图

——摘自《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决定古代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和行政效能。交通系统是统一国家维持生存的首要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也以交通发达程度为必要条件。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工具的发明以及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进步,通过交通条件可以成千成万倍地扩大影响,收取效益,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

——王子今《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交通线路的变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影响。
2022-12-17更新 | 151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分层作业)-【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伊佩霞在《剑桥插图中国史》中这样描述唐朝:国家的统一、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两座宏伟京城的修建和国内国际贸易的扩大,均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唐朝长安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居民百万,吸引着来自亚洲各地的商贾、留学生和朝拜者。唐都长安平面图如下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材料二   唐朝以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到北宋时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今开封)为东京。《东京梦华录》说东京商业“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南宋人《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东京人口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北宋都城东京平面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二两幅平面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长安与北宋东京各自有哪些显著特点。
(2)结合所学,分析唐宋城市特点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2024-01-10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2届高三11月考试历史试题
4 . 图1、图2分别为唐代都城和北宋都城的商业空间示意图。图片信息直观地反映了(     
A.宗室与贵族势力的衰退B.皇权对建筑分布的影响
C.“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面左图是郑和航海路线图,右图是新航路开辟示意图。根据两幅图能得出的正确历史结论是(     
A.郑和航行规模大于新航路开辟的航行规模
B.中西远洋航行都得益于国际劳动分工细化
C.新航路开辟拉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D.郑和航行一定程度为开辟新航路奠基
6 . 如图为2000—2008年世界汽车产量(单位:万辆)示意图。这反映出

A.道路建设的进步推动汽车生产B.各国政府重视汽车工业生产的发展
C.国际汽车市场为发达国家垄断D.汽车渐成社会广泛使用的交通工具
7 . 古希腊雅典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卫城位于城内山丘的顶上,下城分布着市场、行政机构和居民点。结合下图和所学,下列关于雅典城市的布局与功能表述有误的是(     

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
A.城市具有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B.其道路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C.布局不严格对称,以卫城和市场为核心
D.各类公共建筑为公民提供公共活动空间
8 . 交流·互鉴·共赢

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

古典时代(公元前500-公元500年)之前,远距离贸易存在很大的风险。在古典时代,两方面的发展降低了旅行的风险,刺激了远距离贸易。首先,统治者出于军事和管理国家的目的,大力投资修建道路和桥梁,客观上促进了国内贸易的发展。其次,古典社会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往往彼此相连。当这些帝国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对抗和冲突时,整个欧亚大陆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就会出现一派和平的气息。远距离商贸的成本降低了,商品经营的规模急剧扩大。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依据材料,概括古代远距离贸易发展的条件。

“哥伦布交流”指的是1618世纪间,发生在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间的动植物、微生物的交流和人口的迁移。下表为“哥伦布交流”的大事年表(部分)。

1492哥伦布到达新大陆
16世纪初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
1510西班牙的殖民地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
1535法国人带来的流感病毒使圣劳伦斯河谷的印第安人灭绝
1555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16世纪70年代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
16世纪90年代爱尔兰、西班牙、法国等地开始种植马铃薯
1700欧洲人渗透地区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60%-90

——整理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2)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哥伦布交流”带来的影响。

拉丁美洲革命不是一次偶然事件,它早已在酝酿中。孕育这次革命的重要因素,是人民大众遭受不可忍受的殖民压迫。殖民地人民在同一领域、同一环境内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和同化,逐渐形成了共同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传统。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意识已经普遍高涨。

18世纪中叶以后,拉丁美洲与外界接触日趋频繁。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主义者的重要著作,在殖民地广泛传诵。到18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工业虽然还很薄弱,但它是殖民地经济中一种新的因素,它必然会在殖民地不断发展,决非任何殖民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反动势力所能压抑和扼杀的。

——摘编自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


(3)依据材料和所学,说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

最近几十年,气候变化已经给所有大陆和海洋的自然系统以及人类带来了影响,气候变化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粮食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及其治理已经成为各国国家治理和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黎协定》表明世界各国对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全球气候治理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协调合作。2012-2021年,中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始终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摘编自刘雪莲等《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4)依据材料,概括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原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1800-1850年是世界城市化起步阶段,指出推动城市化的“发动机”及其与城市化的关系。
(2)1850—1945年是城市化发展阶段,指出推动这一阶段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3)结合两个示意图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及原因。
(4)1945—2010年是城市化加速阶段,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城市化加速,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器”有哪些?

材料二   于是1956年颁布的《清洁空气法案》划定了“烟尘控制区”,区内禁止直接燃烧煤炭。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1964年,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推出《雾霾法令》,应对雾霾危机。如今在德国,环保理念已深入人心,对不少德国人来说,在城市里能坐城铁等公共交通就没必要开车,垃圾分类也必须仔细,投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已成潮流。上世纪60年代末,催化式排气净化器出现,从技术上解决了汽油燃烧不完全的问题。十多年后,洛杉矶所有汽车基本实现安装净化器。据统计,洛杉矶一级污染警报的天数1977年为121天,1989年下降到54天,1999年这个数字才降为零。

——据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整理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城市环境治理具有什么特征?

材料三   



(6)结合两示意图和教材P64思考怎样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2022-08-22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92年以后的玉米、马铃薯传播示意图

——据(美)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二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推广到北美。

——据《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三

滇池被誉为“高原明珠”,是昆明市的“母亲湖”,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央及地方政府不断加强滇池治理的力度。1982~1995年,由巴西引入水葫芦,净化了滇池水质,增加了水面绿色植被,但也抑制了湖内其他植物生长。1997年后,从墨西哥引入小龙虾,有效治理了绿藻、红藻污染,滇池水质明显改善,但小龙虾繁殖过盛,影响了本土鱼类生长。

——据李玲玲、刘秋琳《从启动治滇到精准治滇,细数滇池治理历程及转变》


(1)有学者认为,材料一中的现象引发了中国明清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变动,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咖啡为例,说明全球性物种交流的重大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物种交流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022-07-09更新 | 274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