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88年,我国种植业内部经济作物产值占农作物种植业产值的比例达18.4%,比1979年提高了6.5个百分点,粮食作物产值下降到58.2%:1988年,林牧副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已达44.1%,比1978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农作物种植业比例下降到55.9%。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A.农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B.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
C.粮食作物总产量呈下降趋势D.农村的副业产值占优势地位
2023-01-12更新 | 503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主城区)
2 . 城市化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一个市镇机能转变的过渡时代。原有以行政及军事机能为主的城镇,也逐渐蜕变转化为商业及贸易的重要据点,这种商业化的趋势,直到明清,传统的市镇均脱离了它的原始含义,而以商业机能为标准。到15世纪末(尤其是明成化、弘治年间),出现了江南市镇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选自道客巴巴网《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至明清市镇机能的变化;试用史实说明这一变化对经济结构、文学形式、思想观念方面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1700—1859年)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主要经济因素。

材料三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化代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韧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自《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中英城市近代化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为何出现的这些不同?

材料四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斯蒂格里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是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可见,中国的经济发展显现的巨大作用已经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以工业化和城市化拉动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是海内外有目共睹的。其中,“城市化”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热门词汇之一。

——杨醉《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了怎样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什么样的城市化战略?
2020-07-23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5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瓜,原产于非洲干旱地区,唐五代时由西域传入中国。《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本草纲目》也认为“按胡峤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传中国,今南北皆有。”

——《略论古代丝绸之路中西动植物物种的交流》

材料二   材料三   古代中国的知识和学术,原本是为官府所垄断,是所谓王官之学。但是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成为“士”(特殊的知识阶层)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这就大大地扩展了受教育的范围,使知识以更快的速度向民间转移和传递,这成为士人的另外一个来源。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他们二者的结合,则是诸子学出现的直接土壤。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西瓜传入中国的历史条件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比较古代中埃农业的共同点,并列举上古时期两地主要农作物。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私学和士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结合所学,指出“诸子学出现”所指代的思想局面及其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4 . 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显示, “一带一路”实施十年来,仅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就使全球贸易成本降低1.8%,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到9.7%,全球贸易增长1.7%到6.2%,全球收入增加0.7%到2.9%。这些数据有力地证明了(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速B.国际贸易发展改变人类生产生活
C.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D.“一带一路”为全球化增添活力
2024-01-2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伊佩霞在《剑桥插图中国史》中这样描述唐朝:国家的统一、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两座宏伟京城的修建和国内国际贸易的扩大,均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唐朝长安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居民百万,吸引着来自亚洲各地的商贾、留学生和朝拜者。唐都长安平面图如下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材料二   唐朝以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到北宋时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今开封)为东京。《东京梦华录》说东京商业“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南宋人《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东京人口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北宋都城东京平面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二两幅平面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长安与北宋东京各自有哪些显著特点。
(2)结合所学,分析唐宋城市特点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2024-01-10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2届高三11月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时期已有医疗救济方面的事例,但是那时的医疗救济更多是一种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举措,并未形成固定的机构和救济体系。两汉以降,历代王朝在此领域也有一定的举措,但仍以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措施为主。到了唐朝曾建有功能更为专一的病院即乞丐病坊。后虽被政府接管仍委托僧人管理,显示出较强的民间特色,但其规模不大,受惠面也有限。与此相比,宋朝的医疗救济事业无疑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

——摘编自张文、卢渝宁《宋代官办医疗救济》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一批教会医生与军医追随殖民者而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会医院,后深入到内地。20 世纪初,教会大学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西医东来,推动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起步。1906 年,清政府设民政部,下设卫生司,掌管全国卫生事务。同时,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开始起步。上海华界在市政建设、卫生管理、法规建设等方面基本采纳了租界的办法,并在食品检验、疾病预防等方面与租界合作。北京、天津、武汉、广州、厦门等城市在公共卫生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在中国乡村,医疗事业十分落后,卫生状况很差。

——据郝先中《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成立后,召开了全国卫生会议,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发展方针。从1953年开始,全国各级卫生防疫站逐步建立。1955年,国务院颁布了《传染病管理办法》。同时,在城市职工中建立起公费医疗制度,并采取减免收费的办法加强对严重危害农民健康的流行疾病的治疗。为消灭血吸虫病,1955年建立了国家级的血防领导小组,并在疫情严重的江南各省建立了各级血吸虫病防治站。在国家的号召下,科研、医疗人员奔赴一线,指导群众摒弃陋习,实行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全国各地的乡村举行了清理钉螺运动,以消灭传染源。

——据邓铁涛《中国防疫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到宋代医疗救济的变化趋势,并简析宋代医疗救济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医疗卫生事业与晚清时期相比的进步性。
(3)根据材料三中建国初血吸虫病防治的相关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在防疫抗灾上的作用。
2023-10-1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等


(1)依据材料一,指出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概括其主要的优势条件。
(2)结合所学,指出促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主要历史大事有哪些。

材料二   随着哥伦布远航美洲,印度洋、太平洋这些远离欧洲人的水域到16世纪成了欧洲人从事殖民和贸易活动的舞台。中国和欧洲是新的世界贸易的两个终端,由这个时代两条最主要的商业航线连接着。绕好望角而来的葡萄牙人在16世纪初到达中国,西方国家与中国贸易多经好望角跨越印度洋从西而来。经南美跨越太平洋而来的西班牙人也接踵而至,开通了太平洋丝绸之路。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大帆船,来往于墨西哥与菲律宾马尼拉之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到白银,用来交换中国丰富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方。太平洋丝绸之路的贸易利润惊人,但却控制在西班牙人手中。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的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格局的演变趋势。

材料三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三个重要转折点,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摘编自《中国经济时报》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成功经验。
2023-07-08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高考重庆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8 . 下图是近代以来世界城镇化趋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1850年之前各国的城镇化水平都处于较低水平
B.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步瓦解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C.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我国20世纪80年代城镇化发展
D.世界各国城镇化水平同步发展
9 . 据于素云《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1871~1893年间中国主要出口货物变动趋势如下表:
年份荼(担)丝(担)豆(吨)棉花(担)
1871~1873102215937529575608486
1881~18831238145393458476017473
1891~1893105506459946760522290417
由此可知(     
A.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世界资本主义工业正快速发展
C.国内民族工业得到一定发展D.中国在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10 .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如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统治阶级的重视
C.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D.重农抑商的政策
2023-01-05更新 | 127次组卷 | 24卷引用:重庆市綦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月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