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棉花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

史料二   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

史料三   考古学家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材料二   早在1000年前,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棉花织造业就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织造业。在19世纪以前,亚洲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

公元950年,在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欧洲,塞维利亚、科尔多瓦、格拉纳达、巴塞罗那和意大利诸城有了棉纺织业。

12世纪末,意大利北部开始形成一个重要的棉花产业中心。

15世纪,德意志南部也出现了棉花产业。

18世纪初期,在发展棉纺织工业的过程中,英国人开展大量的间谍行动,窃取印度高超的生产技术。

公元1200-1800年,棉纺织品的制造和消费在世界各地稳步扩大:从中国、日本再到欧洲、北美,棉纺织品成为主要纺织品。

19世纪,法国最主要的贸易商品属棉纺织类;1860年,原棉贸易占美国所有出口货物的60%;同时期,印度、埃及、巴西等同样依赖以棉花为主的种植园经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棉纺织业的历史,分别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意义的“棉花帝国”形成的历程。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胶济铁路与近代山东

1904年建成通车的胶济铁路,东起青岛站西至济南站,是山东最早的铁路。某班级以“胶济铁路与近代山东”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如下史料。

【资料夹】

①清末民初,济南老字号瑞蛱祥绸布店,由专营土布转为主要经营洋布、呢绒等。益都(今青州)民众用洋纱织成的布料做衣服,手纺土布已几不可见。

《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三)②1905年,胶济铁路运输货物310482吨,到1913年,增加到946610吨。花生、核桃、豆类等原来只在产地附近销售的农产品均经胶济铁路运往青岛,再经海运输出。

——《胶济铁路史》

③益都杨家庄,未有铁路时,是一个偏僻的小村,无商业可言;有了铁路后,成为一个商业繁兴的集镇。单就烟叶交易一项,每年成交值,约有一百万元。

——《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四)

④吾邑人情质实,安土重迁久成习惯,然数十年来,生齿日蕃,物产所入渐有不给之势,(胶济铁路开通后)则多有远游异域以谋生计者,此亦习俗之稍变于前也。

——孙维均《安邱续新志卷八风俗考》

⑤中国传统社会生活节奏缓慢,不讲求精确计时。胶济铁路开通后,司机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开车与停车,不可早到或迟到,乘客也严格按照时间出行。

——赵建修《胶济铁路杂忆》

⑥清末民初,整个临清(运河沿岸城市)市井萧条,较之全盛之时已然面目全非,聊城、德州的情况也差不多;1905年青岛的贸易额比1900年增长了4.6倍,1910年青高的贸易总值已在全国各通商口岸中居第6位。

——《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


从资料夹中任选三则材料,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本草纲目》载:“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麦状,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棕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该史料可用于印证(       
A.玉米最初被作为药用植物引入B.明朝玉米出现了改良品种
C.物种交流丰富了明代人的饮食D.欧洲作物开阔了国人视野
2024-04-08更新 | 31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四)历史试题
4 . 如图所示为光绪十九年十月初四日(1893年11月11日)“信差胡永安关于完善邮路事致海关税务司德璀琳禀文”,主要内容为信差胡永安奏报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对当时正铺设的京津大道铺修工程中涉及的工程量及相关花销等问题进行了汇报。该史料可直接用于研究(        

   

A.客邮对中国航运权的侵害B.近代中国邮政业务的私有化
C.近代海关关税制度的演进D.近代中国交通的半殖民地化
2023-09-21更新 | 402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驿站是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方通信工具之一。这是一种以“接力”方式传递物资和信息的方法。驿站在秦汉时期趋于成熟,设置了官方交通路线——驿道,驿传为要政。到唐朝时,驿站已经广布全国各地,正如诗人岑参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到了宋代,驿站已经发展出不同的等级,最高级的驿站可以充当“迎宾馆”,招待来自四邻的国家使节。驿站的这个功能一直延续下去,除了提供设备,驿站在明朝还负责护送外国使节。然而,中国古代的驿递体系虽然发达,但不向民间开放。从功能上来看,它完全是为军事、政治和统治阶层服务,几乎不承担商业和社会功能。

——出自王笛著《碌碌有为:人、日常和文化》

材料二   民信局是专门传递民间邮件的服务组织,产生年代远远晚于驿站。民信局的出现填补了民间通信的空白。近代以后,民信局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逐渐分布于中国各境。建立了遍及全国经济发达和较为发达地区的通信网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更快发展,民信局的弊端亦逐渐显露出来。“从整个国家的观点来看,它却有一个严重的缺点,那就是它只发展了利益优厚的路线,而忽视了那些不敷开支的路线”。鸦片战争后,西方的邮递形式大规模进入中国,据1907年的统计,各口岸设立的的“客邮”达76所,这些“客邮”,不但侵我主权,而且,有些外国人从事走私活动,损害中国利益。所以,到晚清时期,多种邮递方式并存,出现了“官办驿站既贪污腐败,又不传递商民邮件;民信局虽然活跃,但又各自为政,过于分散;各国在华客邮既侵犯中国主权,又任意走私”的局面。这样,在建立国家邮政的呼声中,“西方近代邮政始终作为一个成功的范本被反复引用,是中国改革传统邮政的范本”。20世纪初,随着中国近代邮政制度的确立,传统的驿站体系失去了价值遂被放弃。

——出自徐建国《赫德与近代中国邮政制度的确立和初步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驿站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邮递方式的新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6 . 据史料记载和《清明上河图》所绘,北宋东京城十分繁华,《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中可清晰看到,当时的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
A.对外贸易高度繁荣B.民众税收负担沉重
C.城市经济职能凸显D.实行不抑兼并政策
2020-10-15更新 | 1071次组卷 | 23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麦原产于西亚。中国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其中还有专门围绕麦类作物种植和收获举行的祭祀活动。《周礼·天宫·疾医》:(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史料表明,至少在春秋时代,位于北方的东周、晋、鲁、郑、陈等都有了小麦的种植,并出现了以小麦制作酒母的酿酒工艺。汉代小麦在人们主粮中的地位普遍提高,是中国北方农业发展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摘自田成方、周立刚《古代中国北方粮食种植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1618年,小麦从英国传入弗吉尼亚殖民地。独立战争以后,中西部地区也开始种植小麦,这一时期酿酒业和畜牧业对小麦和其他谷物的需求量增加,是刺激小麦和谷物种植的主要原因。1870年后,美国政府先后制定多项法律,鼓励开发大平原。20世纪初,美国开始大规模普及拖拉机,早已建好的铁路网,把小麦等农作物源源不断地运往东西海岸,远销欧洲,击垮了欧洲的农业体系,导致欧洲社会极度不稳定。一战前后,受世界小麦价格上扬的利益驱使,大幅度开垦西部地区土地种植小麦。由于干旱和持续数十年的农业扩张,以及未有相关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1930年前后出现了一场著名的“黑色风暴(沙尘暴)”,美国的生态以及农业受到了巨大影响。

——摘编自《美国社会历史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麦类作物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小麦广泛种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粮食生产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协调发展,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所在。其中人文文化尤其需要给予关注,科学技术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是无形的,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它需要大力营建,需要精心培植,这便是古人所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

——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随想》

请以“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4-0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三)历史试题
9 . 经济文化水平落后的国家如何选择工业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思考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在36个传统手工业行业中,受摧残的有8个行业。一部分原有的手工业在与机器工业的竞争与互补中,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发展,不仅体现为数量上的增长,而且反映到技术、经营和管理等层面。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城市手工业中的某些行业如手工机器修造、丝织、棉织、针织等行业均出现了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纵观18401949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这种民间以本土工业为基础的嫁接型工业化模式没有取得成功。

——摘编自彭南生《现代化中的“中国式”》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实现民族复兴,实现工业化与实现民族复兴之间发生了深刻的内在逻辑关联。毛泽东对工业化的思考是多元辩证的,他既看到了工业化对于中国摆脱亡国灭种的根本性危机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意识到,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可以说,毛泽东科学地把握了工业化与国家独立富强之间的重要关系。

——摘编自徐坤《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

材料三   中国启动工业化战略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先发国家起步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二三百美元相比,有较大差距。中国在工业化起步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西欧和西方衍生国水平的1/12。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对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的统计表明,中国仅27美元,远低于同期印度的57美元,也低于亚洲的44美元。

——摘编自郑有贵《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工农城乡关系的探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未受摧残的部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工业化与国家独立富强之间的重要关系”的内涵。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49年至1957年我国在工业化路径选择方面的合理性。
2024-03-24更新 | 6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0~1870年是英国交通的加速推进期。铁路是轨道交通持续改进的结果。1830年通车的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显示了铁路和蒸汽机车的优越性,预示着交通体系的根本性变革,英国引领欧美进入铁路新时代。到1844年,铁路里程达2235英里;1852年,铁路里程达7736英里;1870年,铁路里程达15500英里,近代英国铁路交通网络大体建成。铁路和蒸汽机车凭借前所未有的价格和速度,迅速排挤了公路和水路,在旅客运输和高价值货运中占据优势。

——沈琦《从“交通困局”到“交通革命”:近代英国建设交通强国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1876年,英国怡和洋行擅自在中国领土上修建了一条从上海到吴淞长达14.5公里的窄轨铁路,随后被清政府购回拆毁。1881年,清政府修建了一条从唐山到胥各庄长约10公里的轻轨铁路,这是近代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据统计,到1911年,中国境内总共约有铁路9618.1公里,其中外国列强控制下的铁路有8952.48公里,占总数的93.1%,中国自主铁路只有665.62公里,仅占总数的6.9%。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截至2015年底,中国高速铁路已经突破1.9万公里,是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拥有动车组列车最多、运营最繁忙的国家。……中国高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难得机遇,大力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积极拓展海外经营业务,品牌价值和国际影响力逐年攀升,以高铁为代表的现代轨道交通装备,成为我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亮丽名片。

——徐飞《中国高铁的全球战略价值》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兴建铁路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现代铁路建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综上所述,归纳影响铁路建设的因素。
2022-09-27更新 | 369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艺术班下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