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3 道试题
1 . 棉花本是一种在个别区域种植的农作物,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主导了棉花的生产销售,有研究将这种现象称为“棉花帝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考古学家也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材料二   棉的故事并非始于18世纪末期英国产业的工业化,也非始于19世纪美国奴隶种植园的原棉生产。早在欧洲和其他各州掌握棉纤维的栽培、纺纱和织布之前,亚洲就占据着这种原料和布料生产与贸易的统治地位。这是一种在印度广为人知的东西——印度在成为殖民地之前的财富依赖于棉纺织品的国际贸易,在中国同样如此。早在明代以前,棉纺织生产就已经发展成为经济领域最大的产业之一,供养着数以百万计的耕种者、纺纱匠和织布匠。棉是纳税的媒介,是比丝绸、苎麻和其他纺织纤维更常见的织物。

——摘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中文版序言(2018年)

材料三   作为一种全球性工业,英国棉纺织工业在19世纪将原本相对孤立的地区联结、整合起来,纳入新的国际分工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南部奴隶种植园采摘的棉花,被运往英国利物浦港口,在兰开夏郡的工厂被生产成棉纱,出口到印度制成棉织品,再销往中国市场。迟至20世纪初期,美国南部的广大棉农依然生活穷困,没有原棉贸易价格中的话语权与商议权。印度、埃及等国棉花种植者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至19世纪60年代,英国棉纺织工业初创的全球体系客观上整合起世界经济,重塑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摘编自杨松等《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棉花种植及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前棉花产业的区域分布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棉纺织业在此区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相传“七夕”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后因牛郎织女传说融入方作为一个纪念性节日而存在;七夕节的习俗也逐步包含了乞巧、求爱情、求子等多方面的意义,其中又以乞巧为核心。七夕节民俗的形成(     
A.折射出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B.反映古代女子对爱情的期许
C.根源于天文历法知识的进步D.体现了封建迷信思想的盛行
7日内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下表为1840~1894年中国买办资本的投资去向。据此可知,当时买办的投资(     
项目投资额(千两)占总教(%)
交存外商企业保证金10000050.0
附股于外商企业120006.0
投资城市房地产3000015.0
投资商业、银钱业5300026.5
投资近代工业、航运业50002.5
合计200000100.0
A.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B.强化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
C.加快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解决了近代工业发展的困境
2024-06-07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测(二)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的全球史”

近代以来,英国的时间概念经历了国家化和全球化的过程。

片段一   时间国家化

1675年,英国建立了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负责测量经度。

1714年,英国政府成立“经度委员会”,提供奖金及专利来征求准确测量经度的方法。

1735-1761年,哈里森发明精确的海钟,以时间测量经度(1小时对应15度),经度诞生。从此,英国的舰船能够到达地球的任何角落。

1771年,英国工厂主阿克莱特在报纸上发布招聘广告:“本人急需两名精通机械零部件设计业务的钟表匠,同时诚聘熟悉轮齿啮合连接业务的技术人员若干名。”

1798年,英国钟表匠发起抗税请愿活动,他们认为:“棉纺业和毛纺业完全受惠于钟表制造工匠……”

1840-1855年,英国98%的公共时钟设置为格林尼治标准时间。

片段二   时间全球化

1864年,通过连接格林尼治时钟的电信电缆,开普敦鸣放正午炮,传达英帝国时间。

1884年,华盛顿国际天文学家代表大会召开,法国人强调中立原则来反抗格林尼治子午线的权威地位,并联络其他国家反对英美发起的决议,但大会最终以经过格林尼治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成为世界计算时间和空间的起点。

1924年开始,格林尼治天文台每一小时会向全世界发放调时信息。

——摘编自杜君立《现代的历程——机器改变世界》、【美】奥格尔《时间的全球史》

(1)根据片段一、分析英国能完成“时间国家化”的原因。
(2)根据片段二、指出英国推进“时间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3)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时间的全球史”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顿官刚编译《西方笔的变迁史》等

笔的演进(如图)蕴含着影响人类技术创新的诸多因素。请提炼出其中一个因素,并围绕该因素,选择其他的生产生活工具进行阐释。(要求:选择某一个或某一类生产生活工具均可,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医学博士,平时在地方巡医治病救人的同时进行医学教育,唐玄宗时期制定《广济方》,要求地方官员将其中常用的药方抄写下来,张榜天下,便于在疫情暴发时照方抓药,及时治疗。唐代政府设坊隔离,各州县设立“病人坊”,对病人收容、隔离、治疗,有效切断传染源,集中力量救治病人。唐代各级政府要求及时掩埋因疫致死尸体,禁止病人家属乱抛尸体,督促和鼓励家人将死者掩埋,有效防止通过尸体的疾病传播。

唐代中央政府会在暴发疫情之后调拨粮食发给地方或开放义仓赈济灾民,同时酌情针对灾情大小减免当地百姓的赋税,用以安抚民心维持社会稳定⋯⋯《册府元龟》中记载:“其有一家长大者皆死,所余孩稚十二至襁褓者,不能自活,必至夭伤,长吏勒其近亲收养,仍官中给两月粮,也具都数闻奏。”官府规定了对遗孤的近亲收养制度,而且会予以补助两个月的口粮,用以保障这些遗孤。

——摘编自代有利《唐代防疫体制及启示》

(1)概括唐代疫情防护的主要措施。
(2)分析古代防疫对现代防疫有何启发。
2024-06-0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西医学是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独立产生的,西医在其东渐过程中与中医必然发生“碰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随着欧洲早期殖民主义者的东侵,一些天主教传教士陆续抵达中国。西方医学在中国有一定范围的传播,但其社会影响有限。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加紧对华侵略,中国日益走向半殖民地社会。在此历史背景下,西方传教士又充当了在中国传播西方医学的主要角色,近代西方医学开始全面进入中国。

——摘编自彭益军《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及其意义》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中医与西医发生了激烈争论。在中西医之争上,西医界称中医为旧医,称自己是新医,将中西医之争视为是“新旧之争”、先进与落后之争,试图通过这样的话语定位分清自己和中医的地位;中医界称自己为国医,称西医为西医,将中西医之争视为“中西之争”,试图与民族国家建构联系,占有一定的政治话语力量。

——摘编自姜连堃等《从话语权的争夺透视近代中西医之争》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中西医之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86年,从日本舶来的“东洋车”开始出现在北京街头,由于不需要什么技术,大量农民进城拉洋车。调查显示,到1924年时,北京有20%的人的生活离不开人力车。北京本有深厚的行会传统和基础,但人力车夫却长期没有行会。车夫与老板的矛盾都局限在个人层面,没有上升到阶层的层面。当有轨电车开进上海、天津,并开始向北京进发时,遭到“人力车”从业人员的激烈反对。1929年,以人力车夫为主的“旧行业”与电车工会甚至发生暴力冲突。此前人力车夫常被社会视为流痞一类,而这次公开的集体行动、集体反抗,使社会开始正视他们。中国共产党也重新重视起在北京人力车夫中的组织动员工作,不久就大见成效。

——摘编自雷颐《北京人力车夫与中国现代性转型》

阅读材料,围绕“交通工具与现代性转型”,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建立以后,设置驿道,贯通全国各地,驿道沿途设置驿站,全国共设有1639个,接待过往的使者和官吏。主要的驿道有:从长安经太原,往东至幽州,往西至回纥道;从长安经洛阳,可接渤海道、幽州、扬州;从长安经兰州,接安西入西域道;从长安经成都,可以到南诏;从长安往南经襄阳、长沙,接广州。

——摘编自韩时勉《关于〈唐朝国内外的主要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       大流士为了便于调遣军队,传达政令,除了利用赫梯、亚述原有的驿道外,又修筑了许多新的驿道。驿道沿途设有驿站,驿站附设旅馆,随时都有信差备马以待。从苏萨到小亚爱斐斯的“御道”,全程2400公里,每20公里设一驿站。苏萨发出的命令和文件,站站相传,日夜不停,7天即可到达终点。另一条重要干线起自巴比伦城,横贯伊朗高原,东达大夏和印度边境。

——摘编自谢玉珊、徐虎《大流士一世改革与波斯帝国的全盛》

材料三       清政府在东北、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新设了若干邮驿机构,建成稠密的通信邮驿网。到光绪年间,驿务萧条,甚至还有不法官吏,进行勒索,导致邮务不能正常进行。冯桂芬专门写了一篇《裁驿站议》,大声疾呼:“国家以有限之帑(收藏钱财府库)项,既饱县官私囊,复递无足轻重之例信,亦何贵此驿站为乎?”主张取消驿站,改设近代邮政,既利于官,又便于民。在形势的逼迫下,清政府于1896年始办大清邮政官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

——摘编自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欧亚帝国修建驿路系统的共同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冯桂芬对古代驿路系统的看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38年美国《农业调整法》规定,小麦等五种基本农产品,如果超过全国计划产量一定额度,就可以实行销售定额。各种农产品的销售定额,由农业部长授权全国生产该种农产品的农民按户举行公投决定,公投由地方农地资源保护委员会组织,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农民只要通过总数的2/3同意,即可达成销售额度协议。这一做法(     
A.减少了政府的干预B.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C.刺激了消费的需求D.促进了基层社会的治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