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三峡地区考古出土了大量并有其自身特点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从器形看,有猪嘴形、蘑菇形等当地动植物特点的器物;从纹饰上看,有绳纹、山字形纹、谷穗纹、鱼形纹、水波纹等。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     

A.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B.手工业成为独立的部门
C.陶器种类多样技术先进D.生产生活蕴含审美情趣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据初步统计,出土战国铁器的地点见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湖北、安徽、四川、云南等23个省、自治区。秦、楚、燕、齐、赵、魏、韩的广大地区都有铁器出土。战国铁农具的种类很多,有铧、锄、铲、耙等。河南洛阳战国粮仓出土铁农具72件,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农具近70件。就铁农具种类而言,基本上能适应开垦、耕翻、除草、收割等主要生产环节的要求。

——摘编自李健民《战国时期铁农具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史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期已被铁搭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发展特点。
(2)根据史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出现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2024-02-0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3 . 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结论


A
广州增城金兰寺遗址发现面积约500多平方米的史前贝丘堆积。原始社会已出现贝币


B
广州黄埔陂头岭遗址发现一批新石器时代的
储粮窖穴,最大的窖穴深达5.2米。
新石器时代阶级分化明显




C
广东博罗横岭山先秦古墓群出土的随葬编钟,形制与中原出土的同期编钟大致类似,花纹则有明显差异。先秦时期南北文化存在交流




D
广东博罗银岗村西周至战国时期的古窑场遗址,出土器类有罐、鼎、豆、杯、钵、碗、盒、纺轮、珠、环、垫、印模、动物模型等。先秦时期当地的手工制造业主要服务于基层消费市场。
A.AB.BC.CD.D
2024-01-3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考古发现,在我国河南、河北、山西等省,均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如铁犁铧、五齿锄、铁镰等。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铁制农具使用广泛B.冶铁技术发展成熟
C.庄园经济开始出现D.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2024-01-2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据考古发现,河南洛阳战国粮仓出土铁农具72件,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农具近70件,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181件铁器中,177件为生产工具,仅锄就多达89件。由此可知,战国时期(     
A.铁农具使用较广泛B.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C.铁矿得到普遍开发D.冶炼技术显著提高
2024-01-2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4课 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后作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再度掀起殷墟热。自1933年至今,这里相继发现13座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出土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和陶器。随着殷墟考古与研究的深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①是商汤灭夏并定都殷的历史见证
②陶器生产开始采用坯车控制坯件的薄厚
③青铜器比较多的用于农业生产
④史书中有关商朝的记载,得到了考古发掘的验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 . 距今约4300—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考古发现陶寺遗址观象台,利用土柱狭缝来观测日出,并依据日出的光影推测节气节令,如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同时在王族墓地还出土了圭尺和圭表,圭尺和圭如表组成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观测仪器圭表系统。这反映当时(     
A.天文历法水平世界领先B.早期人类重视科学理论发展
C.开始进入农耕文明时代D.农业发展推动了历法的进步
2023-12-27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名校联考(三重教育)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考古学家曾在罗马北部的一座古城中挖掘出一幅公元前4世纪的壁画,画面上描绘着和面、擀面、切面的场景;2002年,考古学家在中国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约4000年前的“面条”,经鉴定,该“面条”的主要成分是黍和粟。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印证(     
A.物种交流促使饮食文化趋同B.丝绸之路改变罗马生活方式
C.早期文明的独立性与相似性D.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原产地
2023-11-16更新 | 394次组卷 | 8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河南、江苏、浙江、广西、内蒙古、吉林等地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A.考古发现可以代替历史记述B.商周时期铁犁牛耕已经发展
C.我国使用牛耕技术历史悠久D.文献资料史料价值极其有限
2023-07-02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据考古发现,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石器分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三种,其中包含石铲、石锄、石耜、石磨盘、石磨棒等。甘肃马家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石斧、石铲、石刀、骨柄石刃刀、锄、镰等,这些生产工具一般通体磨光。这些可以用于印证当时我国(     
A.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征B.农耕经济已经产生
C.手工业和农业实现分工D.打制石器技术发达
2023-05-11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省十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