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2 道试题
1 . 【金融强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94年,正值英法“九年战争”,英国军费开支庞大,国家财政几乎陷入崩溃。国王威廉三世与一批金融家达成协议,成立了英格兰银行。英格兰银行不仅向政府贷款支持连年的殖民战争,还办理存贷款、贴现等业务,代理国库和管理政府债券。以英格兰银行为起点和基础,英国的国债、股票等多层次金融市场迅猛发展,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844年,英格兰银行逐渐放弃商业银行业务,成为专门的中央银行。19世纪中后期,英镑成为全球最主要的货币,英格兰银行担负起了英国乃至世界金融体系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角色。

——据付一书《中央银行学》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体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一切存款须上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一切贷款由总行根据国家的计划指标进行分配。198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原来的商业银行业务由中国工商银行来承担。2003年修改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将中国人民银行定位为国家的中央银行和宏观调控部门,承担“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三大职能。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成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中央银行。2016年,人民币被纳入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份额超过日元和英镑。

——据文炳勋《新中国金融体制的历史演进》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格兰银行为英国的崛起所作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定位发生变化的原因。
(3)在海洋强国、文化强国、科技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等多个重要战略部署之后,国家提出了金融强国战略。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维度谈谈你对金融强国战略的认识。
2024-04-2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摘编自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结合史料,谈谈铁路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2024-02-09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宗时市舶司所收犀象、香药等舶货,“岁约获五十余万斤、条、株、颗”“一岁果得三十万缗,自是岁有增羡,至五十万缗”。宋仁宗天圣以来,犀象等宝货“充牣府库,尝斥其余以易金帛、刍粟,县官用度实有助焉”。至皇祐中总入为“五十三万有余”,宋英宗“治平中又增十万”。到南宋绍兴年间,市舶司的“抽解与和买岁计之约得二百万缗”。因此,在宋政府特别是南宋政府财政中占有相应的比重,“大率盐铁居十之八,茶居其一,香矾杂收又居其一焉”。

       ——摘编自漆侠著《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1870年贸易总值为12 067.7万海关两,1911年则增为其7倍。1870年以后贸易增加的原因很多,其中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以及中外间设立电报,尤为重要。此外,1870—1892年的22年间,贸易总值增加近一倍,1892—1911年贸易总值则增近三倍,后一时期贸易值所以增加较为快速,关键因素之一是1890年到1911年间修筑了很多铁路,如中东、胶济、芦汉、北宁、沪宁、广九、津浦等线。其次,1905年日俄战争前后,东北开放对外贸易,1902—1911年,东北共有10处口岸开放,并开始有大豆出口。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三   1950年4月签订的中苏两国贸易协定和苏联向中国贷款的协定,立即使1950年两国间的贸易额在中国大陆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第三上升为第一。其后,中国又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政府间的贸易协定。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西方“封锁”“禁运”,中国大陆与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发展更快。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晚清时期和新中国初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2024-04-23更新 | 17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4 . 某历史研究小组以“番薯在中国的传播”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搜集到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越南)者,公(名陈益,广东东莞凤岗镇人)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食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壬午夏,乃抵家焉……掘啖益美,念来自首,因名“番薯”云。

——摘自《凤岗陈氏族谱》

材料二   番薯,皮紫、味稍甘于薯芋,尤易蕃。郡本无此种,自万历甲午荒后,明年都御使金学曾抚闽,从外番丐种归,教民种树,以当谷食,足果其腹,荒不为灾。

——摘自《福州府志》

材料三   番薯引种时间表

省份引种年代省份引种年代
广东
福建
浙江
江苏
四川
江西
湖北
1580
1593
1603
1603
1733
1736
1740
河南
湖南
陕西
河北
贵州
山西
安徽
1743
1746
1746
1748
1752
1756
1768

材料四   



(1)综合材料一、二、你能得出关于番薯传播的什么结论?请说明理由。
(2)研究小组为什么要搜集材料三和材料四?谈谈你的看法。
2024-02-05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广东罗定等地“铁矿既溶,液流至于方池,凝铁一版,取之。以大木杠搅炉,铁水注倾,复成一版。凡十二时,一时须出一版,重可十钧。一时而出二版,是曰双钩(钧),则炉太旺,炉将伤……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二十余版则利赢,八九版则缩”。

有学者估算,20版铁,每版300斤,共6000斤,按万历年间北京官价约合96两(白银),如果每年生产6个月,收入可达17280两,考虑到“万金”的成本,每年资本周转不到2次。

——摘编自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等

材料二   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新式纺纱机发明之后,手织机再也应付不了工作了。由于煤的使用,虽然生铁的产量迅速增加,但棒状铁(一种由生铁精炼而成的韧性铁)的生产却受到限制。英国不得不从瑞典和俄罗斯输入棒状铁,其价格之高成为各地工匠加速推进冶炼技术研究的原因之一。不久,纯粹从经验中衍生的搅拌炼铁法的发明大大减少了用锤锻打的辛苦工作,并能迅速且大量地生产棒状铁。18世纪80年代,这一发明获得瓦特的赞许,许多厂商主动前来与发明家磋商其专利证的使用权问题。如理查德·克劳肖凭借此专利所开的工厂里,棒状铁的产量从每星期10吨提高到200吨。根据推算,1786年至1789年发明家所订的专利授权合同如果得到诚实的执行,那么他在专利权的法定保护期内,能获得高达25万英镑的使用费。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之际中国广东“铁场”生产经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类“铁场”兴起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之际中国广东冶铁业和18世纪英国冶铁业发展条件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7—18世纪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着重要意义。工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宋朝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军金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6世纪,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生出现。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摘自马世力《世界史纲》

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宋朝商业革命和西欧商业革命的表现;有学者认为“社会环境是商业革命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2024-04-09更新 | 13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英国的自由传统奏响了序曲,也为专利制度的孕育提供了技术劳动力和商品经济环境以及科学革命和文艺复兴等思想文化支撑。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英国重工主义的经济政策鼓励自由建立新产业,催生了1624年的《垄断法规》(专利成文法),该法规与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共同促进了初始工业化时期英国专利的实践。17世纪末到18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推动专利制度与产业革命之间相互影响,专利法治体系更加成熟。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专利制度和经济实践因其存在的大量缺陷而面临巨大危机,引发了一场席卷欧洲的专利制度存废大论战,最终促进了专利制度的全面改革。

——摘自李宗辉《17-19世纪英国自由传统与专利制度的演进研究》

材料二   西欧在19世纪30年代之后技术创新潮流开始放缓,自由贸易经济开始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在这样的经济形式下,自由贸易理论开始兴起,在贸易自由、契约自由的旗帜下,通过授予专利权使一些工商企业受到保护、免受竞争的现象引起了经济学家的注意。同时,专利制度自身的问题也日益引发人们的不满,当时英国专利制度尤其令人诟病。19世纪中期之前的英国仍然坚持专利特权制度,其授权程序复杂、成本高昂、费时不菲且含糊不清,专利诉讼也存在较大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19世纪50年代西欧爆发了如火如荼的反专利运动,但19世纪70年代之后,这种反专利运动最终还是消退了。

——摘编自袁锋《专利制度的历史变迁:一个演化论的视角》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专利制度的产生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2)据材料一、二、分析西欧反专利运动的爆发原因及其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专利制度的认识。
2024-01-2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资本论》与工厂制度。

1867年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对19世纪的英国工厂制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马克思指出,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现代工厂代替了原先的手工工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关系开始形成。工厂通过对生产过程、生产效率、原材料的节约进行管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另一方面,资本家“把工作日延长,使之超出工人只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的那个点,并由资本占有这部分剩余劳动”。在劳动纪律方面,为了保证机器不停止运转,工厂主对于工人进厂、离厂、休息、吃饭的“关心”,比起对工人的生存更加“关心”。工资制度方面,在雇佣劳动下,工人的无酬劳动都被工资所掩盖,这就是资本主义工资制度的欺骗性所在。

——摘编自范漪鑫《论<资本论>对19世纪英国工厂制度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资本论》中有关工厂制度评价的理解。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洋经济对大国发展有着内在的持久推动作用。英国就是一个正面典型。英国通过海洋向外扩张,不断谋求海外殖民地的经济资源,源源不断地为其自身发展注入财富,最终铸成“日不落帝国”。其实,在海洋发展初期,英国与西班牙、荷兰等海洋强国相比处于不利地位,为此制定一系列航海条例,并为贯彻法案不惜与荷兰开战。而当自身海洋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英国又将航海自由原则运用到极致,力图为英国海上霸主提供制度保证。

——摘编自冯梁《西方海洋强国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材料二   1979年,美国“航行自由计划”(Freedom of Navigation Program,简称FON)出台,旨在通过对全球范围内被美国认为存在“过度海洋主张”的海域开展航行自由行动来保护美国的“航行自由权利”。2009年之前,美国赴南海开展航行自由行动的频次相对较低,且没有针对性地指向某一特定国家。2009年,美“FON”计划作出针对性调整,南海开始成为航行自由行动实施的重点。 “FON”计划的调整是为了配合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利用南海争端和航行自由问题打压中国的海洋主张,阻碍中国的发展进程。为此,美国逐渐增强在南海的军事部署,并不断以“航行自由”名义派遣舰机赴南海执行侦察、巡航任务。

——摘编自刘松岳《中美南海航行自由争端研究——基于海权观的视角”

材料三   中国在海洋领域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全球倡议是为了塑造良好、稳定的国际环境,而非谋求地区霸权、逼迫周边各国“选边站”。中国建设的是海洋经济发达、管控有力、合作广泛,拥有强大涉海综合实力的海洋强国,并将坚持奉行和平发展道路,摒弃“国强必霸”的传统思维,坚定维护合法海洋权益,不争夺海洋霸权,不断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取得新进展。

——摘编自王宇轩《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确立“海上霸主”地位的主要手段(至少两种),并简析其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09年以来美国“FON”计划调整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战略给世界海洋建设带来的启示。
10 . 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会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步。


(1)请将向下列选项与示意图中的区域相对应(填写圈号数字)

A._____ B._____ C._____ D._____ E._____ F._____
①《罗马民法大全》        ②《汉谟拉比法典》       ③《唐律疏议》
④《拿破仑法典》            ⑤《工厂法》                 ⑥《社会保障法》
(2)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继承和发展了《罗马民法大全》中的一些精神,主要包括(     )(单选)   
①保护私有财产       ②崇尚法治精神       ③沿袭过往判例       ④实现人人平等
A.②③B.①②C.①③D.③④

(3)下列选项反映《唐律疏议》主要特点的有(     )(双选)
A.礼法结合B.乡约教化C.提倡理学D.宣扬孝道

(4)《工厂法》颁布的时代背景是(     )(双选)
A.价格革命的影响B.工人运动的出现
C.阶级结构的变化D.殖民体系的瓦解

(5)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该宪法颁布于(     )(单选)
A.1949年B.1954年C.1956年D.1978年

(6)综合上述内容并结合所学,谈谈对法律制度产生与发展的看法。
2024-01-17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