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9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20世纪中叶,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存空间进一步扩展到了外层空间,“高边疆”理论应运而生。在太空中,许多航天国家拥有自己的空间设施,空间安全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目前,一些航天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活动对空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一旦关键的航天装备出现故障或者遭到破坏,就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重视空间安全,增强空间能力,维护空间利益已成为现实的需要,许多航天国家都在不同程度地加强军事航天力量的建设,大规模的航天项目往往需要国际合作。

——摘编自王春明《科技革命的历史轨迹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史料二   20世纪的科学革命为技术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物理学革命为原子能、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化学革命为分子设计和开发新材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大量兴起,以至任何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再是单一学科发展的结果。科学事业也不再是少数人的事业,而成为社会性的巨大事业。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业劳动生产率,战后1946年至1970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大约4倍。同时,海陆空立体交叉交通运输网络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部门,如:信息技术产业已被人们从第三产业中独立出来,作为第四产业。科技革命造成的新的技术水平,使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很少能单独全面开发新产品,因此必须进行产品零部件开发的国际合作。

——摘编自王春明《科技革命的历史轨迹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指出20世纪中叶以来空间安全受到重视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史料二、概括20世纪以来科学革命的主要特点。
2024-02-0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从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人文主义强调关注人的发展B.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
C.无产阶级的斗争结果D.民主政治对国民素质的要求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英国艺术家威廉·希斯的漫画《怪物汤》


   

(备注:漫画描绘了19世纪一位贵妇看到放大的泰晤士河水滴后的惊恐)


国内有学者指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患了“城市病”,请结合所学知识简单论证。
2024-02-05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皆大力士)从后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摘编自《淮南子·主术训》


史料二   罗马共和国末期,奴隶人口一度达到意大利总人口的25%。这时候,很多大贵族用奴隶作为自己田庄的主要劳动力,并进行专业分工和统一指挥。古罗马学者瓦罗的《论农业》对此曾有非常详尽的论述。据他记述,当时有的奴隶制庄园规模很大,一个橄榄园面积就有120犹格,约相当于480亩,可见当时奴隶主们拥有土地之多,而且还在不断扩大。

——摘编自孙明良《从瓦罗的〈论农业〉看古罗马农业的经营管理》


【探究】
(1)史料一中的文字信息及图片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有何影响?
(2)罗马共和国时期,奴隶的来源有哪些?奴隶制庄园的影响是什么?
2024-02-0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5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亿人经历了严重粮食不安全(粮食安全阶段综合分类IPC/CH第3阶段或以上)。此外55个粮食危机国家中,7500万儿童发育不良,1700万儿童消瘦。1.35亿人口中,超过一半(7300万)生活在非洲;4300万生活在中东和亚洲;1850万人生活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其主要驱动因素是:冲突(导致7700万人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的关键因素)、极端天气(3400万人)和经济动荡(2400万人)。

——摘编自《2020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

史料二   先进储粮科技的广泛应用,使中央储备粮更加优质、绿色、安全。截至目前,中央储备粮科技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最新普查结果显示,中央储备粮宜存率达到100%,综合损耗率全面控制在1%以内,确保了储粮数量与质量。

——摘编自《粮食安全看得见管得好》(《经济日报》,记者:刘慧)

【探究】
(1)根据史料一、说明当今世界在粮食供给上还存在哪些严重问题。
(2)史料二反映了我国为保证粮食安全采取了哪些措施?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马铃薯在传入欧洲之初,并不受人们的欢迎,绝大部分欧洲文化对它持一种非常不友好的态度。他们甚至认为马铃薯会导致麻风病和不道德……欧洲的七年战争共有九个国家卷入,这也为马铃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契机。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史料二   “玉黍(玉米)……生地瓦砾山场皆可植,其嵌石罅尤耐旱。宜勤锄,不须厚粪,旱甚亦宜溉。收成至盛,工本轻,为旱种之最。”

——包世臣《齐民四术》


(1)史料一反映了欧洲人对马铃薯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史料二表明作者对玉米种植持什么态度?原因是什么?
7 . 1869年11月,位于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成功通航。直至今天,它依然是世界上重要的运输通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伊士运河的历史

材料二   有关苏伊士运河的一组材料:漫画家笔下的英法争夺

1870—1895年苏伊士运河的运输状况

年份

船(艘)

货物(吨)

1870年

486

436609

1875年

1494

2009984

1880年

2026

3037422

1885年

3624

6335753

1890年

3389

6890094

1895年

3434

8448383

材料三   1956年,纳赛尔决定将苏伊士运河收回国有,用苏伊士运河的收益在尼罗河上修建阿斯旺大坝。当时,国际上要求由多国控制极为重要的苏伊士运河,但他没有在这一压力下屈服,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军队联合起来试图从他手里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他们的军事行动是成功的,但不幸的是,他们在外交上遭到了失败。他们并没有与美国进行磋商,因此遭到了美国的强烈谴责,并迫使他们撤军。苏联也表示强烈反对,因此苏联也获得了阿拉伯民族主义坚定支持者这一声誉。纳赛尔也赢得了极高的威望。

——[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以一个新的时间尺度重新划分苏伊士运河的发展史,并说明划分的依据。
(2)材料二中对苏伊士运河历史影响的反映相互矛盾吗?请说明理由。
(3)苏伊士运河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生活在19世纪末的埃及普通民众会怎么看待这条运河?请加以说明。
(4)以19世纪50年代一位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对材料三的事件撰写一份时事新闻稿件。(要求:史论合,观点正确,逻辑清晰)
2024-02-02更新 | 48次组卷 | 5卷引用: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名题荟萃)-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8 . 天花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曾夺去了数亿人的生命。全球天花根除认证委员会于 1979 年签署认证书,宣告人类消除天花疫病。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西蒙森说:“当时苏联和美国正在进行合作……这是多边体系最伟大的成就。”材料旨在说明(     
A.疫情推动各国意识形态的改变B.抗疫需要全球各国间团结合作
C.公共卫生政治化促进医学发展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抗疫成效
2024-02-02更新 | 275次组卷 | 27卷引用:【必刷题】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练习(选择性必修2)-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00年,闸北绅商率先组织闸北工程总局。1905年11月,上海工程总局成立,承办马路、电灯、警察等各项事宜。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后,总工程局随即改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这反映了上海(     
A.清末新政加剧地方的独立倾向B.近代城市治理进程的不断推进
C.市政建设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D.已形成较完善的地方治理体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调查,1905-1906年,北京市场上的日用杂货只有少部分土产品,多数是来自上海、广东、天津等口岸的进口机制品,种类繁多,常见的生活用品包括火柴、洋灯、钟表、棉布、农服、毛巾、手帕、洋伞、文具、皮包等。这表明当时的北京地区(     
A.民众生活受到世界市场影响B.受列强资本输出波及较明显
C.对外开放度在国内首屈一指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于停滞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