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来自异域的糖, 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 而且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 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  )
A.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B.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
C.促进了各洲间的文化交流D.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2024-05-05更新 | 224次组卷 | 50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6世纪以前,中国的茶叶、巴西的砂糖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品。17世纪初期,砂糖和茶在欧洲都是在药店里出售的贵重药品。19世纪,英国城市工人的早餐普遍包含红茶、砂糖。这一变化说明(     
A.海外贸易缩小了贫富差距B.工业革命改变了地区性饮食习惯
C.殖民扩张提高了消费水平D.世界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2024-02-19更新 | 280次组卷 | 4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出现以后,道路成为人们开拓的产物。至周代,已有了明确的道路系统,并设置了道路守卫和交通管理人员——司空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东至渤海、南至江浙的两条“驰道”及连接陕甘蒙的军事设施“直道”,最宽处可供百多驾马车并排行驶。汉代道路修筑和养护已达一定水平,驰道两旁置有林荫。东汉末年以后,交通事业衰落,道路系统变得支离破碎。隋唐时期,全国的道路再现繁荣,修建了以长安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系统。宋朝由于受到辽金的进攻,交通范围大大缩减。元明清时期,中国陆路交通兴盛发达。

——摘编自赵云旗《中国古代交通》等

材料二   英国交通运输网络真正的发展是在17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国内经济活动日趋活跃,新的重型马车开始使用,对道路的要求有了迅速的提高,道路管理问题日益成为难题。166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收费公路法案,即在某些道路上征收通行税的法令,此项税收款必须专用于道路工程。18世纪以后,英国由信托公司负责道路的经营管理,并进行维修养护。信托公司的形式发展迅速,在约克郡就成立了125个信托公司,利兹收费公路的建设依靠12位有权益的商人。1750年,英国大约有500条收费公路,大部分主干线成了收费公路。1760~1774年间,议会通过了不少于452项有关道路建筑及其保养的法令。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道路交通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60年代英国道路交通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道路交通发展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35 年德国铁路营运里程仅为6公里,1865 年则达到了14690 公里。1846年,“德意志铁路管理联合会”建立,全德范围内的基本铁路网形成。在此期间,德国与比利时(1843 年)、法国(1852 年)等周边国家的铁路网也相继接通。各邦政府出于对本邦经济、交通以及安全等利益因素的考虑,在铁路建设中出现了一种赛跑性竞争。铁路建设直接刺激了采矿、冶金、木材加工、铁加工和机器制造等一系列行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到19世纪中期,德国已经成为机车制造业强国。1840年1870年间,货物每吨/公里运价从16.9芬尼下降到了5.6芬尼。盘踞于德国市场的英国煤炭也被“排挤”出去了。人们通常将铁路建设与德国的工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马冰《德国近代铁路建设特点及其意义探析》

材料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条铁路,是1881年修筑的唐胥铁路。此后,随着开埠通商逐渐扩大与外贸需求、行政控制、国防与垦边的需要,也由于俄、日、英、德对在华利益的争夺与瓜分,缺少水运条件和拥有政治中心的华北、东北地区率先在建筑港口的同时修筑了京汉、津浦、胶济、北宁、陇海、南满、中东等诸条铁路。这些铁路线路不仅与港口连通,形成原料、农产品出口与工业品进口的重要通道和经济腹地,强化了区域间的经贸往来,也成为清末民初中国行政管理的重要通道和国防运输线,构成了今天中国铁路网络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江沛《关于开展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近代铁路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时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铁路建设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文盲率却高达80%。1952年,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成立,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经过三次大的扫盲运动,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扫盲运动的开展(     
A.壮大了共产党的干部队伍B.消除了民间的迷信思想
C.适应了社会发展建设需要D.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6 . 1567年,明穆宗在漳州月港设督饷馆,允许商民出海。其后,出海人数不断增加。据记载,在作为国际贸易中转站的吕宋岛(今属菲律宾),“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者至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的中国(     
A.弃农经商现象日益普遍B.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睦邻友好关系得到发展D.民间海外贸易规模较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据王祯《农书》记载,楮树(其皮为造纸原料)“种三十亩者,岁砍十亩,三年以遍,岁收绢百匹”;柞树“岁种三十亩,三年种九十亩,岁卖三十亩,终岁无穷”;经营漆树的民户,有的“资至巨万”。这些现象(     
A.表明当时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B.巩固了江南地区经济重心的地位
C.有利于解决当时严重的资源危机D.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8 . 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     
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
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
2023-06-09更新 | 7289次组卷 | 45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近代开埠之前,上海周边农村最著名的农家手工业当推手工棉纺织。但20世纪以后,无以为生的农民逐渐放弃手工棉纺织,改行从事收益更高的以毛巾、织袜、花边、轧花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兴农家手工业。这一变化表明(     
A.农村经济获得新生长点B.个体经济促进城市化进程
C.农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手工业被动卷入世界市场
2023-06-01更新 | 721次组卷 | 15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平山中学、内坑中学、磁灶中学、永春二中、永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隋朝开凿大运河后,各个朝代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对运河进行建造与修补,而这背后的动因除了保持交通的畅通之外,更多的在于交通所带来的运输上的便捷,经济上的互通,政治上的传递。公务的正常运转,粮食的运输,军队的出征等都可以通过运河来有效地提升其推进的效率。在各个历史朝代,大运河还发挥了航运交通之外的其他功能,如灌溉,防洪,排涝等。

——摘编自董肖肖《明清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清末,京杭大运河屡屡断航,清朝政府已经无力疏通,几乎到了废止的地步。到19世纪40年代,海运已经不可避免地被用来代替漕运,再加上1845年后京师地区严重的粮荒、太平天国战乱及1853年黄河灾难性改道,使得清政府排除了重新考虑恢复运河体系的可能性。19世纪后期,南北海运兴起,津浦和沪宁铁路通车,长江中下游南北各省的物资流动转移了路线,运河沿岸的物资北运大都选择海运和铁路运输,大运河的作用逐渐缩小。大运河不再是南北水运的主要商路,江南运河虽尚可维持,但仅是江南地区的一条区域性运道,对沿线城市发展的影响力逐渐变小。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里,中国又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战争的破坏,使得江南经济的发展停滞不前,城市凋敝,残破不堪。

——摘编自张小庆、张金池《京杭大运河江南河段沿线城市的形成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以来大运河发挥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大运河衰落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20世纪以前的中国大运河兴衰,谈谈的认识。
2022-11-28更新 | 253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