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交通信号灯应运而生。

交通信号灯的发展演变历程

时间国家主要发明成果
1868年英国一位名叫师德·哈特的机械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
1903年美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交通法
1912 年美国LesterWire警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盏电动交通信号灯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
1952年美国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20世纪70年代美国交通信号灯有了统一的处理系统,告别了人工控制时代

——根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整理

材料二   1923年,上海公共租界便开始在部分十字路口使用机械装置指示车辆停止与前进。 1923年4月13日,南京路的两个重要十字路口最先安装了信号灯,并由交警手动控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人们迫不及待的想与国外互通有无,第一批红绿灯于1979年3月20日大量进入国内,当天,北京市在北新桥、东单、崇文门、花市等9个比较繁华的路口安装上了所谓的“交通指挥仪”,开始尝试用红绿灯指挥交通。1980年后,北京开始使用自动控制的交通信号灯,此后交警不需要再随时控制信号灯的转换,更多的警力被解放出来,投入到地面交通的管理中。1985年前后,多相位红绿灯诞生,此后国内开始实行左转与直行分车道行驶的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还降低了事故发生的概率。

——摘编自《道路交通管理》2023年9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交通信号灯发展演变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技术进步给城市生活带来的影响。
2024-02-2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2 . 【城市化的发展】

材料一   19世纪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

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总人口(百万)城镇人口(百万)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百万)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百万)城市化水平(%)
1800978505.1207.3304.3
18251100605.4258.2354.3
18501262806.34011.4404.4
187514201258.87517.2505.0
1900165022013.315026.1706.5

材料二   1978年年底到1997年年底,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7.9%提高到29.9%,年均增长0.63个百分点,是新中国成立后前29年城市化速度的2.5倍,是世界同期城市化平均速度的2倍。1992年以后,逐步加快了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一批陆上边境口岸城市、长江沿岸城市、内陆地区省会城市开始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小城市的数量和在城市人口中的比重开始呈增长趋势。到1997年末,有731个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和分行)分布在中国大陆的29个城市,其中700家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63%集中在北京(243家)和上海(215家)两个城市,其次是广州(61家)和深圳(54家)。

——摘编自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综合上述材料,请你给当代我国的城市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自原始社会开始采集和利用茶叶,但在唐之前,茶叶大抵采自野生茶树。随着饮茶之风渐广,茶叶消费量激增,靠采集野茶无法满足庞大的消费需求,于是,人工种植的茶园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茶叶核心产区。从茶叶种植上看,除去岭南道韶州、容州、象州产茶外,几乎尽出自长江流域。唐建中年间,北方饮茶之风日盛,大量的茶叶需从长江流域运往北方,带来了由南至北的繁盛的茶叶转运贸易。位于大运河枢纽素有“扬一益二”的扬州,成为唐代茶叶南北运输中重要的集散地,大量茶叶通过运河运到洛阳、长安。同时周边少数民族开始依赖饮茶消解酒食,维持身体健康,刺激着唐王朝与周边国家民族的茶马贸易和茶马古道的开辟。

——摘编自刘礼堂、万美辰《唐代长江流域的茶叶种植与饮茶习俗》

材料二   对中国茶叶的依赖引起了英国人的警觉,他们认为英国急需寻找一个新的茶叶供给源,以结束中国对世界茶叶市场的垄断。这个地方很快被选定——英国的殖民地,印度。这里有合适的气候、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土地。1848年,罗伯特·福钧被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往中国,深入内陆茶乡,盗取中国茶树品种与制茶工艺,使茶叶在印度得以大批量种植和生产。与此同时,工业革命的成果也被应用到茶叶的制作与运输中,尤其是大量制茶机器的出现,使此前从事制茶的小作坊纷纷转变为大工厂,到19世纪末,印度已经实现了各个环节的机械化,印度茶的产量迅速超过中国茶的进口量。印度茶不仅产量巨大,而且关税为零,这一切导致茶叶价格大幅下降,茶因此走入大众生活。

——摘编自韩红星、单依依《以茶为媒:明清中英贸易背景下茶的跨文化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大量种植茶叶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度引种茶叶带来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起,大批旅游图册的出版与热销帮助欧洲人建构了相对系统完整、全面清晰的“中国图像”,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的窗口,满足了欧洲人对神秘东方的好奇心。此外,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成熟与时尚资讯的迅速传播,时装版画也成为欧洲人了解东方与世界服饰文化的平台。“18世纪英国的乔治时代,即使在偏僻的乡村杂货店中,也能买到东方缎带等一些时髦的奢侈品。”东西方服饰贸易出现了繁盛局面。来自异域的新鲜生活信息与时尚潮流资讯伴随着借助海洋贸易流入的大量东方服饰纺织品向西方扑面而来,冲击着西方传统的服饰纺织文化与相应的“衣冠之制”。

——摘编自宋炀《17—18世纪东方国家外销服饰纺织品与近代世界文化建构》

材料二   随着1819世纪英国产业革命的成功,清政府不断颁布的“禁海令”对于正处在世界范围的经济扩张高潮中的英国人来说显然是一种障碍。1791年,英国对从中国进口的瓷器、漆器施行严格的高额关税,很明显就是为了遏制中国商品对英国本土企业的冲击。在此情况下,英国政府便向中国皇帝派出了第一个使节,说明此时清廷“禁海令”已然不仅仅是海上商业贸易层面的事了,已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中英双方的冲突也在所难免了。

——摘编自胡良益、潘天波《清代海上丝路漆器文化外溢:贸易、想象与环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东西方服饰贸易繁盛的原因以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英冲突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冶铁业的规模有明显的扩大,其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主要分布在豫、冀、晋、鲁、陕等地区。产铁之地设铁官,专管冶铁和铸造铁器,全国共有49处。较大的冶铸作坊有郑州古荥镇、南阳瓦房庄等遗址。这些遗址面积大,炼铁炉种类多,所用技术较为先进。生铁炒炼成钢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铁产量。汉代冶铁技术的提高为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考古发掘,我国古代主要农具大部分已在汉代出现,可分为垦耕工具、播种工具、整地工具和收获工具等类型。

——摘编自张钢杰《试论汉代冶铁业的发展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材料二   明代山西等地冶铁业得到空前发展。其规模之大、产量之多,超过了以往所有朝代。据统计,当时全国共有246个铁矿产地,这为后来我国冶金勘探部门“就矿找矿”提供了历史线索,非常利于我国铁矿普查任务的完成。明代在这些铁矿上,建立了许多官营、民营冶铁场所。随着工匠管理体制的改革,民营铁矿的产量大幅度提升。不少冶铁工业城镇涌现,如佛山镇“民庐栉比,屋瓦鳞次,几万余家”,“工擅炉治之巧,四方商贩辐揍”,江苏的吴江县庞村,嘉靖时“有前后二村,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高超的“生铁淋口”技术不仅用于生产农具、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还铸造了出口到日本、朝鲜等地的铁钟、铁菩萨等艺术品。

——摘编自黄启臣《明代山西冶铁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冶铁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汉代相比,明代冶铁业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6 . 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
2023-06-25更新 | 202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中英文学校2023届高三复习部下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大量兴办,主要服务于大宗商品交易。至唐朝中叶,栖坊逐渐从邸店中分离出来,由颇具资本的商人运营,成为专门为客商进行钱财寄存的地方,柜坊帮助客商进行钱财的保管,并进行柜租的收取,而且还能凭借相关信物来帮助客商进行款项的支付。柜坊还兼营放高利贷,客商通过粮食和布帛等作为抵押,以此借取回访的钱财还款的利息大约超过40%。由于柜坊所拥有的资金量较大,所以富商都愿将钱财寄存其中。而主要的剥削对象还是唐朝的农民。著名经济史学家傅筑夫曾经说过,唐朝的柜坊可以说是纯粹的专门经营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早于欧洲的奥格斯堡和佛罗伦萨700多年。

——摘编自孙金文王常健《“柜坊”对唐代商业发展的影响探索》

材料二   明清时期,农产品的商品化,加速了金属货币的流通,从而造成市面上钱色不一,这就促使银钱兑换业得以发展,由此催生了专门经营银钱兑换业务的机构——钱铺银号,明清时期,“钱铺开设随地皆有”,钱铺银号大多在县城及大城市,而钱店、钱桌、钱肆在县及镇一级区域。为了平抑钱价,雍正年间下令开设官钱铺,由户部提出相应的钱法政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八旗军饷拥堵甚高的问题。由于钱铺银号的经营环境相对宽松,在运行中因一些不法商人从中谋取利益,为此清中期对钱铺银号管理更加“精细化”,开设前需要到内务府报备登记在册,并进行五家互保实行连带责任制度。此外对日常犯罪的打击、防范亦实行了诸多措施,如严厉打击盗劫者、对官员疏忽问责等。钱铺银号以经营银钱兑换而兴起,随着发展存放贷、发行银钱票等逐渐成为主业。就借贷来说,覆盖对城乡贫民的生活借贷、对手工亚、矿冶业及运输业的资金放贷和对工商企业进行经营性放贷等多种放贷渠道。

——摘编自刘娜《明清时期钱铺银号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柜坊兴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明清钱铺银号发展的因素,并指出其与唐代坊的不同。
2023-08-27更新 | 74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河池市大化县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很早就有设置专门的官吏掌管农业、传授农业技术的记载。“劝课农桑”是历代皇帝倡导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也是地方官吏的职责之一。周朝时期就有官吏承担起传授农业技术的责任。而一些在劝课农桑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官员也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如宿州一石碑上记载的“民获所利,刻石以颂刺史”,即用以铭记该官员推广“淤田法”使当地农业获得发展的事迹。我国古代许多农业创新之举也多为官员实践得出并推广的。总之,我国古代的农业技术的传授与推广大多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的。

——摘编自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漫话·中国古代农业教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方官员成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对于研究唐宋时期农业发展有何史料价值。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57年是新中国城市化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我国的城市化在此时期取得显著成效:城镇数量迅速增加,1957年年底全国建制市增至176个;城镇人口迅速增长,8年内由5765万人增加到9949万人,年均递增率高达7.05%……城市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用事业均得到较大发展……但是,城市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施行导致城市化发展的经济动力严重不足;19491957年,城市和农村的户口登记、管理及相应的办法已初步定型,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政策、法律框架已基本定型,城乡隔离的二元社会格局初步形成。这些均在客观上不利于城市化发展。

——摘编自付春《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分析》

材料二   美国城市化从开始到基本完成仅用了120年的时间。美国城市化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19世纪后期大规模铁路建设带动城市的兴起;第二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汽车的广泛使用推动城市的发展;第三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高速公路网的修建,使得城市向郊区发展,带动了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出现,使美国城市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美国城市化是以市场为主导的低密度蔓延式的城市化,出现过自由放任的发展态势,也导致了过度郊区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城镇建设无序等问题。

——摘编自周正祥、张平《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我国农村中心集镇发展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新中国初期城市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美国城市化进程与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化的启示。
10 . 爱国卫生运动是党和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卫生领域的体现,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与我国当时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紧密结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活动(部分)

时间共青团活动
1952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同时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动了以反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制定了以“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
1955年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指示,各地委员会“应配合工业生产和国家经济建设,在农村应与春耕施肥、防止畜病等相结合,以改进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1966-1976年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两管五改”工作(管理饮水、管理粪便和改良水井、厕所、畜圈炉灶、环境)
1981年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起“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并明确爱国卫生运动要以搞好城乡清洁为主要任务。
1989年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改善城市卫生面貌,提高人民健康,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决定在全国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行动。此后,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城市符号成为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落脚点。

——摘编自王鑫《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历史沿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史实,以“时代·使命”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