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很早就有设置专门的官吏掌管农业、传授农业技术的记载。“劝课农桑”是历代皇帝倡导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也是地方官吏的职责之一。周朝时期就有官吏承担起传授农业技术的责任。而一些在劝课农桑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官员也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如宿州一石碑上记载的“民获所利,刻石以颂刺史”,即用以铭记该官员推广“淤田法”使当地农业获得发展的事迹。我国古代许多农业创新之举也多为官员实践得出并推广的。总之,我国古代的农业技术的传授与推广大多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的。

——摘编自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漫话·中国古代农业教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方官员成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对于研究唐宋时期农业发展有何史料价值。
2 . 《宋朝事实类苑》中有记载:福州有一老媪,善酿美酒,士人们常到她那儿喝酒,并为这家酒店写了一个酒望子(酒店招牌)诗:“下临广陌三条阔,斜倚危楼百尺高”,自此“酒售数倍”。这反映了(       
A.官府鼓励商品贸易B.商品销售手段多样
C.士人投身商业活动D.文学与商业的融合
3 . 《古红海环航记》记载:“公元初阿拉伯人输出到东非的货物,主要是穆扎(当时阿拉伯南部的一个城镇)制造的长矛、战斧、短剑以及各类玻璃制品,同时,阿拉伯人还向非洲一些港口输出大量的酒类及一些小麦。”阿拉伯人购入的东非产品有“大量的象牙、犀角和龟板,此外还有一些椰子油”。这一现象(     
A.反映出非洲社会生产力的落后B.体现了亚非之间的经济贸易交流
C.说明阿拉伯商人热衷中介贸易D.加速了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进程
4 . 根据出土的苏美尔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35000余份档案文献记载,当时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周密、高效、守法,文献档案内容极其详尽、细致,每条商贸道路上设有驿站,提供各种服务。材料可用于说明苏美尔乌尔第三王朝时期(     
A.国内市场的形成B.对外贸易的繁荣C.文化交流的频繁D.商业规模的扩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末《蜀游见闻录》记载: “昔先君在雅安厘次,见辣椒一项,每年运入滨省者,价值近数十万。”民国二十二年《湖南地理志·嘉禾县》: “农产物以……辣椒,为大宗。苎麻辣椒,运销本省各县及湖北两粤省,年值二三十万元。”这可用于印证在我国(     
A.经济价值是外来物种传播的重要推动因素
B.经济发展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C.人地矛盾的尖锐促进了多种农作物的种植
D.传统的经营模式阻碍了物种交流
6 . 据记载,儒家经典之一的《周礼·职方氏》已经对全国主要自然水体的分布作出概括性的描述。在先秦的“九州”中,都分布着适于水生物生长的“泽薮”,以及适于船只航行的“川”,有灌溉效益的“浸”。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自然经济的繁荣B.军事防御形势严峻
C.土地私有制发达D.农业生产的需要
2024-02-29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平汝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8—253年的200余年间,有记载的大疫就达18次。如《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蝗……诏民疾病者,舍空邸等二,为置医药”;“大荒之后,必有大疫”、“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居延汉简》中有军医、医方、诊案、疾病的记载,有军用药函、药盛橐以及驻军疾病负伤统计簿、医护人员记勤簿。《汉书》记载了当时救护用的专门车辆;《后汉书·皇甫规传》记载了最早的野战医院。这一时期,一些本来散在的疾病出现了爆发流行,还有一些传染病从国外流入国内,而医学必须在新的现实面前,去寻索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武威汉简《治百病方》涉及临床各科,华佗的外科麻醉术等,尤其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成为这一时期临床医学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

——王琳等《论秦汉时期中医学的发展特点》

材料二   从1998年到2010年,用了12年时间,我国医保制度覆盖13亿以上居民,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形成了社会化的“全民医保”体系。2016年11月17日,国际社会保障协会将“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授予中国政府,标志着中国全民医保改革发展的成就举世公认。

——孙淑云《改革开放40年: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医药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成就取得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的“全民医保”体系的内容,并分析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8 . 下表是关于番薯传入中国的不同史料记载。据此可以确定的事实是(     
史料出处
漳人初得此种,虑人之多种之也。诒曰:食之多病。近年以来,其种遂胜。《漳州府志》(1573年)
番薯,皮紫,味稍甘于薯芋,尤易蕃。郡本无此种,自万历甲午(1594 年)荒后,明年都御史金学曾抚闽,从外番丐种归,救民种植以当谷食,足采其腹,荒不为灾。《福州府志》(1613年)
福州船出海陈振龙者往吕宋国觅番蓣种,挟小篮中而来……他谷皆贵,惟蓣独稔,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明)苏琰《朱锁疏》
A.官修方志史料价值高于私人撰述B.番薯最早传入之地应为福建漳州
C.多种史料互证即可得知历史真相D.番薯的功用在明末即已受到重视
9 . 《周礼·考工记》记载,先秦时期官府手工业分制造木器、铜器、玉器、陶器和染色等不同工种。此外,先秦时期的青铜制品除贵族所用的礼器、乐器、铜镜之外,还有数量较多的各种兵器和货币。据此可知,先秦时期(     
A.生产力进步促进手工业发展B.手工业门类多样且发达
C.民营手工业生产发展较缓慢D.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10 . 邮驿通信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历史由古至今,驿站制度在古代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周秦以来,邮驿有不同的称呼。秦朝把“遽”“驲”“置”等不同名目一概统称为“邮”。在秦朝,“邮”负责长途公文书信的传递任务,近距离的用“步传”。在邮传方式上,秦时大都采用接力传送文书的办法,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秦朝还特别重视烽火通信,沿长城内外设烽火台,可以迅速传递边防情报。

——据《汉书·贾山传》等整理

“行命书(诏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

——秦代《行书律》

材料二   清政府在东北、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新设了若干邮驿机构,建成稠密的通信邮驿网。到了光绪年间,驿务萧条,据《河西驿日记》记载,河西驿残破不堪:房屋破烂,马棚倒塌,驿夫饥寒交迫,还有不法的官吏,不断进行勒索,造成文报迟延,通信阻塞,邮务不能正常进行。冯桂芬专门写了一篇《裁驿站议》,大声疾呼:“国家以有限之帑(收藏钱财府库)项,既饱县官私囊,复递无足轻重之例信,亦何贵此驿站为乎?”主张取消驿站,改设近代邮政,既利于官,又便于民。在形势的逼迫下,清政府于1896年始办大清邮政官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

——摘编自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代驿传系统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邮驿系统出现的问题并分析邮传系统急需转型的原因。
2024-02-2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