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中国古代有关质量管理的内容。

史料记载出处
先秦时期出现“物勒工名”制度,即在制作的物品上要镌刻工匠的姓名,以便日后发现问题时追究责任。《礼记·月令》
“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甬(桶)不正,二升以上”“斗不正,半升以上”“斤不正,三朱(铢)以上”,均要罚款,“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秦律》云梦睡虎地秦简
“诸校斛斗秤度不平,杖七十……有行溢、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官吏如果是违法知情者,则与违法者同罪;不知情者,罪轻二等。《唐律疏议》
“民敢违诏复织,募告者,三分赏其一”,军器监派人到各地都作院指导、监督各项标准的执行,并将执行标准和产品质量作为都作院官员考核的依据。《宋刑统》
凡造器用之物不牢固、(不)真实,及绢布之属纰薄、短狭而卖者,各笞五十,其物入官。《明律》
本店……须凡事究心,益求其善,以为子孙世守之业。倘有不肖……劣者则为下流苟且之事,丧心败德,永无昌炽之期。清代徽陈士策

——摘编自李良平《古代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措施的启示》

材料二   秦汉时期,无论是对官营手工业还是民间产品生产,其“度”“量”“衡”等计量规范,以及法式、形制等质量标准都由官方直接控制。唐宋时期,政府除了对京畿地区和宫廷奢侈品、兵器等特殊产品采取较为严格的事前质量规范外,对商品流通和市场交易环节的“行滥”现象,则更多采用“诸色人”等社会主体主动“募告”以进行事后惩戒的方式进行监管。明清时期……政府对官营手工业产品的质量监管从生产流程的直接控制转向对采购环节的事中、事后管理……政府对商品流通环节和市场交易环节的质量监管更大程度地依赖牙侩、行会、公所等社会第三方机构和个人进行,契约习俗取代法令条格成为商品质量监管的主流规范。

——摘编自程虹、陈昕洲《我国古代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发展历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质量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4-02-05更新 | 23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五)历史试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海公共租界建立初期,由英国侨民主导,其治理模式也主要依照英国城市的市政法规。1845年中英政府签订《上海土地章程》,该章程被视为上海设立租界的基本法。其第18条规定的整体内容,是针对城市环境危害行为的限制,按次序为防火防爆、占塞道路、环境污染,禁止“无故吵闹喧嚷”的规定列在限制环境污染之中。这表明租界将华人的“吵闹喧嚷”视为危害居民健康的环境问题。从此,噪音治理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据。1853年小刀会起义爆发后,大批华人涌入租界避难,治安与环境问题凸显。为此,1854年租界公布《上海英美法租界租地章程》,第9条规定:“禁止堆积秽物,任沟洫满流,放枪炮,放辔骑马赶车,并往来遛马,肆意喧嚷滋闹一切惹厌之事。违者每次罚银十元。所有罚项,该领事官追缴,其无领事官者,即着华官着追。”对于逐渐发展起来的工商业,公共租界参考英国1855年制定的《妨害消除法》,在1869年再次修改的《上海公共租界土地章程》附律第31条中,正式提出城市治理需要解决噪音等“妨害”问题,并提出核准制度,即须由卫生稽查员、卫生处官员或医生对营业的环境问题进行评估。这一章程弥补了对工商业噪音治理的空白,引入了现代卫生学的鉴定标准。1854年和1869年的两个章程,加上为解决租界治安而建立起的巡捕制度,初步形成了与英国类似的以巡捕房为主、卫生部门为辅的噪音治理体系,在其之上则是租界的董事会、租地人大会等决策机构的领导,以及领事团的引导和监督。

——摘编自陆烨《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的噪音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噪音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噪音治理的影响。
2023-12-0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信息卷(八)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上半期,美国普通民众的私人信件邮资过高,而公职人员却可以利用免邮特权邮寄私人物品。随着公众对廉价读物需求的不断增加,为减少费用,民众想方设法逃避邮资,邮政系统的邮资收入逐年递减。1840年英国邮政改革成功的消息被媒体广泛报道,美国民众要求改革邮资的呼声高涨。1845年,国会修订邮政法案,正式启动邮资改革。法案规定,延续报纸低邮资优惠待遇,并将期刊杂志纳入优惠范畴;下调私人信件邮资费率;保留公职人员免费邮寄特权,并严厉打击私人快递公司。新邮政法案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书面通信、经济交往的权利,也赋予了联邦政府管控私人快递公司、维持邮局垄断通信地位的权力。但邮局效率低下,难以真正发挥交流融通的作用。

——摘编自王娟娟《美国便士报与1845年邮资改革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1845年邮资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845年邮资改革的特点并简评其作用。
2023-08-1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预测卷(一)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际现代化的三种竞争模式

竞争的类型大致时间竞争内容成功者
产品和实力竞争1700-1917产品、市场、国土(殖民地)、武力工业化国家
体制和模式竞争1918-1991自由市场经济、法西斯军国主义、计划命令经济、混合经济模式混合经济模式国家
知识和文化竞争1992年至今知识、信息、文化、创新有待观察

——摘编自《中国现代化报告2008——国际现代化研究》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3-08-14更新 | 10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预测卷(八)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民政厅总管卫生工作,下面设有卫生处,辖有中西医药研究会。除了几个行政科室之外,还辖有国际和平医院、医药专门学校等医疗及教育机构。边区政府十分强调中西医合作,曾提出“中医科学化”“中西医互相学习”的口号,提倡用中医方法,就地采药供医疗使用;重视推广简便易行的针灸疗法。各根据地先后办了一些医学校,包括延安中国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学校等,还不定期举办一些短期训练班。政府提倡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预防”放在首位。各根据地的这些工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全国开展医药卫生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加强卫生工作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根据地加强卫生工作的意义。
昨日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抢分卷(三)·新教材·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董煟编撰的《救荒活民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研究荒政问题的专著。其值得充分肯定:一是主张藏粮于民,救荒用的储备粮,蓄积藏于民为上,藏于官次之,积而不发者,又其最次。二是主张在救荒中尽量发挥市场的作用,严禁各州县发布禁籴之令,反对粮食封锁,民户有米得价粜钱,何待官司之劝官抑其价,则客米不来。三是强调政府履行救荒职责,分别对君主、宰相、部省、州、县官僚提出详细的要求;同时加强赈济监督,挑选平时信义为乡里推服的人为监司,对救荒过程中官吏舞弊、侵夺灾民的行径当痛惩一二,以励其余

——摘编自陈忠海《古代的扶贫

材料二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奠定了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全书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财富增长的关键在于提高生产能力,扩大年产物的总量。只有能创造丰富的生产物,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一国的生产量要想扩大,只有两种途径:一是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和资本从事生产,二是提高每个劳动力的生产力。无论哪种途径,都需要减少非生产性的消耗,而将资源更多投入到生产性事业中去。政府的奢侈妄为会把国家弄得穷困,而经济的运行实际上又根本不需要政府插入其间,市场上的自由竞争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发地调节生产的进行。亚当·斯密坚持的振兴实业藏富于民以及劳动价值的三个基本观点对后世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美)塞缪尔·弗莱施哈克尔《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哲学指南》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董煟、亚当·斯密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董煟、亚当·斯密的思想。
7日内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抢分卷(二)·新教材·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漕运虽最初是为了保障京师的粮食供应而开辟的“流动生命线”,但在明清时期也随着商品贸易和朝贡制度而迅速发展。明清两代朝廷在保障漕粮运输顺畅的前提下推行“随船土宜”政策,将漕船由“漕粮运输”转型为“粮货兼运”。明朝迁都北平后,一方面有力加强了对北方城市的控制,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抗击北方游牧民族袭扰的边防驻军的指挥。大运河漕运的畅通,保证了军队的后勤物资供应。另外还有许多随国都变迁而到北平定居的南方人,他们将不同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传递到了北方,又一次加速了南北方文化的融合;清顺治至道光年间,内河漕运兴盛时平均每年通过漕船附带的南北货物达四百二十万石,远远超过每年运往京师的四百万石漕粮之定额,而清后期漕运的作用逐渐多元化,比如为皇室运输南方新鲜果品等。

——摘编自王羽坚、王思明《流动的经济贸易:明清大运河漕运与南北农业特产交流》

材料二

苏伊士地峡凭借其连接尼罗河、地中海和红海的特殊位置,在古代和现代的贸易史上占有显而易见的地位。在近代社会早期,好望角的发现,为通往东方的贸易开辟了一条捷径。法国一直有重振旧商路的计划。1854年,法国领事莱赛普斯见到赛义德并呈送给他关于运河的计划,获得了运河修建的特许权。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竣工。1875年,英国首相迪斯雷利抢先购买了近一半的运河公司股票。就这样,英国控制了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通航之后,成为东西方往来最便捷的途径,对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由于运河的开凿是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各国将重心放在开辟产品加工和销售市场上。非洲大陆成为各国争相掠夺控制的地区,占领苏伊士运河就显得特别重要。

——摘编自史丽婵《英法争夺苏伊士运河控制权的地缘政治学分析(18541875)》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大运河漕运的特征和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伊士运河。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水利建设推动国家发展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抢分卷(三)·新教材·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航海中,航船定位、定向和计算时间的依据是本初子午线。自大航海以来,欧洲各国的航海人各自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本初子午线,于是,经过里斯本、巴黎、格林威治、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加的斯、里约热内卢等地的经线,分别被不同的航海者认作本初子午线,形成了很多条本初子午线并存的局面。据统计,在1884年华盛顿国际子午线大会之前,光是欧洲人的地形图上标注的本初子午线就多达14条。这就是说,一艘位于海洋某处的船只,如果依据14条本初子午线分别来表述其方位,人们就可以对这艘船的地理位置给出14个不同的但都准确的答案。188410月,由27国代表参加的华盛顿国际子午线大会正式召开,这次会议决定:采用一条所有国家都通用的本初子午线,建议派代表参加会议的各国政府接受经过格林威治天文台经纬仪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大会还建议采用以格林威治子午线为基准的“世界日”,为建立世界时区体系打下了基础。大体上,欧洲国家和北美地区到20世纪上半期都已接受时区体系。

——摘编自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

材料二   1874年,《申报》在一篇社论中就直指租界的经济活动、国际贸易与办公时间被西方垄断的事实。1866年,英籍海关人员赫德主持试办的新式邮局,仿照英国邮政系统引入格林尼治时间。民国初年,北京政府在遵行全球标准时区体系的基础上自主规划、颁行了五时区制。南京国民政府亦沿袭五时区制。但五时区制处于激烈变动之中,如1933年广西省政府认为“采用中原时既属不可,采用陇蜀时亦极不便”,遂通令全省“一律严守本省采定东经110°为标准时刻”,形成独特的广西时间。这种情况直到1939年国民政府为适应抗战军事部署的需要而重申五时区制并改以陇蜀时区为全国标准时区后才稍有好转。1949年,毛泽东在新政协开幕词中表示,新中国将“采取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的年号”。新中国成立后自觉遵行的“北京时间”(即东八区时),实质上是对近代全球标准时间体制的自觉默认、自动遵行与自主实施。

——摘编自封磊《从海关时到北京时:近代中国的“时区政治”及其嬗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标准时间体系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标准时间体系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际标准时间体系的认识。
2024-04-2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二)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05月,全国各苏维埃区域召开代表大会,制定了《土地暂行法》,规定,“凡属地主的土地,一律无偿没收”,富农“出租部分的土地一律没收”,凡属于祠堂、庙宇、教会、官产等的土地“一律无偿没收”,“积极参加反革命活动者的土地一律没收”,“没收的土地一律归苏维埃政府分配给少地与无地的农民使用”。1937年,中共中央正式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这一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摘编自洪文杰《党的“耕者有其田”土地制度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即根据国内市场预期需求并考虑上个季节的留存来确定某主要作物在下个季节所要耕种的总面积。这个总面积被分解到各个州、县。每个县的农民投票决定是否参加该活动,如果参加,联邦政府保证参加限产者享受“平价”(使农产品具有一战前繁荣时期购买力水平的价格);不参加者只能碰运气,如果市场价低于“平价”,联邦政府将不给予补贴。这笔补贴款项主要来自对农产品加工商的征税。《农业调整法》并没有有效帮助到中西部和南部的小农场主、农业工人和分成制佃农。有些农场主用政府补偿款购买拖拉机等农用机械设备,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使一些佃农和农业工人流离失所。而家庭农场得到的补贴很少,依然处境艰难,有许多黑人在贫困中挣扎。

——摘编自苏江丽《浅析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农业政策及其持续性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与美国土地政策的不同及其影响。
2024-03-27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六)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西方在两千多年的城市发展上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是比较研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欧洲在古希腊和西罗马时期实行城邦制,城市化率很高,在日耳曼人入侵后,大小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庄园制度成主流,城市化率持续下滑。到14世纪中叶以前,西欧有四个“巨型城市”——佛罗伦萨、米兰、威尼斯和热那亚,但没有一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万人。而中国,从西周到宋元,城市化水平长期处于上升的状态中。据研究,战国时的城市化率就达到了15.9%,西汉时为17.5%,唐时为20.8%,南宋时为22.0%,到明清时期城市化率才有所下降。中华早期文明的发达与人口大量聚集于城市有关。到了唐朝,城市管理的水平又有了很大的提高。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在工业革命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农业发达的东南地区;工业革命后,煤铁蕴藏丰富的西北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中心。农村大批人口开始向工业地区大迁移。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原来是个偏僻小镇,1700年人口有1万人,1773年是3万人,1821年是18.7万人,1841年增加到35.3万人。其他工业城市也出现了人口密集的现象。到了19世纪40年代,大批失地的农民从农村涌进城市,城乡破产的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城市雇佣劳动后备军的队伍。英国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1851年几乎各占一半;到1871年,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在新兴的工业城市里,按当时人的说法,总是人口密集,河水发臭,空气浑浊。城市中的劳动后备军,有时因为最不人道的强制劳动而累死,有时又因为失业贫穷而饿死。

——摘编自林举岱《英国工业革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西方城市化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4-04-23更新 | 15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