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

——摘编自[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材料二:194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1946年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法国(20世纪60年代)鼓励和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全民教育事业,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支持科学研究活动,国家投资开办职工职业培训工作。1949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把过去各种建议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更广泛、更系统、更具体的计划。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据材料一,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是什么,罗斯福的“试验性疗法”使得美国的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2)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初期欧美国家发展经济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论来源。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契约是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诚信从事买卖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经济活动中产生纠纷时进行法律裁定的依据。宋代契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如买卖契约、借贷契约、雇佣契约等普遍存在。契约关系中都明确要求必须订立书面契约,“凡田宅、车船、牛马交易只凭契照”。在买卖中凡不依“官版契约”格式,被视为违法买卖,所定契约不具有法律效力。宋代把契约的建立和履行保证的第三人参与作为必要条件,在借贷契约中有中人、保人、见证人,而且要求担保人必须是有一定的担保能力。规定“诸负债违契不偿,官为理索,欠者逃亡,保人代偿”。宋代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客户,佃户、雇工、人力都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有了法律上的民事主体资格,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能够作为民事主体参加活动。

——摘编自杨卉青《宋代社会变革与契约法的发展述论》

材料二:民国初期,上海金融市场已初具规模,征信问题愈益成为决定经济往来的关键。上海、交通、金城等华商银行纷纷借鉴仿照欧美国家银行的做法,设立信用调查机构。1932年6月,中国第一家独立的信用调查机构——中国征信所正式成立,其主要业务就是信用调查,“提倡社会信义,便利工商发展”。但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不仅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而且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政府甚至“视法律如弁髦”。在这样的环境下,信用难以成为社会的普遍认同,银行信用制度演进和有效运作的社会基础极为薄弱,携款潜逃、亏蚀公款等金融舞弊现象突出。据统计;仅1934年1月至1935年4月,全国发生金融舞弊案件达38件之多,金额达到140余万元。

——摘编自谢冬慧《民国时期社会诚信机制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契约关系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金融业诚信机制的发展特征。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生产工具又称劳动工具,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直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它被用于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起传导劳动的作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革和发展上开始的。生产工具的变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起根本性作用的。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然的过程,让人类的双手解放出来,让人类社会的发展获得动力。

——摘编自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种生产工具,以具体史实阐述该生产工具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求:选择的生产工具要具有时代特征,阐述时须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茶,一片东方树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

材料一:茶马贸易一直从唐宋延续至近代。公元625年大唐与吐谷浑开通互市,大量的茶叶、绢帛等商品输出,以换取马匹及其他畜产品,丰足彼此,皆有便利。中原人用以交易的丝绸,对西域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生活附属品,而中原人却渴望得到代表国家军事实力的战争武器--战马。大唐王朝逐渐开始由绢马互市转为茶马互市。到了宋代更是形成了系统的茶马交易之法:以茶引作为茶叶经营的官方许可,茶马司管理相关贸易实务,茶马法确立各项贸易细则,完善的制度管理着所有的茶叶贸易。元帝国不缺马匹,茶马交易演变成以银两及土货与中原茶叶的贸易。茶马交易一直到明代又重新恢复,此时贸易实体则已经从转变成中原的。清代以后,随着以马为主力的冷兵器时代谢幕,茶马交易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戎新宇《茶的国度:改变世界进程的中国茶》

材料二: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妆中有中国茶具和茶叶。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廷的时尚。16世纪初,葡萄牙人带到欧洲的第一批中国瓷器花瓶引起了欧洲人的浓厚兴趣,各国的君主和达官显贵纷纷用黄金购买,并收藏起来。如图1所示,为1575年左右意大利佛罗伦萨根据中国瓷器样品制作的软胎油-醋瓶和1690年左右荷兰生产的装饰有中国图案的茶叶瓶。如图2所示,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它展现了民众饮茶的场面。

   

图1

   

图2

——摘编自梅维恒、郝也麟《茶的真实历史》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扶持下,茶叶生产逐步复苏,50年代以来先后研制成功茶叶筛分机、切茶机等茶叶精制机械,使我国茶叶生产长期依赖手工的落后局面获得改善,显著减轻了茶农的制茶劳动强度,提高了茶叶加工质量。1979年我国茶园面积达到105万公顷,产量达到27.72万吨,出口量达到10.68万吨,分别为1950年的6.2倍、4.5倍、5.7倍,为我国后来茶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3年11月2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新批下来的专利《一种冷水冲泡型茶叶加工设备与工艺》,进一步提升“冷泡茶”工艺,成为“热泡清茶”品饮方式的补充,丰富了茶饮体验。

——摘编自陈宗懋《中国茶叶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以来茶马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茶文化”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茶”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曲辕犁在中国耕犁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增加了策额、压镜、犁评,可以调节耕地深度。曲辕代替直辕,使犁辕缩短,减轻犁身重量,转动方便。辕由直变曲,降低了犁的受力点,既减轻了农夫的体力消耗,又大大节省了畜力。因此,曲辕犁不但适合江南水田耕作的需要,而且在丘陵山地也可以使用,在北方中原也推广开来,成为唐代最主要的耕犁。我国耕犁发展到唐代,已经基本定型了,现在使用的耕犁实际上和唐代的曲辕犁没什么两样。

——摘编自杨向春《唐代的耕牛与牛耕》

材料二   18世纪英国纺纱业社会技术系统转型过程中,发明家和企业家起到了直接推动的作用,而消费者、政府等多种社会组织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由于经济制度的转变、市场机制的作用,英国社会创新不断,到18世纪,社会出现发明热和投资热。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收入增加,消费者追求生活时尚,积极购买新产品,这是技术创新得以产生和应用的根本所在。可以看到,英国社会的众多行动者都对纺纱业的社会技术系统转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值得强调的是,制度和政策对创新驱动发展始终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摘编自迟红刚、徐飞《从技术创新到社会技术系统转型——工业革命先导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启示》

材料三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为主要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在现代工业生产上,而且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网民数达到4.89亿,已接近5.38亿的互联网总用户数。在过去18个月中,全球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了近10倍,目前已占整个互联网流量的10.1%,其中我国的占比更高达17.8%。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都在迅速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管理形式、营销推广方式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巨大变化。伴随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一个规模庞大、拉动效应极强的新兴市场正在孕育形成。从这个角度上看,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更是生活模式的改变,影响是全方位的。

——摘编自兰建平《“第三次浪潮”到“第三次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曲辕犁的优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8世纪英国纺纱领域涌现出的新发明,概括英国新发明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技术革新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3-24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撰著《西国记法》,被认为是西方传入我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琴纳在我国人逍术的启发下,发明了牛澶接种术,后由船医皮尔逊传入中国,扩大了西医在中国的影响。随着西方文化和科技大量传入中国,1890年,李鸿章在《万国药方》序言中提出“倘学者和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从此,清政府派出留学生专门学习西医,并大量翻译西方医学书籍。1892年,清末名医唐容川旗帜鲜明地提出“中西医汇通”的口号,很快得到中医药界的认同与支持……1949年建国后国家强调中西医并重,倡导中西医结合。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近代“中西医汇通”的历史原因;简析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
2023-12-0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选必2第6讲医疗与公共卫生(课件帮)-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末,为了追逐香料贸易的巨大利润,在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的资助下,葡萄牙人向东方进行扩张,建立起欧洲——(印度)果阿——马六甲——澳门航线。这条航线最初主要是把马鲁古群岛(摩鹿加群岛)所产的香料运销到欧洲和中国。此后,西班牙人、英国人、荷兰人纷纷向东扩张,把来自东南亚的胡椒、肉豆蔻、丁香等香料成批运销到欧洲和中国、日本等地,并通过马尼拉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之间的“大帆船贸易”又传播到美洲,使亚洲市场与欧洲、南美洲连接在一起。

——摘编自许序雅《香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物种大交换”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8 . 铁路是现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铁路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火车问世后,英国立即掀起了一股铁路建设的狂潮。这个时期正值工业革命后期,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等均达到一定的水平。同时,工业革命的发展又使得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问题亟待解决。短短数年内,铁路就支撑起了英国的长途运输业。1831年,英国运输总收入高达50万英镑,获利颇半。1832年,英国已拥有了24条商用铁路,最兴旺的一条铁路,年运载旅客35万人次以及70万吨货物……铁路极大地推动了英国商业贸易和钢铁、机械、建筑工程、地产等行业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成为真正的“经济大动脉”。

——王雄《丝路大通道》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了对高速铁路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到2015年底,中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超过19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从没有一寸高速铁路到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以较短的时间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同时许多领域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摘编自《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材料三   199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广州—深圳准高速铁路,最初租用瑞典列车,后使用“蓝箭”国产动车组,为我国高速铁路做好技术前期准备。广深铁路一度因资金困难被迫停工,后通过股份制改造,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铁路运输企业。进入21世纪,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形成了“和谐号”动车组系列。我国铁路工业有较强的“造血能力”,没有把自己的企业变成他人的加工厂,自行开发生产的车型一度成为主力。

——摘编自王亦军《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回顾与发展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如何推动英国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并分析铁路建设快速发展对英国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特点,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原因。
9 . 【中医存废之争】

材料   甲午以降,中国时刻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值此危难之际,部分开明人士提出“医学救国”口号,望以西医“保种强身”救中国于水火,进而围绕中医学是否科学、是否应被加入教育系统、是否应被废止等问题,与中国人士展开了激烈争论。

派系

项目
废医派中医人士

中医是否科学

中医“无明确之实验,无巩固之证据”,“不求实证,而以空想为左右”,“阴阳五行”“十二经脉”等理论“前古荒唐无稽之学。”《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以科学理论对中医“血气”“阴阳五行”“经脉”等概念加以解释,论证中西医间的共同之处。著名中医恽铁樵认为中西医并未存在明显优劣之分。

中医是否“入系”

“此案(中医课程列入医学规程案)若成,直可谓之无是非、蔑公理,不欲自列于文明之胄,而甘退处僿野矣。”欲办学校,非明定课程不可,且“近来我国中医学校及病院……均已设立,成绩已著”,已具备“入系”条件,

中医是否“废存”

中医“强种优生之道,更无闻焉。是其对民族民生之根本大计,完全不能为行政上之利用。”“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上海医届初秋社指出医学的任务是救死扶伤,“凡可以治疗疾病,减少死亡者,自应精研保留”,认为“废止中医案”为“反动性专制式之怪议案”,是“帝国主义者辟一医药侵略之新途径。”

——摘编自胡振宇《博弈与发展:“废医派”留日医学生与中医近代化研究》

请以“中医存废”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更论结合,表述成文。
10 . 【粮食问题与农业生产】

材料一   人类学家发现,在这些部落中,男人负责狩猎动物、提供肉食,而女人则负责采集营地周围所能发现的一切可供食用的东西,如植物块根、浆果、坚果、昆虫、啮齿类动物、贝类等。虽然男人弄来的肉类极受欢迎,但事实却是,女人采集来的食品仍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女人采集来的食品经常是男人带回的猎物的两倍……农业首先在少数几个存在可以驯化的动植物的地区成为主业。在这一驯化过程中,野生动植物长得越来越大,从而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因此,靠捕猎为生的原始人也就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去做食物生产者,而不是食物采集者——最后他们就变成了居住在村庄中的农民。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明代中期的广东出现一种叫“代耕架”或“木牛”的耕地工具,“一手而有两牛之力,耕具之最善者也”;灌溉出现了“虹吸”和“鹤饮”等新工具,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明代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是作物品种的改良推广以及外来农作物的引进,麦类作物在南方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稻麦轮作制得到普遍应用;水稻在北方的种植区也渐有扩大。明中后期从海外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和甘薯,这两种粮食作物产量高,耐寒抗旱,在比较贫瘠的山地、早地和滨海沙地都能生长。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原始时期和明代解决食物(粮食)问题的方式。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始时期和明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