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夏代历法《夏小正》中有记载:正月时有俊风,农纬厥耒(整理农具),囿有见韭;三月越有小旱,始蚕,祈麦实;四月囿见有杏;五月种黍。这说明夏代历法(     
A.体系发展已成熟B.与农业生产结合紧密
C.催生了农时观念D.适应精耕细作的需要
2024-05-16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2 . 《后汉书·张让传》记载,掖庭令毕岚“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魏略》则记载“马钧居京师,有地可为园,患无水以灌,乃作翻车,令童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出更入,其巧百倍于常”。翻车的这一变化体现出(     
A.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技术转型B.农田灌溉工具技术不断提高
C.由洒水工具到灌溉工具的演变D.由人力到自然力的动力进步
3 . 根据出土的苏美尔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35000余份档案文献记载,当时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周密、高效、守法,文献档案内容极其详尽、细致,每条商贸道路上设有驿站,提供各种服务。材料可用于说明苏美尔乌尔第三王朝时期(     
A.国内市场的形成B.对外贸易的繁荣C.文化交流的频繁D.商业规模的扩大
4 . 下列是明朝记载玉米的一些史料,对其推论正确的是(     
来源成书时间关于玉米的记载
河南《襄城县志》嘉靖三十年(1551年)“玉麦”
甘肃《平凉府志》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番麦”“西天麦”
(明)田艺衡(杭州人)《留青日札》序作于1572年“御麦出西蕃,旧名蕃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
(明)兰茂《滇南本草》(药物学专著)最晚成书于1476年“玉麦须(玉米雌蕊花丝),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宽肠下气。”
A.《襄城县志》可佐证玉米种植已遍布全国
B.《平凉府志》可佐证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
C.《留青日札》说明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
D.《滇南本草》说明玉米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镇置监镇官。如景德镇设镇后,朝廷在此设监镇官,兼管商税及窑税,或佐理监陶。《河南强氏家谱》记载强子魁“宋绍定戊子(公元1228年)以文学进,仕饶州通判,以监陶得至浮梁景德镇”。据此可推知,宋代(     
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B.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C.朝廷滥收苛捐杂税D.市镇经济功能增强
2024-01-2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金薯传习录》记载: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陈振龙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凤冈陈氏族谱》记载:万历庚辰,陈益泛舟安南,贿酋奴,获著种,伺间遁归。此材料可说明,甘薯(       
A.其原产地尚待考证B.在明万历年间始传中国
C.溯源工作史料丰富D.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根据甲骨卜辞记载,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传染病具有流行性、季节性的特点,认为鬼神作祟、气候突变、饮食不洁等情况容易造成疾病产生和流行,探索出了祭祀、隔离、药物治疗等应对方法。这些认知和做法(     
A.折射出文明的发展程度B.控制了传染病的爆发和扩散
C.构建起科学的防病系统D.确立了完善的公共医疗体系

8 . 明代史料记载:“东洋吕宋(今菲律宾),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来中国)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即有货亦无几。”这一现象促使中国(       

A.政府经济政策进行调整B.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C.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萌生了新生产关系
9 .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置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由此可见当时(     
A.城乡间经济差距扩大B.商品经济比较繁荣
C.工商业者的地位提高D.抑商政策已被放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掌管天文历象官员),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观测天体运行),敬授民时。”这说明当时(     
A.成熟官僚体系形成B.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C.原始农业初步发展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