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汉代《二年律令》记载:令邮人行制书、急书,令为他事;书不急,擅以邮行,罚金二两;书不当以邮行者,为送告县道,以次传行之:诸狱辟书五百里以上,及郡县官相付受财物当校计者书,皆以邮行。据此可知,汉代(     
A.邮传管理规范B.行政运行高效C.行政制度完善D.法律日益严苛
2 . 北宋中后期,由于定窑器物的大量定制以及为了窑场的生存,窑工们在漏斗状匣钵正烧法的基础上发明了支圈垫烧法和覆烧法,从而提高了窑的利用率和瓷器产量,定窑因而获得新生。由此可见,定窑制瓷技术的创新得益于(     
A.生产力取得重大突破B.社会需求和行业竞争
C.自身生产管理精细化D.长途贩运活动的兴起
3 . 1929年,上海某书店采取兼营咖啡的模式,并在报上刊出广告表示“没有招待,不要小费”;1930年,上海某咖啡馆因与大戏院相邻,时常推出喝咖啡送电影票的活动。这反映出(     
A.咖啡获得上海主流饮品地位B.物种交流影响文化生活空间
C.广告促销促成咖啡传入中国D.西方娱乐文化深受国人欢迎
4 . 1802年,英国政府首次颁布有关教育的法律,要求工厂学徒和手工业学徒掌握读、写、算的基本学习技能,学习费用由工厂主和手工业主负担。此举(     
A.是工人运动促成的结果B.旨在提升工人阶级的地位
C.顺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D.解决了教育经费不足问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西方学者分析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城市化过程时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农村偏向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安排城市居民到农村工作,采用“下放”政策,在城市与农村发展上,具有强烈的“反城市,亲农村”的意识,即有“农村偏向”。
城市偏向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实施的一系列具体政策,如限制城市人口、实行粮油供给制等,来保证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顺利进行,并非是“反城市情结”的,而是更具有城市偏向的。
A.忽视了国情对城市化战略的影响B.丰富了城市与农村关系的理论
C.带有明显的政治偏见和经济敌意D.把握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趋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粟是仰韶农业中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与热带早期农业的芋薯类作物不同,粟的播种、耕耘和收获都需特定时节,耕种者不得不观察四季、气候、日月、星辰等,以总结经验。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早期农业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B.物种单一制约农业发展的水平
C.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特色D.种植业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7 . 14世纪中期,黑死病从中东地区随热那亚的商船进入意大利,而后又在法国和英国肆虐(     
1英国国王下今宰杀所有供城市使用的牛,以保持空气中没有航脏和腐烂的气味;通过颁相关命令
2协助教会的治理行为医生们通过放血、泻药等方式,企图将病人体内的毒素排出;医学家主张用醋和玫瑰水洗手、口和鼻孔,避免激动和保持适度的运动
3伦敦主教祈求上帝的帮助,教会在各地设立了教会医院并收留无家可归的人
4熏制芳香物质来保持空气洁净,房主们会在门窗上摆放一束香草,以确保只有纯净的空气才能飘进房子
A.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已建立B.教会的垄断地位出现动摇
C.政府主动应对和预防疫病D.疫病的防治注重多方参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有学者指出古代中国中原农耕区所需要的耕牛、战马和皮毛一类的产品主要来自北方蒙古地区,游牧民族所需要的粮食、茶叶以及日常用品则主要依赖中原的供给,而山西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地区。该学者意在说明(     
A.山西处于对外贸易的中心B.北方区域性的经济分工
C.晋商崛起的经济地理因素D.民族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02年6月21日,晚清大臣盛宣怀反对对外开放中国内河航运,提出“各国内港行船,均本国人办理,外人不得侵越,中国何独不然。如各国民人欲行小轮,只能与华人议立合股公司”“该公司(合股公司)归中国注册,填发关牌,张挂中国旗号”。这些提议(     
A.助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B.确保了内河航运主权的完整
C.有利于保护民族资本的权利D.遏制了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
10 . 明朝中期,中央政府规定“各处起运京仓大小米麦,先封干圆洁净样米,送(户)部转发各仓收,候运粮至日,比对相同,方许收纳”。此举(     
A.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B.避免了官吏克扣贪污
C.明确了赋税征收程序D.有利于保障粮储质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