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 道试题
23-24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概括材料所反映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1   古书中早有关于耦耕的明确记载,如《诗经》中有西周时往往“千耦其耘”,“十千维耦”。(千耦其耘,即千对农人在耕地。耦,二人并耕;千,言其多;耘,除田间杂草)

材料2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

——《墨子》

2023-12-07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选必2第1讲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件帮)-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23-24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撰著《西国记法》,被认为是西方传入我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琴纳在我国人逍术的启发下,发明了牛澶接种术,后由船医皮尔逊传入中国,扩大了西医在中国的影响。随着西方文化和科技大量传入中国,1890年,李鸿章在《万国药方》序言中提出“倘学者和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从此,清政府派出留学生专门学习西医,并大量翻译西方医学书籍。1892年,清末名医唐容川旗帜鲜明地提出“中西医汇通”的口号,很快得到中医药界的认同与支持……1949年建国后国家强调中西医并重,倡导中西医结合。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近代“中西医汇通”的历史原因;简析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
2023-12-0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选必2第6讲医疗与公共卫生(课件帮)-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

时间科技发明(件)中国科技发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百分比件数百分比
1400452862%1738%
4011000453271%1329%
10011500673857%2943%
15011840472194%45396%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科技史中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指出16—19世纪中国科技落伍的根本原因。
(2)据材料二说明德国当时发展科技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3)据材料三,列举我国科技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023-08-18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赢在微点·高中同步测试卷(选必2)-第二单元测试卷
2023·吉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845年的爱尔兰只依赖一种作物:马铃薯,而苦难也定格在1845年的夏天。1845年夏,马铃薯霜霉病持续的、大范围的侵袭爱尔兰,马铃薯大面积绝产,饥荒发生。1846年马铃薯病害已经几乎蔓延至爱尔兰的所有郡,各种疾病也开始流行……大部分的英国舆论都戴着有色眼镜去考虑问题:袭击爱尔兰的“灾难”是对奢侈和无忧无虑的生活的警告。《泰晤士报》也加入了论战,反对“最不可靠的作物和最差的食物”,在它看来,上帝的意图不容质疑,它迫使特别需要改变的爱尔兰人接受另外一种不同于马铃薯的生计手段。整个大饥荒期间,尽管英国政府也启动饥荒危机救助机制,但是所有这些有限的努力对于这场空前的大饥荒来说仅是杯水车薪,大饥荒带来的死亡人数巨大。马铃薯饥荒导致了营养不良,身体免疫力下降,于是疫病流行,饥荒与疫病交替肆虐,让爱尔兰人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大饥荒带来空前对外大移民运动,主要移民方向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本土。大饥荒后激发了爱尔兰独立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爱尔兰人此后几十年一直在思考本民族的未来之路,最终爱尔兰人选择以本民族自己的方式决定未来,1922年爱尔兰实现自治,1949年爱尔兰共和国成立,英爱之间的民族矛盾和历史积怨直至如今都未能彻底化解,北爱尔兰问题仍旧是当今英国面临的重要政治议题。

——摘编自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爱尔兰大饥荒产生及持续恶化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阐明爱尔兰大饥荒的启示。
2023-07-14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突破卷31医疗与公共卫生-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3·河北石家庄·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8年,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现代化的军事工业”“装备的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等说法。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提出。必须“努力于建设新军和发展新的军事工业”,并强调“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等

1949 年3 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些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

1949 年9月,《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初步规划,提出发展农、林、牧、渔业和商业、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并提出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立为重点。

1953 年12 月,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1959 年 12 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讲道:“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1964 年12 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关于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肉,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 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摘编自岳从欣《中国共产党关于”四个现代化”提法之历史考察》


(1)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中“现代化”内容变化的原因。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8)、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12)两个时期中各选一个实例,阐释中国共产党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3-07-14更新 | 292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突破卷28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22-23高二下·云南大理·期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特别关注人民的健康。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0年颁布《救济失业工人的办法》,对解决旧中国遗留的失业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包括养老、伤残、遗属、疾病津贴、医疗、工伤和职业病、生育待遇等保障项目。此后,国家颁布了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并根据社会发展对有关政策进行了充实和调整。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84年,开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986年,建立了城镇失业保险制度;1994年、1996年和1998年分别开始实施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1999年,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2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疾病防治成效显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人口健康服务全面改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断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劳动就业工作不断加强。亿万城乡居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摘编自任意、吴佳佳、杨忠阳《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发展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发展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因。
2023-07-10更新 | 54次组卷 | 3卷引用: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测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023·山西阳泉·三模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80年,英国工厂中纺纱机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英国的工厂仍拥有全球机械化纱锭数的2/3,欧洲和美国大片地区都依赖可预测的底价棉花供应。1786年,美国的种植园主开始大量种植棉花,美国向英国出口的棉花数量迅速增长。18世纪末美国诞生,宪法对奴隶制的维护,使美国的种植园主有着不受限制的土地、劳工、资本供应和无与伦此的政治权力。奴隶制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动员大量劳动力,而且催生了一种以暴力监管和无休止的剥削为特征的体制,这在劳动密集型工作中和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一样重要,1793年,惠特尼建造了一种新轧花机器,将轧花的生产效率提高了50倍。19世纪,联邦政府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新领土,或从外国政府那里获得,或通过武力逼迫美洲印第安人获得,这些土地都非常适宜棉花种植,直到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棉花产业和奴隶制携手并进、同步发展,美国成了新兴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二:在美棉引进中,民国政府居功至伟。这一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国内的纺织业对棉花需求猛增。1927年1931年间,外棉平均每年输入量为2.22亿斤以上,由此带来的成本提高,利权外溢等后果,妨碍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所以政府倾向于用少量金钱,从美国引进适合中国的新品种脱里斯棉,进行本地栽种。1931年9月,实业部向河北实业厅下达农字第八六二号训令,今其设场试验。中央决策很快以地方农业管理部门训令的方式,下达到各县区。面对脱里斯棉引进以来所出现的品种退化的现象,1931年,河北省立农事第三试验场由美国购入新脱里斯种和金氏棉进行试种并推广。1931年,河北美棉种植种植面积达118万余亩,总产量也升至1.35亿斤。自1937年起,河北政府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美棉栽培宣传推广活动。1935年中央设立棉业改进所,其宗旨是担任各该省之棉作改良及推广事宜。作为分支机构的河北棉产改进所不久成立。与养蜂,养猪、园艺等事业的昙花一现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其的引进和栽培一直贯穿于河北外来物种引进工作的始终,我抗战爆发后,引进工作被迫停止。但战后的各届政府始终将河北棉业的复兴和发展寄托于美棉栽培的普及之上,河北之所以成为如今的农业大省,与早期美棉的大规模引入和大面积栽培是息息相关的。

——摘自王晨《全面抗战前(1912-1937)河北外来物种引进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上半叶美国成为“棉花帝国”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河北引入美棉的特点。
2023-07-10更新 | 104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突破卷27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8 . 湾区是世界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策源地,全球化网络的重要枢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旧金山湾区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州北部萨克拉门托河下游出海口的旧金山湾四周,有9个县、101个市镇,互无隶属关系,相互独立。1850年代因加州的淘金热,运输、采金、冶炼、金融开始兴盛,形成了由移民组成的多样化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1930年代经济萧条,奥克兰海湾大桥、金门大桥修建,解决了就业、刺激了经济发展,实现了湾区区域连接,构筑了跨区域快速流动的交通网络。二战,作为重要军事基地,大量的制造、研究需求,联邦政府投入的巨资,激发了湾区造船、军事高科技研发产业的发展。战后斯坦福大学和斯坦福工业园区的产学研结合,吸引更多优秀的研究所、教育机构、人才和风投资金等来到湾区,铸造了硅谷,形成全球跨国公司总部集聚的科技创新湾区。加州政府,重组、改革碎片化的地方政务体系,建立跨区域职能组织、跨界管理体系,解决制约区域跨界整合发展的行政分割问题,实现市镇地方利益和跨区域更广范围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推动湾区发展。

——(陶希东《美国旧金山湾区跨界规划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材料二   2017.10.18.中共十九大首次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2018.3.5.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规划;2019.2.1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清以来,湾区地域属广州府管辖,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传统岭南文化的本根之地;近代西方文化传入,多元文化交融;近现代以来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发展,具有复合型的产业机构,产业体系健全,利于金融、科技、产业的融合发展。世界湾区经济先天具有创新属性,传统三大湾区都抓住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而崛起,至今仍是最重要的国际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涉及到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这需要国家治理体系的更新。

——(摘编自陶希东《美国旧金山湾区跨界规划治理的经验与启示》、胡润《粤港澳大湾区VS旧金山湾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旧金山大湾区、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兴起的相似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1世纪初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对于20世纪旧金山湾区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积极作用。
2023·湖南郴州·模拟预测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早期,估计英国只有20%-25%的人集中在城镇;1801年英国有33%的城镇人口;1851年,有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城镇里。1851年,英国的制造业城镇有53座,而矿业城镇也有26座。到185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5000人以上的城镇有563个,苏格兰万人以上城镇有36个。英国城镇化全面推进,逐渐形成了近代城镇体系。

1801-1851年英国城镇人口增长信息表

城镇类型

1801年平均人口数

1851年平均人口数

年增长率(%

首都伦敦

959000

2362000

1.82

郡城

6000

14000

1.61

滨水城镇

5000

19000

2.56

海港

16000

49000

2.19

制造业城镇

14000

46000

2.38

矿业与五金城镇

13000

42000

2.34

总计

14000

40000

2.05

——摘编自陆伟芳《英国城镇化与郊区化发展的路径与特征》

材料二   1950-1970年中国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表

城市人口年增长率(%

1950-1955

1955-1960

1960-1965

1965-1970

1970-1975

市镇总人口

8.7

11.8

-4.4

2.0

2.2

市镇非农业人口

6.1

9.5

-5.5

0.5

2.1

——根据有关年份全国人口统计年报计算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以来英国近代城镇体系形成中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城市化和19世纪以来英国城镇化进程的不同之处。
2023-06-21更新 | 102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突破卷29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2023·海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潍县开埠以后,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分子,潍县商业结构相应地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表征就是洋商的纷至沓来。潍县的资本结构也发生了改变,清末以前,潍县商人大多把资本投入银钱业。民国初年,随着烟草的广泛种植,以及20世纪20年代织布业成为潍县主要商业命脉,不少富绅将资本逐渐转移到这两个行业。随着烟台、青岛的相继开埠以及胶济铁路、烟潍公路的通车,舶来品逐渐进入潍县境内,洋货在商品流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潍县的商品流通结构形成了土洋货双向流通的新格局。潍县商业的日臻兴盛使得因所从事的传统手工业解体而破产的部分农民进入城市谋生,成为市民,商业的繁华推动当局改造完善一些城市基础设施,这一切都促进了近代潍县城市化的发展。

——摘编自吴娜《近代潍县商业贸易的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潍县商业贸易变迁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烟台商业贸易变迁的背景。
2023-06-21更新 | 76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突破卷29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