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01 道试题
1 . 新航路开辟后,不同地区的物种交流频繁,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动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朝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材料二   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进程问题,有学者将其总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在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开拓了海上通道,推进了欧洲、美洲、东亚等地区的贸易。

第二阶段出现在18151913年间。发轫于18世纪60年代的技术革命把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向高潮,并被看作是第二轮全球化的起点,国际贸易再次大幅扩张,金融资本和劳动力加速流动,“新技术”成为推动世界市场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三阶段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并持续至今。与以往相比,第三阶段世界市场的发展具有新的特点。世界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达到了新水平,国际资本市场流动性加强等。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的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谈谈玉米、番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概述美洲作物的传入对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运用18、19世纪的史实,以“工业化与世界市场”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4-05-05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东北(ZDB)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较变化曲线图(A代表发达国家,B代表发展中国家)

材料二   漫画“城市病”

(1)根据材料一中图片所示,指出19世纪中期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标志性事件,分析19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中的漫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病”的原因是什么?这反映了当今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3)根据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2024-05-02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北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3年,莱特兄弟成功试飞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从1939年开始到1945年,美国航空工业的年均产量是二战各参战国中最多的。德国战败后,美国人将德国的喷气式战斗机制造技术带回美国。二战后初期,美国有9个战斗机公司,40多个战斗机研制项目。麦道公司是战后世界上最成功的军机制造商,波音公司一家就足以让美国航空工业在民用市场笑傲全球。波音公司推出了多款商用喷气式客机,其中有民航史上最大的飞机家族一波音737系列。美国领导人说:   “美国战后的航空政策很简单,我们想飞到任何地方,这是我们的时代!”

—摘编自【美】詹尼佛·凡·弗莱克《空中帝国:美国航空与美国霸权》等

材料二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决定通过快速提高修理能力和配件制造能力来加速建设我国的航空工业。从1951年10月开始,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重点发展了六大修理厂。1956年,试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一5”首飞成功。但是,1961年国民经济发展进行调整时,航空科研建设项目未能被列入重点确保范围。1986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航空技术也未被列入。1993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意味着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实现了从政府部门到市场主体的巨大转变。同年,航空工业第一支股票“飞亚达”在深交所上市。1995年,航空高科技的国家战略定位得到了重新确立。2009年,中国商飞公司正式发布首个单通道常规布局的大型客机。2017年,中俄远程宽体客机正式命名为CR929,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向商用飞机研制领域中最高难度的宽体客机发起挑战。

——摘编自铎恩《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美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航空工业的发展趋势。
2024-04-1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中南美洲成为全世界的蔗糖生产中心。起先是在西班牙殖民地牙买加等岛屿,然后转移到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巴西。17世纪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建立种植园,成千上万的非洲黑奴被贩运到此。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蔗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商品,在美洲生产、在欧洲销售。18世纪之后,在英国,糖已经从一种奢侈品和稀有品变成一种日用品和必需品。

——摘编自(日本)北川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等

材料二   最初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尽管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但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世界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中南美洲甘蔗种植业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三,指出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其地位变化的因素。
2024-04-0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万历年间瘟疫流行。旱灾经常与瘟疫相伴随,使瘟疫迅速蔓延,加重瘟疫的危害性。旱灾有时还伴随蝗灾,旱灾导致禾稼尽,饥荒不断,粮价飞涨,人相食。“民饥多疫”是万历年间瘟疫发生的典型特征。除了旱蝗灾外,受地理环境影响,一些地区受到其他灾害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灾害同样与瘟疫相伴随。像一些地区经常受到水灾影响,如上海嘉定县万历三年乙亥,大水疫。万历年间的瘟疫除了与其他灾害相伴随的特点外,还有种类复杂多样、患者症状不一、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的流行特点。万历年间瘟疫流行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造成人口大量死亡,还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朝廷停止大型工程,诏免灾区夏粮秋税,留以充赈并督促地方官员维护好社会秩序。《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记载了万历年间一些应对瘟疫医术高明、积极作出贡献的医生,如浙江周行县蔡系施药,救活数万人。

——摘编自王金鹏《明代万历年间瘟疫的流行与防治》

(1)根据材料,分析明代万历年间瘟疫的流行特点。
(2)根据材料,概括明朝防治瘟疫的措施。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指世界经济活动形成全球范围内相互依存、联系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国际变量连续变化而导致的一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融合。其发展过程为:新航路开辟后,加紧了世界各地区间相互联系,全球化趋势初露端倪;两次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市场,但由于两次世界战争的出现,使得全球化进程陷入困境;二战以后,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技术革命推动之下,世界各国之间经济活动密切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苏联解体,中美关系缓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制度进行改革推行市场经济制度等,加强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经济联系,全球化趋势得以迅猛发展,并影响到政治、文化等领域。

——摘编自高晶侯雪璟《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冲击与挑战》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今天要解决的问题是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各国人民。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从国际角度看,既需要建立健全有效治理机制,也需要树立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从各国内部角度看,需要出台更具包容、普惠、平衡性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尤其是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以更好融入经济全球化。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反映时代潮流,代表人类文明进步方向,有利于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摘编自蔡昉《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特点和影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如何应对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7 . 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社会各领域的变化,同时极大地改变和影响了世界的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然,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除了这些条件之外,还有其他种种条件,诸如丰富的煤铁资源、稳定的国际环境和政局、流动的社会结、尊重市场价值的政府决策、健全的财政金融体制、便利的交通运输、浓厚的科学技术传统、科学的薄记制度、进取上进的新教精神、健全的专利制度等。就某一方面条件,或某些条件而言,在欧洲大陆也有比英国更好的国家——如荷兰和法国,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具有英国这样好的综合条件。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第二版)

材料二   巴贝奇开宗明义地指出,机械化生产能带来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伟大工业的奠基。他指出,一个首要的因素,就是高度细化的分工,高效的生产单位必须要把特定生产过程中最有效的劳动分工所需要的工种类别再翻上几倍。他还提到了各种花销的数额,其中包括机器的保养和维修人员以及会计人员的费用,在规模太小的工厂里,他们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将生产的各个阶段集中在一座大楼中,会降低运输成本,并且使一个实体能够负责质量控制,这就降低了失误的可能性。

——乔舒亚·B·弗里曼《巨兽:工厂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稳定的政局和“浓厚的科学技术传统”角度简析英国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工厂制”出现的背景,并简述19世纪中后期“工厂制”在近代中国出现的情况。
2024-04-0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测历史试题
8 . 科学技术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牛顿最突出的贡献是在力学方面,他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了机械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把地球上物体的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到一个基本的力学体系之中,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中学历史教师用书

材料二   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且永远是相同和不动的。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材料三   空间、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物质的存在会使四维时空发生弯曲,万有引力并不是真正的力,而是时空弯曲的表现。如果物质消失,时空就回到平直状态。

——爱因斯坦《相对论》

材料四   他是德国著名物理学家……于1900年提出了量子假说,认为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量子论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

材料五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牛顿对建立经典力学所作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典力学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对论对经典力学有何新发展?
(3)材料四中的“他”是谁?“他”的理论对牛顿经典力学的发展之处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中的三幅图分别反映了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方面进入到了什么时代?
(5)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管理,一直有着非常严格的制度。服役于官营手工业的劳动者,许多是民间工匠注籍匠户后世代以无偿劳役形式艰苦劳作。官营手工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内部技术分工十分细密。有学者认为,“各种规模庞大的官营手工业,虽然都是政府的官设机构,但都具备了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条件,并具备了工场手工业的基本性能”。有学者还指出,官营手工业“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中“指挥工作”的是“由政府派遣的官吏”。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材料二   汉代私营手工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后,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摘编自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到清代私营手工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西周到西汉,礼制以室中西南隅为尊长所居、祭仪以东向为尊,故都城布局采用坐西朝东的方式;东汉以后,天子祭天之礼成为大典,定制在国都南郊举行,兼须配合举行盛大的元旦朝贺之需要,都城布局遂一变而成为坐北朝南;到隋唐时代,为了“适应规模越来越大的元旦大朝会的需要”,又设计了以都城中北部的宫城为主体的、对称的中轴线布局。 都城布局又影响到州县治所城市的布局。在唐代州(府、军)治所城市普遍实行子城制度,“子城为一州政治核心,政府、廨舍、监狱皆设其间”,其次州、县普遍置立社稷坛。

——摘编自鲁西奇、马剑《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

材料二   1466 年,意大利建筑家劳拉纳与他人合作完成新宫殿的设计后,又为乌尔比诺公爵府设计了最初的图纸。在原来的基础上,劳拉纳设计了新的宅邸,在其中心设置当时盛行的庭院,使之成为文艺复兴建筑的典范。 劳拉纳提出圆形已经不适应时代,要用菱形或者矩形规划城市,城市的主广场应当是商业中心,也是政治、宗教、经济、表征中心。 总之,领主广场、大教堂、凉廊、军营、监狱和其他公共建筑等,构成市民生活的支点,应当清除没有秩序的、嘈杂的、有害的活动,街道应该分层次,适应不同的职能需要。

——摘编自朱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及其兴起背景》

材料三   天津开埠后,其租界面积相当于旧城区的8倍。此前中国的城市发展通常因政治和军事展开,中心地区多以官府衙门、庙宇和祭坛为中心。 近代城市的空间布局明显呈现出了商业化的特点。此外,城市空间出现新城区、旧城区和棚户区(贫民窟)并存的现象,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给城市的市政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例如,在19世纪末,北方工业中心天津的社会治安一片混乱,天津衙门根本无力控制住局面。 而上海的社会问题则更为尖锐,各种帮会组织在上海滩风起云涌。

——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

材料四   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布了一系列规划,推动城市空间高效合理的开发。政府将城市区分为不同级别:国家级中心、区域中心等,试图用行政力量推动城市群发展。 政府放宽了外贸限制,给予经济特区以对外贸易宽松政策,并允许外资进入投资设厂。对个别城市的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就业体制、企业行政机制作出了一些改革,开放了一批沿海港口城市。21世纪,中国城市化由单体城市向大都市和城市群发展,建立了城市新区,崛起了一批城市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城市群对经济发展功不可没。

——摘编自孙全胜《成因分析及提升路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唐城市规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 15 世纪意大利“理想城市”思想兴起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当时西欧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后果。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中国应对城市化问题的优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