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0 道试题
1 . 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会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步。


(1)请将向下列选项与示意图中的区域相对应(填写圈号数字)

A._____ B._____ C._____ D._____ E._____ F._____
①《罗马民法大全》        ②《汉谟拉比法典》       ③《唐律疏议》
④《拿破仑法典》            ⑤《工厂法》                 ⑥《社会保障法》
(2)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继承和发展了《罗马民法大全》中的一些精神,主要包括(     )(单选)   
①保护私有财产       ②崇尚法治精神       ③沿袭过往判例       ④实现人人平等
A.②③B.①②C.①③D.③④

(3)下列选项反映《唐律疏议》主要特点的有(     )(双选)
A.礼法结合B.乡约教化C.提倡理学D.宣扬孝道

(4)《工厂法》颁布的时代背景是(     )(双选)
A.价格革命的影响B.工人运动的出现
C.阶级结构的变化D.殖民体系的瓦解

(5)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该宪法颁布于(     )(单选)
A.1949年B.1954年C.1956年D.1978年

(6)综合上述内容并结合所学,谈谈对法律制度产生与发展的看法。
2024-01-17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临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西亚的小麦、大麦进入欧洲,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印度从美国引入高产小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饥荒问题。但绿色革命带来巨大成果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和过度灌溉,导致旁遮普的土地日益贫瘠,同时在农民的血液和种植的蔬菜当中也检测出了农药的残留物。

——摘编自卡尔·K·伯恩《绿色革命能够挽救粮食危机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变化。
(2)结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并谈谈你的看法。
2024-01-1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饮食与社会生活。

在长期的人类文明演进中,食物为人类从事各类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人类文明的进步又不断丰富了食物的历史内涵。某教师布置了关于“饮食与社会生活”为主题的自主性学习任务,要求如下:

任务一:寻找人类文明早期食物的考古证据。


(1)将下列内容与地图所示文明区域相匹配。(填写对应的数字)

A.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B.古巴比伦青铜器--手捧果篮图     C.古埃及挤牛奶壁画

(2)依据“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考古证据,可作为(     )(双选)
A.中国具有悠久农业生产历史的物证B.中国是稻谷作物发源地的物证
C.研究中国古代先民食物种类的物证D.研究古代食物加工技术的物证

任务二:收集有关食物的各类文献记载。

①“豆之为用也,油、腐而外,喂马溉田,耗用之数几与米等。”

②“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箇,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

③ “(番薯)皮色朱红,心脆多汁,广种耐瘠……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

④“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3)上述材料中能够反映食物加工的是(     )(单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如果要研究“番薯”的历史,可供推荐的中国古代文献是(     )(单选)
A.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B.宋朝-沈括《梦溪笔谈》
C.元朝-王祯《农书》D.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

任务三:历史专著研读。

下表是一本关于食物与饮食历史研究专著中的目录:

章节与章标题(时间范围)字母代码
第一章 学会烹制谷物                      (公元前2万—前300年)A
第二章 古代帝国的大小麦祭祀饮食 (公元前500—公元400年)B
第三章 南亚和东亚的佛教饮食        (公元前260—公元800年)C
第四章 中亚和西亚的伊斯兰饮食     (公元800—1650年)D
第五章 欧洲和美洲的基督教饮食     (公元100—1650年)E
第六章 近代饮食的前奏--欧洲北部   (公元1650—1800年)F
第七章 近代饮食--中等饮食的扩张   (公元1810—1920年)G
第八章 现代饮食--中等饮食的全球化(公元1920—2000年)H
(5)下列标题是该专著中某些章节中的子目标题,请依据示例,与部分章节标题完成一一配对:(单选)
示 例:(   G   )——工业化的食品生产        
(     )——从共和国到帝国 受希腊化文明影响的罗马饮食            
(     )——小麦面粉、即食肉品、牛奶、蔬果的全球化和烹饪的专业化     
(     )——约公元前1000年的全球饮食地图   
(     )——奥斯曼帝国的饮食
(6)依据章节与子目标题,谈谈哪些重要因素影响着人类饮食文化?
2024-01-11更新 | 39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西周到西汉,礼制以室中西南隅为尊长所居、祭仪以东向为尊,故都城布局采用坐西朝东的方式;东汉以后,天子祭天之礼成为大典,定制在国都南郊举行,兼须配合举行盛大的元旦朝贺之需要,都城布局遂一变而成为坐北朝南;到隋唐时代,为了“适应规模越来越大的元旦大朝会的需要”,又设计了以都城中北部的宫城为主体的、对称的中轴线布局。 都城布局又影响到州县治所城市的布局。在唐代州(府、军)治所城市普遍实行子城制度,“子城为一州政治核心,政府、廨舍、监狱皆设其间”,其次州、县普遍置立社稷坛。

——摘编自鲁西奇、马剑《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

材料二   1466 年,意大利建筑家劳拉纳与他人合作完成新宫殿的设计后,又为乌尔比诺公爵府设计了最初的图纸。在原来的基础上,劳拉纳设计了新的宅邸,在其中心设置当时盛行的庭院,使之成为文艺复兴建筑的典范。 劳拉纳提出圆形已经不适应时代,要用菱形或者矩形规划城市,城市的主广场应当是商业中心,也是政治、宗教、经济、表征中心。 总之,领主广场、大教堂、凉廊、军营、监狱和其他公共建筑等,构成市民生活的支点,应当清除没有秩序的、嘈杂的、有害的活动,街道应该分层次,适应不同的职能需要。

——摘编自朱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及其兴起背景》

材料三   天津开埠后,其租界面积相当于旧城区的8倍。此前中国的城市发展通常因政治和军事展开,中心地区多以官府衙门、庙宇和祭坛为中心。 近代城市的空间布局明显呈现出了商业化的特点。此外,城市空间出现新城区、旧城区和棚户区(贫民窟)并存的现象,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给城市的市政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例如,在19世纪末,北方工业中心天津的社会治安一片混乱,天津衙门根本无力控制住局面。 而上海的社会问题则更为尖锐,各种帮会组织在上海滩风起云涌。

——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

材料四   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布了一系列规划,推动城市空间高效合理的开发。政府将城市区分为不同级别:国家级中心、区域中心等,试图用行政力量推动城市群发展。 政府放宽了外贸限制,给予经济特区以对外贸易宽松政策,并允许外资进入投资设厂。对个别城市的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就业体制、企业行政机制作出了一些改革,开放了一批沿海港口城市。21世纪,中国城市化由单体城市向大都市和城市群发展,建立了城市新区,崛起了一批城市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城市群对经济发展功不可没。

——摘编自孙全胜《成因分析及提升路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唐城市规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 15 世纪意大利“理想城市”思想兴起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当时西欧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后果。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中国应对城市化问题的优势。
5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票号,又称票庄。 因票号资本多属于山西,所以统称曰山西票号。票号的产生是由于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需要解决,所以早期的票号主要由商店转化而来。山西票号的规模,在银行出现前,无疑地是首屈一指。不仅国内各大都会都有设立分号,就连外国也有它的据点。票号之用人,均以山西原籍为多。号中职务之分配,伙友之进退,营业之伸缩,一切用人行政,俱惟大掌柜之命是听。

——摘编自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

材料二:甲午战争后,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推动了近代银行的设立。19世纪末,外国洋行已达933家。外国侵略者在洋行、银行中豢养了大批买办。这些买办收受回佣,巧取豪夺,发了大财。同时,封建官僚通过办洋务、办外交等,从中捞取大量财富,这些积累逐渐集中到沿海口岸。……财政方面,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屈膝投降,突然增加的巨额赔款负担,使得财政矛盾突出。同时为了维持清朝统治集团开办的军事工业,也需要巨额周转资本,而原有的钱庄、票号已经不能完全适应需要了。

                                           ——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

材料三: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时任督办铁路事务大臣的盛宣怀具体提出了设立“商办银行”的主张,他认为“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的设立,标志着华资新式银行业的产生。中国通商银行的酝酿筹设以及初期运作,成为尔后中国出现新式银行业和相应制度构建的先声。……1900年, 北京分行被八国联军焚毁, 业务随之萎缩。 民国时期被四大家族控制, 受总体经济环境和战争影响, 19世纪40年代,通商银行已经有名无实。

——摘编自王健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山西票号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分析推动中国近代银行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通商银行进行评价。
(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中国近代金融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2023-10-04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一)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10月,英国卫生大臣贝文就主张彻底改革地方管理体制,把城镇区和乡村区结合起来,维护城乡的均衡发展。但这个想法没有成为现实。1972年英国地方政府法,废除了原来的1086个城镇区和乡村区,设立了296个区,城乡二元划分法被废除。20世纪90年代,原有的郡和区都为单一部门所取代,从而形成乡村腹地与城镇中心连接起来均衡发展的基本事实。这时英国乡村人口的从业结构与城市对比,大部分行业城乡差别都只在1%以下,村镇居民大多不是农业人员,包括有第二套住房的城市人,从城市退休养老者,短期居住的自由职业者、旅游者、村镇服务业人员、房主等,其日常活动基本与周围土地上的农业无关。乡村越来越具有城市性,乡村的经济社会重降低,对乡村的管理也就被纳入城镇体制中。

——摘编自陆伟芳《20世纪新格局:行政区划分与英格兰城市化的深度发展》

材料二   1978年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行,生产要素开始在城乡之间流动,“农转非”人数增多。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改革重心由农村转移至城市;同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明确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入集镇落户,户籍管理由指标控制向准入条件控制过渡;为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转移,公安部分别于1997年、2001年出台了《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总体而言,1984-2001年中国城乡户籍壁垒出现一定程度的松动,很多中小城市基本放开了户籍制度,甚至有些大城市也悄然放松了落户限制。

——摘编自郭君平《中国城乡关系的演进脉络、结构性失衡及重构方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与英国城乡关系发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与英国城乡关系变化的认识。
2024-01-04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许济洛四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化迅猛发展,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环境导致公共卫生问题恶化,从而促发了城市公共卫生改革。1870年至1890年市政卫生局开始成为政府的常设机构。1871年,圣路易斯市组建完成一支从正规部队中招募人员组成的卫生监督部队。80年代开始,许多城市先后建立街道清洁部,专门负责街道保洁工作。期间,城市政府还首次吸引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垃圾处理工作。由数万城市儿童组成的“青年街道清洁联盟”在改善城市居民不良生活习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878年国会通过《国 家防疫法》进一步扩大了海军医院服务部在海事检疫方面的权力。90年代纽约、波士顿等港口城市开始对来自国外的猪和羊进行检疫处理。建立在细菌理论基础上,改善儿童健康、纯净牛奶、灭蚊等改善大 众健康的系列社会行动接踵出现。

——摘编自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困境与突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国民健康指标极其恶劣,公共卫生体系将近于无。针对这种情况,中央政府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在传染病防治方面,除一般性的卫生防疫体系之外,国家还建立起如结核病防治所、皮肤病防治所等各级专科防治所。新中国初期就开始实行全民免费接种牛痘和卡介苗。1952年中共中央设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随后自上而下各级政府都成立相应机构,动员群众开展卫生运动。70年代后期,全国公共卫生机构发展到4千多家,卫生防疫人员9万多人,基本形成了包括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国境卫生检验检疫等方面组成的全面的公共卫生体系。

——摘编自张栋《新中国以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意义。
(3)谈谈上述材料对我国当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启示。
7日内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高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周礼》记载,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冰政”这一机构,其负责人称“凌人”。每年大寒季节,他们就监督奴隶、庶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冰块,再将冰块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大约到唐朝末期,人们为生产火药开采了大量硝石,并偶然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溶于水的硝石还可以用蒸发结晶法等手段提取出来重复使用,但硝石提纯极其困难,且要耗费大量人工,故制冰成本仍然十分高昂。

——摘编自宋衍昌《实现制冰自由,究竟靠什么黑科技?》

材料二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记载了北京城主要冰窖的分布和储量。民国时期,民办冰窖显著增多,各大酒楼、饭庄往往和民营冰窖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供应关系,走街串巷贩卖鱼虾的小贩也经常在担子中放块冰以保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城区周边又修建了一批冰窖,民营冰窖也通过公私合营逐步收归国有。但冰窖收储的天然冰取自于河湖池塘,难免受到污染,人吃了天然冰制作的食品后容易罹患肠胃传染病。随着现代制冰厂特别是冰箱、冷柜、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出现和普及,冰窖很快衰落,到20世纪80年代,北京的冰窖已基本停用,少数明清遗留下来的老冰窖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摘编自刘林智《冰窖旧事:老北京的消夏记忆与历史遗存》

材料三   20209月,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作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国承诺。2022年年初,北京冬奥会应用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冰、造雪技术首次在冬奥史上用二氧化碳替代了对臭氧层存在危害的氟利昂系统。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评价说:“国家速滑馆二氧化碳制冰技术世界领先,实现了低碳化、零排放。”

——摘编自王静宇、吕可欣等《张信荣:以碳制冰,变废为宝—绿色能源的领跑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唐末制冰技术取得突破的有利条件,并简要评价这一技术突破。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历史上“冰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冰窖”发展的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技术进步与生活变迁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百所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仿真模拟大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主要的肉食资源来自于六畜。但在家畜之外,人们还曾驯养过多种野生动物,有关文献记载如下。《吕氏春秋·季春纪》“是月也,……后妃斋戒,亲东乡躬桑,禁妇女无观。省妇使,劝蚕事,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尸子·存疑》云,“家鸭为鹜,不能飞翔,如庶人守耕稼而已。”《后汉书·光武皇帝本纪》“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军威,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晋代傅玄《猿猴赋》,记载当时人不仅驯养猴,而且可使猴表演,猴可以听人语“戴以赤帻,袜以朱巾,……抵掌而胡舞。”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中有“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回故乡。”(注:明驼指彩饰骆驼)。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甘嗜第六》中记述,“凡酿蜜蜂普天皆有。”清张万钟《鸽经》引用明代《畜德录》“鸟之中惟鸽最驯,人家多爱畜之。每放,数十里或百里外,皆能自返。亦能为人传书,昔人谓之飞奴。”

——摘编自杨海林、武仙竹《试论中国古代六畜之外的动物畜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蓄养动物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某学者检索《宋会要辑稿》《宋大诏令集》《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料,从中搜罗出有关动物保护的诏令共57篇。如宋太宗《二月至九月禁捕猎诏》和《禁诸州献珍禽奇兽诏》,宋真宗《封禅禁屠宰诏》《令十月后方得焚烧野草诏》,宋高宗《禁捕雏卵等诏》,都是要禁止非时猎杀。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八月五日,“禁京城杀鸡”。宋宁宗时禁止私杀驴骡驼马和耕牛。同时,禁止使用捕猎器械。如宋真宗颁布《禁粘竿弹弓置网猎捕之物诏》和宋仁宗《宗室上陵坟禁带粘竿等诏》皆专门明确提及禁止使用粘竿、弹弓、置网等捕猎之具。这类诏令的颁布,一定程度上约束了非法捕猎行为。

——摘编自闫国防《宋代动物保护诏令探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代动物保护诏令。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动物资源保护和蓄养的认识。
2024-02-0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内战前后,爱尔兰人种植的粮食被英国军队践踏,来自新世界的马铃薯既容易种植又高产,适应了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多山、泥沼的环境,很快成为人们的主食。作为欧洲“第二面包”,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优点,还可以充当极好的饲料。对爱尔兰家庭而言,一头牛所产牛奶和一英亩的马铃薯足以支撑一家人生计。经过英国的掠夺,爱尔兰人的土地不断减少,马铃薯在爱尔兰人最艰难的时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19世纪人口的快速膨胀对社会产生巨大压力,农民出卖劳动力,换得一小块土地种植马铃薯,而一旦歉收,饥荒很难避免。1845年夏,霜霉病侵袭爱尔兰,马铃薯大面积绝产,引发大饥荒,也导致疫病流行,有至少25万人死亡。大饥荒带来空前的移民运动,永久性地改变了爱尔兰的人口结构,在本国和美国都播下了对英国政府不满的火种。马铃薯病害和大饥荒教训警醒后人,“哥伦布大交换”带来的物种交流,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一旦疾病大流行或是粮价大波动,处于全球链中的每一个国家都无法全身而退。

——据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以马铃薯对爱尔兰的历史影响为例》

(1)根据材料,概括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主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尔兰大饥荒”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物种交流的认识。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