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7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玉米传入中国路径图

材料二       中国农业发展始终依循两条道路前行,一条以广度开发为主,主要体现在耕地扩展,政策的调整;另一条则为深度开发,主要体现在农业技术的提升、农作物复种制度的出现,以及高产作物的引进。玉米、甘薯未引进之前,南方水稻,北方旱地作物粟、黍、冬小麦以及高粱拥有用地与产量的优势。文献记载玉米种植从“种罕”到“遍艺之”,经历了近百年时间,对明清时期的中国影响深刻,有学者提出康乾盛世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造就的。至20世纪30年代在全国的统计中,玉米的占地比例如下,甘肃6.5%、广西17.2%、河北15%、黑龙江5.3%、湖北10.7%、湖南3.9%、吉林5.4%、辽宁12.6%、山西5.4%、陕西11.3%、四川13.2%、新疆19.2%,安徽等十四省占地比例很低,几乎视作零。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传入中国的路径,分析对玉米全国性种植影响最大的路径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乾盛世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造就的”这一观点。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咖啡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荷兰人在印度和印尼爪哇岛广泛种植咖啡。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英国人发现投资咖啡种植利润丰厚,就在其殖民地牙买加蓝山山脉大量种植。拉丁美洲也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9世纪末,在西半球、东南亚、非洲等适宜种植的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种植园体系和供应链。20世纪咖啡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进一步加速,但咖啡生产国的相对贫困化问题在现有国际体系下仍难以根本解决。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的传播与贸易》

材料二:400年前,喝咖啡只是土耳其人的一种神秘习俗,英语里甚至没有“咖啡”这个词。今天,“咖啡”可能已经成为这个星球上传播最广的词语。300年前,商业化种植咖啡的地方只有一个——也门,他的供应控制在一小群商人手里;今天,这种经济作物已经覆盖70多个国家,关系着2500多万人的生计。200年前,咖啡是专属于特权阶级的奢侈品,咖啡馆是思想、谈话、艺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今天,它成了无物可替代的工作提神药,全世界每天要消耗几十亿杯咖啡,近2/3的美国人有喝咖啡的习惯。100年前,因为担心咖啡价格过低,拉丁美洲的种植园主和美国商人开始向美国的咖啡消费者宣传种植园的情况和他们的重要性;今天,咖啡是最主流的“公平贸易”商品。想思考世界经济如何运作,自己又如何应对,咖啡是最常用的案例道具。出于上述原因,人们常说,“咖啡联接世界”。

——《咖啡帝国:一部崭新的资本主义全球史》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女人开始参与到绝大多数社会化分工中进行劳动,女性关于平等的觉醒成为必然。1791年,《女权宣言》发表,女性开始争取属于自己的政治权利。此后伴随着《共产党宣言》的发布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广大妇女开始找到真正的群众基础和理论武装。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185738日,美国纽约纺织女工大罢工,随后成立了第一个纺织女工工会,不仅开始有了自己的组织,还得到了全世界妇女运动的呼应。在第二国际时期(1889—1918),国际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克拉拉·蔡特金在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指出,妇女的解放同全人类的解放一样,最终必将是劳动从资本中解放出来的事业。1910年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会议上通过蔡特金的议案,把每年的38日定为国际妇女节。

材料二   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这标志着中国妇女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34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开始在法律层面打破数千年来束缚在妇女身上的封建婚姻枷锁。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妇委在《关于目前妇女运动的方针和任务的指示信》中,将坚持抗战,扩大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当前妇女运动的总方针。至19408月,边区妇女救国联合会已吸收边区妇女总数的70%,参加的妇女人数增加至21万人。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妇女在后方积极生产,支援前线,广泛参与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项工作当中。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和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均明确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毛主席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很快席卷全国,并深刻影响了全球的妇女解放运动。

——上述材料均整理自潘萍《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内涵精髓与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世界妇女运动持续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运动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英国国王授予部分从事海外贸易活动的商人特许权,建立了众多的特许公司,其代表有莫斯科公司、利凡特公司和东印度公司。

莫斯科公司成立于1555年,拥有对俄贸易特许垄断权。公司向俄国输出的货物主要为呢绒和火器,从俄国输入主要为蜂蜜、鱼油、毛皮、木材和海军军需品等。1698年其垄断权被取消。
利凡特公司成立于1581年,垄断对奥斯曼土耳其的贸易。该公司每年出口价值约15万英镑的呢绒,进口国内生产所需的原料。该公司利润率高达300%,其势力越来越强大。到1825年才最终失去特许状。
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拥有在印度贸易的垄断权,后又获得官吏任命、审判、军事等权力。每年向国内提供产自亚洲的棉布与丝绸,获利巨大,并在印度建立起殖民统治。1858年英国政府正式接管了印度事务。

——据王军《16—18世纪英国特许公司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军事企业相继建立。这些企业隶属于总督、巡抚,形同官府衙门。后又建立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其总办、督办也均是由政府任命。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提出了按照西方国家的条例,准许民间投资开办。20世纪初,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企业逐渐转为商办企业。为此,清廷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工商业的政策法令。

——据周其厚《论洋务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特许公司在英国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企业与英国特许公司的不同之处,并简析洋务企业转变经营管理方式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文盲率却高达80%。1952年,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成立,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经过三次大的扫盲运动,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扫盲运动的开展(     
A.壮大了共产党的干部队伍B.消除了民间的迷信思想
C.适应了社会发展建设需要D.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道家等古代思想流派,在社会生产生活中都主张“崇俭抑奢”,从而使“崇俭节用”思想始终成为中国传统消费思想的主流,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中国消费思想发展史就是一部崇俭抑奢文化史。特别是在古代,崇俭抑奢作为中国传统消费思想的核心理念,贯穿于帝王的圣旨御撰、官员的公文案牍,学者的讲章论著,平民百姓的家规家训等大部分文献典籍之中,清人朱柏庐著名的《治家格言》共600字,谈论节径的就达120字之多。“在中国消费思想史中,讲得最多、最久、最深刻的问道是奢俭问题,奢俭论,是中国消费思想的核心。”

——摘编自赵迎芳《中国优秀传统消费思想及其现代转换》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出现了一个显著的消费群体——商人。他们因为没有功名利禄的牵绊,在消费中体现出强大财力,引起社会瞩目。例如,“扬俗尚侈,蠹之自商始”商贾并凑,粮食馔,鲜衣服,丽车栋,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由于显赫的政治经济地位,官僚更易于成为奢侈的榜样,连被誉为中兴之臣张居正亦未能免俗,“牙盘上食,水陆过百品,居正犹以为无下箸处。”在奢侈风气影响下,普通百姓也以异乎寻常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消费热潮中,在杭州,“本地上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不以储蓄为意,中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归归市肴酒,夫妇因醉而已,明日又为明日计”。

——摘编自欧磊《明代中后期奢侈风气差异特征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消费观念,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消费观念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流,其的开通缩短了航程,便利地区间的互联互通。下面有关下图中运河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B.它连接了地中海和红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C.它缩短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航行距离
D.它属于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是17世纪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8 . 世界人口的流动

                                        16-20世纪世界人口的部分大迁移示意图
仔细观察地图中1、2、3、4序号代表的人口迁移路线,概括指出16世纪到20世纪序号路线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人口迁移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沈阳虽然较早地迈入近代化行列,但它与中国大多数较发达城市一样,不是经过工业革命,而是伴随着外力的侵入而快速发展起来的。近代沈阳在日本殖民势力、中央政府、奉系军阀三者之间的博弈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板块式的城市空间形态。

近代沈阳城市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由军事、政治发展需求,带来的阶段性用地规模的扩张。日本殖民者、晚清中央政府、奉系军阀和地方政府等多方主体在同一地区相互对抗,扩张势力,从而带动了沈阳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奠定了今天沈阳城以盛京古城、满铁附属地、商埠地、张作霖时期扩建区、铁西工业区等为基础的板块式空间发展格局,并促使沈阳进入一个超常规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时期。

——摘编自孙鸿金《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981945)》

材料二 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沈阳具有东方鲁尔之称号和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之美誉。194811月沈阳解放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这一时段内,妥善接收城市并迅速恢复各项功能之后,在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影响和推动下,沈阳城市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不仅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工业城市和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而且对此后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李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

材料三 沈阳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中,建成了具有高工业化水平的重工业基地,为支援全国工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后,老工业基地开始逐渐陷入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集中爆发所造成的发展困境,面临着经济增长衰退,国民经济地位急剧下降,大批企业濒临破产,工人大量失业待业的严峻的挑战。

——摘编自李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沈阳城市形态的形成特点,分析近代沈阳城市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振兴“老工业基地——沈阳”的具体举措。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萧甬铁路建设

1898年,清政府与英商怡和洋行订立《苏杭甬铁路章约》。

1905年,浙江绅商在上海斜桥推举两淮盐运使汤寿潜为总理,发起招股修路,抵制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借款合约。

1908年,浙江与海外华侨又集新股535万银圆,先后共集资1019万银圆,清廷迫于内外压力,铁路由浙路公司兴建。

1909年,甬曹段(宁波至曹娥)铁路开工。

191312月,宁波至曹娥江东岸77.9公里铁路线筑成。

1936年,杭曹段(杭州至曹娥)铁路动工,193711月建成,曹娥江大桥建成桥墩、桥台,全桥未建成。

1937年底,为阻止日军进犯,通车不满一月的萧甬线钢轨全部拆除。

19537月,重建萧甬线。

1959年,萧甬铁路全线通车。

——摘编自任桂全总纂《绍兴市志》

以“从萧甬铁路看近现代中国”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