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1 . 16世纪以前的中国,白银很少用于纳税和商业交易。16世纪以来,银元的流通范围不断扩大,银锭也已普遍流行,大部分税收也以银元支付,是到了明末(1573—1644),仅有0.5%的税收使用铜钱。白银在中国的大量流通(     
A.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B.使商业活动开始打破时空的限制
C.导致中国被迫纳入世界市场D.动摇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基础
2024-02-09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大联考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开学考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朝定都北京,“漕运初悉仍明旧”,顺治二年(1645)户部奏定“每岁额征漕粮四百万石。其运京仓者为正兑米,原额三百三十万石,其运通漕者为改兑米,原额七十万石。”至康熙十九年(1680),顺天府(明、清设于京师之府制)新增、退出、开垦并清查民地共计28475顷余。其中新增开垦地约占三分之一、近万顷。……康熙之后实行了“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禁止旗地“增租夺佃”等政策。与此同时,粮商的经济实力也不断扩大,他们不仅在北京周边省份购买粮食,而且还通过轮船招商局往赴江浙、湖广等地购买大米,以满足京师粮食的需要。19世纪末期,北京成为全国的铁路交通枢纽,铁路的开通进一步促进全国各地粮食顺利运往北京,北京的粮食供应市场进一步扩大。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清政府下令取消漕运。光绪三十年(1904)十二月,漕运官署悉行裁撤,漕运制度遂告废止。

——摘编自《清史稿》、《近代北京的粮食供应》、《北平工商业概况》等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废除漕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北京粮食供应方式的变化及原因。
2024-02-0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大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另据史书记载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A.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B.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C.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有关D.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2024-01-21更新 | 67次组卷 | 80卷引用:辽宁省六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世纪40年代以后,上海地区的农民多从传统的棉稻种植转向蔬菜种植,每年六七熟,获利较多,洋葱、马铃薯、“欧洲种”花菜等种植者日多,蔬菜在当地种植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转变(     
A.得益于稻粮产量的迅速提升B.实现了传统产业向近代转型
C.满足了民族工业的市场需求D.反映了上海近代城市化特点
2023-11-19更新 | 316次组卷 | 2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乐湾国际实验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研究,开平煤矿面值100两的股票在1881年底投产时已涨至150两左右,上海电报局100两面额的股票在1882年突破了200两大关,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股票价格也溢出原价的15%左右。这表明当时(     
A.经营形式创新推动民族工业发展B.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春天
C.洋务运动推行的阻力已完全消除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扩大
2023-08-15更新 | 196次组卷 | 26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在不同的地区与历史时期,运河开凿的经济价值、军事作用和政治意义不尽相同,有着鲜明的地域与时代特色。下列对运河开凿价值的分析,正确的有(     
A.灵渠——沟通了中国的南方与北方,维护了国家统一
B.巴拿马运河——开辟了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C.米迪运河——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D.苏伊士运河——缩短了西欧与南亚、东亚间的航行距离
8 . “具体到地中海文明……假如希罗多德今天旧地重游,对在我们看来司空见惯的地中海植物群会感到多么惊讶!这种植物群有阿拉伯人从远东输入的橘树、柠檬树,来自柿,来自圭亚那的辣椒,来自墨西哥的玉米,阿拉伯人带来的水稻,来自伊朗但源头是中国的桃树、菜豆,柏柏尔人的无花果树……”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地中海得天独厚的优势B.文明是流动着的
C.文明有连续性和稳定性D.文明是有边界的
2023-04-09更新 | 982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学情空间区域教研共同体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疫灾是人类灾害链网中的顶级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中国古代先民对疫病防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伤寒杂病论》《温疫论》等中国古代疫病防治的集大成之作对于古人战胜疫病起到了积极的技术支撑。统治阶级对疫病会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皇帝们一方面下诏罪己,另一方面采取措施:汉元帝“……募徙贫民,县次给食。宋徽宗设置安济坊(也就是中国古代的医院),宜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统治者重视疫情信息的上报与处理,还采取保护水源,改善城市卫生的必要措施从根本上加强对疫灾的治理,甚至于官员的政绩考核奖惩都与疫病防治挂钩。……明代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医疗制度……有清一代在明代疫病治理方略的基础上,又有改进。

——摘编自《中国古代防疫措施探析》《中国古代防疫思想变迁》等

材料二19世纪后半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日益显现。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加之霍乱等瘟疫的频繁爆发,推动了政府干预公共卫生。19世纪30年代,英国在流行病肆虐的恐慌中,开始出现政府干预控制疫情的迹象。《1848年公众健康法》是英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干预公共卫生,明确国家和政府在维护公共健康中的职责与作用,提出建立卫生管理机构的必要性。英国从1841年就开始免费实施疫苗接种,政府直接参与推广。这属于英国首次开展的持续性公共卫生活动。为了规范防疫制度,1867年英国制定新的《防疫法》。1865年,英国开始着手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该研究着眼于疾病病因理论和化学原理。这种科学的预防与控制疾病,推动了英国的公共卫生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赵玉兰、吴俊《英国公共卫生运动的领导者:约翰·西蒙》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在工作大规模展开后,各大城市都组织了大规模的卫生防疫宣传,重点是宣传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健康的关怀和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宗旨。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大城市进行了很多环境卫生工程建设的工作。同时,清除城市垃圾,消灭病媒昆虫,改善环境卫生。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预防肠胃系统传染病的饮水卫生、城市饮食卫生管理等方面,全国各地也都做了不少工作。1951年9月7日,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的贺诚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称:经过21个月的艰苦工作,全国范围内历史上的疫区、少数民族地区、国防前线、政治中心、交通要道及经济命脉等,各种疫病发病人数均大大减少。

——摘编自李洪河《建国初期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述论》


(1)依据材料,概括古代政府防治疫情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的意义。
10 . 晋代医学家葛洪青年时修习道教经典,中年时游历行医,收集民间药方,整理为《肘后备急方》,又著有《抱朴子》,包含神仙吐纳符篆勉治之术与时政得失,晚年时隐居罗浮山炼丹。葛洪的经历可以反映出(     
A.道教经典是医学研究的基础B.宗教活动与行医济民相互影响
C.中医中药的探索具有偶然性D.迷信风俗对传统医学损害巨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