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石油大会战,大庆地区开始了城市化演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04月的统计,参加大庆石油会战的人员已达4万多,其中总工程师、总地质师、大学教授、工程师和地质师等各类工程技术干部达1000多人。参加会战的大多数人员成为大庆地区城市化演进过程中最早的一批永久居民。

表:19604月全国各地参加石油大会战人数一览表

人员单位分布松辽玉门四川北京新疆青海银川高校黑龙江解放军总计
人数5644629923951491831132016881116092947949705

注;数据出自《大庆市志》[M].大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南京出版社,1988.

材料二   随着石油开发地域的不断扩大,职工家属不断来到大庆,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提高。人口迅速增加,居民点的数量也急剧上升,形成了工人镇、中心村、居民村三级城镇体系,人口达70.95万。19791214日,大庆建市后,正式开始了有计划地调整矿区建设总体布局,出台了大庆第一轮总体规划,有效地解决了城镇建设与油田生产之间的矛盾,引导城镇居民点建设由高度分散向相对集中发展,以促进大庆由矿区建设向城镇建设转变。

材料三   随着30多年的石油开采和城市建设,大庆市已经今非昔比,依赖于石油产业的各项产业蓬勃发展,大庆市的文化、教育、科研产业也在同步建设,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备。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早已成为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加快,经济上占比增加。现代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强了城市与城镇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极大的减少了大庆城市化进程中分散式空间布局的影响,促使了各个城镇和中心村的协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进入快速推进阶段。

——材料一、二、三摘编自张满《大庆城市化历史演进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大庆地区城市化演进过程中第一批永久居民的构成特点,这对大庆城市化演进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以后大庆建设发展的趋势,并说明大庆建市以来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人出身的官员到各州出任典签。他们与朝廷关系密切,因此拥有商业特权,掌控商业网络,积累了可观的财富、购买了大量土地,在乡村中也具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这一状况表明
A.魏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因战乱而被改变
B.商人因政治地位提高在城乡影响力增强
C.分裂割据的环境为商人执政创造了条件
D.九品中正制因商人阶层的崛起名存实亡
2022-05-06更新 | 617次组卷 | 7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模拟历史演练卷 (广东卷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早期之前, 甜味是人类所罕能享有的滋味。蔗糖在远东或南太平洋开始踏上其普及全球之路。这种高大的禾本科植物,最晚在公元前300年时于印度遭到驯化为作物。一千年后已传至中国、日本、中东。阿拉伯人最早大规模栽种甘蔗。阿拉伯人征服欧洲伊比利亚半岛,随之将甘蔗引进栽种。威尼斯贸易商运用其庞大的商业舰队和海军,加上密布于地中海地区的要塞、贸易站,主宰了中世纪欧洲的糖贸易。葡萄牙人驾着他们适合航海又易操控的商船和轻快多桅小帆船,在距非洲陆地不远的海上发现了圣多美岛(中非西海岸)。蔗糖的生产发生了变革,却也是可怕的变革。非洲人沦为奴隶,被带到这里的甘蔗园工作,它为葡萄牙庄园主和意大利商人带来了丰厚利润。欧洲16世纪的遽然致富,创造了更大一群享受得起这种甜味的人。为满足这新需求,葡萄牙人把甘蔗引进巴西,扩大生产。美洲成为第四个被拉入世界蔗糖市场的大陆。甘蔗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力、美洲土壤。

——摘编自【美】彭兰史蒂文·托皮克《贸易打造的世界》


(1)根据材料,请在答题卡上的世界地图中用箭头绘制出蔗糖的传播路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威尼斯商人成功主宰欧洲蔗糖贸易的原因、并说明推动甘蔗成为全球性作物的各种因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承袭前代旧制,形成了由“仓庾”“常平仓”以及“社仓”构成的粮储体系。其中,仓庾储备各省解运到京的粮食,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常平仓设在州县,由地方直接管理,其基本作用是调节平抑粮价及赈灾济贫。社仓设于乡村,储粮由民间捐纳所得,由民间公举本乡有名望之人负责管理,受地方政府监督,“春日借贷,秋收偿还”。从清代仓储运行实际效果来看,康熙时期实行得比较好,乾隆以后,仓储建设虽受到强化,但难以适应社会变化,仓管不善,尤其是各地多以积钱代谷,导致仓粮不足,仓储作用弱化。

——摘编自袭浩等《清代粮食储备体系及其问题的现实启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实施了土地改革,农村人均消费粮食从1949年的370斤增加到1952年的440斤,农民有余量也不急于出售。另一方面,大批农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口激增,1953年国家收入粮食540亿斤,支出587亿斤,赤字达47亿斤。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部分私商炒作粮价和国积粮食。面对这一情况,只能采取这样的政策:1953年,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1955年国务院又制定了《市镇粮食供应暂行办法》,有效缓解了粮食问题。

——摘编自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第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初期粮食仓储制度的成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年国家粮食收支情况,并概括1953-1955年国家粮食政策出台的时代背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1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规定了职工在遇到生、老、病、死、伤、残等困难时,有获得各项保险待遇的权利。为此,许多人喊出“农民有土地,工人有劳保”的口号;有的职工还准备捐献自己的养老积蓄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这反映了
A.劳保条例奠定全民医疗保障基础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
C.民生关怀利于建构社会大众认同D.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2022-04-21更新 | 1423次组卷 | 24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洛阳南市)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内一百二十行,千余肆”,后历经两宋明清的发展,古代商业行会达到了顶峰。古代行会规定,加入行会后在原料采购、商品销售、运输用人等方面,均可优于其他从业者,商业行会在行业活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古代行会的发展离不开强力机构的支持。传统中国,外出经商者常常按地域籍贯形成商帮,遇事即互帮互助,商会作为工商业者的组织便承担起了这方面的职责,在社会保障和慈善公益方面也发挥了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古代商业行会推出禁止帮工成立自己的“行”“帮”等组织的习惯法,在司法上享有部分的自决权,有很多习惯法就是行会组织通过与地方政权的密切配合而议订的,不少还由官府出面发布,由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其实施。

——摘编自张宇丞《古代商业行会的现代借鉴意义》

材料二 商业组织的革新是城市近代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商会是在清末出现的最为普及的新式商人组织。1896 年,张謇议设的商会是包括各行各业的综合机构,也是介于官商之间的桥梁机构,至1912年,全国商会达998所。1930 年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商会法》和《同业公会法》,仅徐州就陆续改组或新成立同业公会36个,1930年冬,县商会改组,选出15人为执行委员,组成委员会,另选5人为监察委员,组成监委会。1932 年,县商会设立了小额贷款处,向大商户筹集的贷款基金约1000元,无息借用,发放无息贷款的对象是小摊贩。1949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组织工商业联合会的指示》,要求在“一些大中城市改组、改造旧商会,旧工业会、旧同业公会,先后成立工商联的地方组织以便教育和团结私人工商业家”。

——摘编自赵良字《还代商业组织的嬗变与城市社会变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业行会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商会组织的主要功能。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商业组织与商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2022-04-20更新 | 569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16世纪,美洲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若要吃面包,需要进口欧洲小麦。进入17世纪,智利发展成南美的小麦产区,产品除了供应本地外,还被运到巴西、古巴、秘鲁等地。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A.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B.有利于欧洲人对美洲的殖民
C.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D.极大改善了土著居民的生活
2022-04-16更新 | 1642次组卷 | 20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历史预测卷(广东专版)
8 . 古人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生活,也在适应并改造着自然地理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冰乃壅江作珊,穿郸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据《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二   从行省的划分方法来说,元代行省是从军事角度进行的划分。元朝无视最重要的几条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具备完整的形胜之地,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如陕西行省跨秦岭而有汉中盆地,使四川省失去其北面的天然屏障秦岭,江浙行省从长江中下游平原直至福建山地。这对小农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不利,所以明代建立后实施了一些调整。

——摘编自贺曲夫《中国当代省制改革展望》

材料三   汉长城墙体或沿河岸延伸,或位于山脊,或位于山腰,或依于山根,或在沙漠之中……建筑材料多种多样,在黄土高原一般用土版筑或土筑,甘肃玉门关一带的长城用砂、砾石和红柳或芦苇层层压叠。到了明代,砖制品产量大增使得砖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都以巨砖砌筑。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建筑水平。

——摘编自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

宏村的水系网络,构成水景整体空间特色,水的艺术特性在宏村明清建筑群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水系对村落的生态、景观、环境等方面皆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都江堰的功能,结合所学从政治形势、技术两个视角说明都江堰修筑成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划界所造成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汉长城各段城墙修筑的原则,从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视角说明遵循这一原则的影响。分析明长城不少地方以巨砖砌筑的原因。②指出宏村水系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说明宏村水系的作用。
2022-03-24更新 | 15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模拟历史演练卷 (广东卷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02年,清朝海关规定,国内各通商口岸或铁路沿线城市“无论东西南北,凡兵船、商船、海关、铁路”,皆以上海所在时区的时间为准。其它地区仍使用各自的地方时。这表明当时
A.市民时间观念普遍加强B.近代化进程存在时空差异
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D.清政府日益重视海关主权
2022-02-26更新 | 1380次组卷 | 12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乡土运动作为德意志帝国时期应对“现代化危机”的一场广泛的精神和社会运动,在当时倍受关注。人们希望通过精神和社会层面回归乡土,安抚和消除急速现代化所带来的阵痛与不适。在他们看来,农民生活和农业经济才是理想形态,农村生活也是最幸福的,而如今农民逃离乡土和农村空洞化,毁灭传统乡村景观和文化。在恩斯特·鲁道夫和“德国历史与古典联合会”的呼吁下,整个帝国范围内迅速形成一场广泛的乡土运动。一方面,着力对具有鲜明历史特征的传统建筑和艺术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抢修性维修和保护;另一方面,强化对乡土自然环境保护;防止工业化对自然环境肆无忌惮的功利性破坏和掠夺。乡土运动的高涨感染到了当时帝国和各邦高层的一些统治者,他们也加入运动中,最终将自然生态和景观保护上升为一种国家层面的政策,政府陆续建立自然保护机构,以具体的立法和财政投入措施支持自然保护。

——摘编自邢来顺《回归乡土与德意志帝国时期的现代化危机》

材料二   民国时期乡村运动主要是指这一时期一些有影响力的乡村建设派人士与团体,在某些乡村进行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诸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建设和发展运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资本主义获得一定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却出现衰败景象,一批有识之士力图通过乡村运动实现“民族再造”的使命。为开展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认为要挽救乡村出路不在于向西方学习,而应“认取自家精神,寻去自家的路走,从创造新文化上来救活旧农村”。晏阳初提出:“从文字方面以提高民智……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攻穷;以公民教育攻私;以卫生教育攻弱”。卢作孚力图构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乡村城市化为带动的“乡村现代化'建设模式”。这场运动到1937年被迫中止。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概括德意志帝国时期乡土运动与中华民国时期乡村运动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德意志帝国时期乡土运动与中华民国时期乡村运动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德两国乡村建设的历史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