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规划机关(者)

规划方案或要点

城市定位

1949年

上海市政府收缩改造

消费城市

1950年

上海市政府、苏联专家《关于上海市改建及发展前途问题意见书》

生产城市

1953年

上海市政府、苏联专家《上海市总图规划示意图》

全国轻工业中心

1956年

上海市委、市政府《上海市1956—1967年近期规划草图》

工业城市

1986年

上海市报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修改稿)》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

1992年11月

上海市委、市政府《浦东新区总体规划方案》

国际大城市

1999年

上海市委、市政府《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最大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

——据黄文忠主编《上海卫星城与中国城市化道路》编制

表2呈现了建国以来上海城市发展规划情况。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024-05-31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濮院镇,北宋为一草市,高宗时曲阜濮氏扈从南下卜居于此,南宋时农桑、机杼之利“生万金,四方商贾云集,遂置镇”;湖州新市镇,周围物产丰富,原有陆市,后交通为更为便利的水边新市取代,宋廷南渡,衣冠鳞集,继而建镇。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A.商品经济推动城镇发展B.移民对江南城镇的影响
C.交通运输对城镇的制约D.政治变革促进城镇出现
3 . 有传统观点认为“中国水稻是由南亚传来的”。1979年考古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湖南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出土了灌溉设施完备的水稻田,驳斥了这一观点,并丰富了对世界稻作农业历史的研究。这说明(     
A.中国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形成B.黄河中上游的居民最早种植水稻
C.中国原始农业水平领先其他文明D.考古发现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
4 . 1800年,外来商品大约只有9%通过纽约港进入美国。随着1825年伊利运河的竣工,到1860年,这个比例已经跃升到了62%。1820年,波士顿的出口额还能和纽约比肩,后来便被纽约远远甩在身后,纽约一跃成为美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这表明(     
A.水上运输增强了城乡联系B.交通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C.交通便利平衡了区域经济D.美国对外贸易严重依赖水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天津这座城市,见证了近代中国的百年风云。而记录下这段历史的,除了文献资料,还有众多的近代历史建筑。其中,租界建筑在数量上占据了大多数。尤以五大道地区数量最多、工艺最精、风格最自由,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苑。这说明,当时天津(     
A.社会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B.建筑文化受政局影响有限
C.建筑行业已经被列强控制D.人民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6 . 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农器图谱》中对当时的农具做了详尽介绍。比如在翻土整地方面,人们创造出适合不同需要的铁犁,还创制了畜拉的耙耢和水田用的耖,用来碎土和耱平土地。在播种工具方面,劳动人民又对耧车作了重大的改进。这一介绍(     
A.反映了农具发生革命性变化B.显示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C.突出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D.体现了生产工具初具专业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700年之后的一个半世纪里,英国经济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到1850年,英国人口数量增加了两倍多。城镇人口所占比例大幅提高,达到45%。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在要求员工守时守纪的大企业工作。他们在国内出行时乘坐火车,人们航海时对帆船的依赖越来越小。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发生了变化,与邻居及社会之间的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早在1700年,市场已经无处不在:到了1850年,市场已占据主导地位。人们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他们选择棉质衣服,而不是羊毛或亚麻材质的衣服。

材料二   英国1784年至1846年对外贸易组成(不包括爱尔兰)

17841786

18141816

18441846

进口

原材料(%

958547.0%

3640856.2%

5103362.2%

食品(%

865742.5%

2760242.6%

2738633.4%

工业品(%

214410.5%

7311.1%

35444.3%

总额

20386100%

64741100%

81963100%

出口

原材料(%

8676.8%

14603.3%

51778.9%

食品(%

11659.2%

499511.2%

18093.1%

工业品(%

10658100%

3801985.5%

5143488.0%

总额

12690100%

44474100%

58420100%

一一以上材料摘编自(英)乔尔·默克儿《启蒙经济:英国经济史新论》

(1)据材料一,指出1700年后一个半世纪里英国经济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1784一1846年英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英国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因素。
2024-04-2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医历史悠久且成就斐然,但随着时间的推进,近代中医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理论的封闭性、家传师授的传承方式以及政府的管理缺失等使其失去了社会基础。鸦片战争后,西医逐渐取得了在华传播的特权。甲午以来,部分开明士大夫提出“医学救国”口号,掀起以西医“保种强身”救中国于水火的思潮,不少有志之士选择到由医学走向近代化的日本习医。留日医学生的种种经历加剧了对中医的不满,进而围绕中医是否科学、是否应被加入教育系统、是否应被废止等问题,与中医人士展开激烈争论。随着中西医论争的发展,参与争论的中医人数及团体数量皆呈增长趋势。部分中医学者逐渐认识到西医的长处,进而提出“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口号,倡导中西医融合发展。“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后,部分中医主张仿照西医教育体系,创办中医院校、编写中医教材。1925年内务部吸取中医人士建议颁布《中医医士管理规则》,对中医从业资格管理进一步细化。近代中西医学争论突出反映了中西交流之门大开后中外文化碰撞、融合与发展。

一一摘编自胡振宇《博弈与发展:“废医派”留日医学生与中医近代化研究》

(1)据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西医论争兴起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中西医论争。
2024-04-20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使参与方贸易增加4.1%,吸引外资增加5%,使低收入国家GDP增加3.4%。2015—2030年,760万人将因此摆脱绝对贫困,3200万人将摆脱中度贫困。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我国(     
A.积极融入区域经济集团化B.开始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
C.致力于与发展中国家合作D.为全球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海上贸易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向,形成了交广和楚扬南北两线等多条海道,港口有广州、泉州、扬州、明州(今宁波)、潮州和楚州(今淮安)等……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皆有中国货物流通,进口货物有丁香、硫磺、琉璃瓶、铜、银等数十种,出口货物以丝、瓷、漆器等为主,中国铜钱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通用货币。

——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等

材料二   1511年,葡萄牙攻占马六甲后,中国海外商船不能直接同苏门答腊西北部的亚齐进行贸易。明末,葡萄牙以澳门为据点,从事中国、日本、印度(果阿)和欧洲之间的贸易。1740年,荷兰殖民者在巴达维亚屠杀大量经商的华人,对此闽浙总督向皇帝上奏称“噶喇吧番目戕害”的汉人是咎由自取。中国海上贸易日益受阻,茶叶和瓷器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商帮受到西方商人的打压。

——摘编自骆邵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

(1)据材料一,概括唐宋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面临挑战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以唐宋和明清为例,说明对外贸易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