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7 道试题
1 . 1500年前后开辟的新航路是西欧殖民扩张之路,也是西欧发展之路。

材料一1492111日,哥伦布船队在古巴海岸登陆时曾向土著居民明确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他还对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说,“臣向二位陛下保证,普天之下,无任何地方比这里景色更美丽……臣以为此地除天主教徒外,陛下不应准许任何异国人染指其间,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哀和目的”。

——摘编自孙家堃译《哥伦布航海日记》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从事科学探索的勇气,成为近代西欧科学革命的直接动力。航海家以自己勇敢的航海探险活动验证了大地是球形这一假说……破除了人们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使一些人不再盲从任何所谓的金科玉律式的教条与理论。

——摘编自夏劲、陈茜《中西两种科学文化背景下的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之比较》

材料三17世纪初以后,美洲的甘蔗、烟草、棉花、咖啡、香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园迅速发展。……这些经济作物是欧洲市场上急需的进口原料。为满足欧洲市场的需要,增加出口,就迫切需要输入更多的奴隶以提供劳动力,扩大生产……众多的奴隶专卖公司应运而生,他们建起严密的贩奴组织系统,甚至动用军队,以保障其垄断贸易的权利。罪恶的奴隶贸易激起了奴隶的抗争和世界人民的谴责。

——中央电视台《世界历史》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欧其他两位同样对新航路开辟作出重要贡献的航海家。
(2)据材料二从科学与思想两个方面说明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17世纪初以后世界经济出现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新现象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
2 . 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A.小麦、水稻、牛、马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
C.玉米、水稻、牛、马D.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栽培的番茄的祖先是櫻桃番茄。墨西哥较早驯化栽培番茄。1523年番茄由墨西哥传到西班牙、葡萄牙,1550年前后传到意大利,1575年相继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当时番茄作为观赏植物,到18世纪中叶始作食用栽培。1768年米勒首次将番茄做出植物学描述,将其进行分类和定名。番茄于17世纪传入菲律宾,被改良后传到亚洲其他国家。中国栽培的番茄从欧洲或东南亚传入。清代汪灏的《广群芳谱》的果谱附录中有“番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

材料二   16世纪番茄栽培向外传播到现在,栽培番茄的品种形成了三大系统。意大利系统:果实卵形或椭圆形,适于干燥地区作无支架栽培和加工用,代表品种有罗城一号和罗马。英国系统:果型小,深红色,在低温短日照条件下结实性强,代表品种有创财和最佳。美国系统:果实中型至大型,适应性强。中国栽培的番茄品种来自北美或欧洲,经过多年的栽培和选育,已有一批适于中国气候和栽培要求的番茄品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番茄的洲际传播轨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番茄传播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得到的认识。
4 . “没有美洲的农作物,欧洲不可能有能力像后来养活那么庞大的人口,而且旧大陆的热带地区不会如此之快地得到开发。没有欧洲的牲畜,特别是用于运输和耕种的马和骡,美洲大陆不可能以它已经发生过的那种速度被开发。”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A.导致新旧大陆间经济互补而和谐发展
B.带来的物种交换改变了新旧大陆面貌
C.使美洲人口迁移造成旧大陆人口激增
D.并未给美洲造成致命打击和巨大破坏
2020-08-30更新 | 629次组卷 | 25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1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A.新航路开辟后B.早期殖民扩张期间
C.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6 . 世界物种交流

材料一马铃薯传入英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种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据说英国海军上将沃尔特赖亲自种植的马铃薯成熟后曾邀请友人一起品尝用马铃薯制作的菜品,令他尴尬的是,面对沃尔特赖精心准备的马铃薯菜肴,众人纷纷表示难以下咽英国人认为马铃薯是对小麦面包营造的传统食物文明的破坏。直到1794,英伦诸岛小麦欠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在当时颇具声望的农学家阿瑟扬也宣称:马铃薯是丰富之根”,可以保证英格兰人免受饥饿,阿瑟扬所以提出这样的论调,是因为他看到了爱尔兰人从马铃薯种植中得到的实惠。

——《马铃薯的世界传播之旅》

材料二新的农作物在某些程度上拓展了美洲农业的潜力,并使当地人的饮食更加多样,但由于美洲之前已有玉米,马铃薯和种类丰富的水果蔬菜这些新作物,并没有促成一个巨大的进步。牛、绵羊、山羊、猪和马是引入的最重要的动物品种,新的动物为美洲印第安人提供了新的动物蛋白质,家畜还提供了皮革和羊毛,马和牛提供了重要的畜力是人们第一次可以在美洲土地上开垦耕种,有轮子的车辆和更多种类的驮畜,也提高了交通运输的可能性,这些变化扩展了美洲商业和专业化生产的潜能,这一潜能可能会导致社会分化,但同时也会提高总体的经济产値。

——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铃薯在英国推广过程中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概括新物种在美洲传播的特点。
2021-01-29更新 | 318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农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歌收时的救荒粮,玉米亦是如此。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
2023-12-31更新 | 125次组卷 | 41卷引用:【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检测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东方学者劳费尔在《中国伊朗编》中曾高度称赞中国人“采纳许多有用的外国植物以为已用,并把它们并入自己完整的农业系统中去”。

材料二   宋以前我国引入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部分原产于地中海、非洲或印度,这些早期传入的农作物多为果树和蔬菜,鲜有粮食作物。宋清间我国作物引种以高产、经济作物为主。棉花、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烟草、辣椒(等蔬菜)先后引入,成为广泛栽培的重要作物。我国作物布局缘此发生了重大变化,并由此加速了中国农业产业分化与农业商品化趋势。明清时期,果蔬栽培种类比宋元时期增加约一倍,我国现代作物、罘蔬种类结构基本上在清代后期已经定型。宋清间人口数量又呈急剧增长态势,高产作物的引入对于缓解粮食供应矛盾、促进农业商品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花生、烟草等商品性生产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成了农民谋生致富的一种重要手段。陆地棉传入后市场需求旺盛,不久便成了我国棉纺织业的重要原料,对我国近代轻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请对外来农作物在中国古代的传播进行阐释。
2022-02-27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斯文.贝克特在《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中用三幅图示描绘了“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不断变化的空间安排”。对这种空间安排解读正确的是
A.I阶段表现出多极、分离的特征B.II阶段向亚洲集中,但仍分散
C.III阶段集中美国形成单极格局D.棉花产业主导国际分工的变化
10 . 社会的变迁影响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

时间1750年1800年1850年
城市人口(%)21.027.552.0
农村人口(%)79.072.548.0

——摘编自高德步《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论近代英国的经济革命》

材料二 工业发展给美国带来了许多变化,最终把这个以乡村为主的国度转变成了大城市云集的地方。1850年,美国仅有6座人口超过1万人的“大”城市,不到总人口的5%。这一现实在以后的50年里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到1900年,人口超过1万的城市达38个,大约每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市。美国城市引人注目的发展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移民、欧洲的投资和北美消费基础的全面增长,最重要的是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全球城市史》

材料三 糖是一种特殊产品,有很强的社会、政治、地缘和情感属性。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就曾说过,在所有味觉中,人类对甜味最敏感、喜欢,需求最大,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就格外微妙。

“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消费的模式、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摘编自李军、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王毓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近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美国城市迅速发展的原因。
(3)材料三认为英国工人喝加糖红茶的习俗“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试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