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1500年,亚欧大陆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达到5.45亿。从1700年开始,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A.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B.全球范围的物种交流
C.外来移民的大量涌人D.生育观念的空前解放
2 . 阅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随着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环境适应力强的美洲高产作物被引进中国,使过去那些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和高岗山坡成为宜农土地。同一时期受到迅速增长的人口压力,国家政策也开始鼓励人们尽力垦殖,在这二者的双重作用下,失去土地的农民,即“棚民”的活动范围及强度迅速扩展,在一些地区出现了“高阜处所,种植茶树、山薯、杂粮等物。或傍崖为屋,或砌石成蹊,谷口崖腰,人烟相接。”一遇暴雨,土石随流而下,以致“停淤接涨”的景象。

——摘编自魏梦菊《明清美洲高产作物引进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以来,英国现代农业不断发展。调查显示,当时英国的土地持有者人数超过100万。但其中不到7000人占有着全国80%的土地,而大约400户土地贵族却掌握着全国24%的土地。到19世纪70年代后期,至少2/3的谷物收入和3/4的脱粒以及大量的日常谷仓工作是由农用机械完成的。此外,诸如种子的改良、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也大量采用机械完成。在此背景下,英国的农业利润不断增加,18511873年间,英国的农业利润翻了一番。到19世纪末,土壤肥沃的东南部农业区,形成以谷物生产为主的格局;降雨充沛草原区,主要集中在英格兰南部、威尔士东部和苏格兰北部,地势较高、土壤条件较差,则以畜牧业为主,兼营林业;英格兰中部、北部和苏格兰南部平原,以谷物和畜牧业并重。据统计,在18431900年间的10名英国首相中有7名是土地贵族,内阁其他职位也多数被土地贵族所占据。几乎整个19世纪,英国的土地贵族阶层始终牢牢把持着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军队的大权。

——摘编自丁士军《从下往上看:英国农业革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6~17世纪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并说明其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以来,英国人口有了较快增长,旧有的耕作制度已不能满足人口日益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地理大发现后随着羊毛价格上涨和养羊业的刺激以及工业增长和城市发展对农产品需求的扩大,圈地运动迅速兴起,这是一场消灭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农业革命。1560年以后,农业革命在英国悄然兴起。当时,英国西部已经实行了早期形式的轮作制。英格兰人逐步把可轮换式农业、三圃制、革命性作物、畜牧业和可耕地结合起来,发明了诺福克四茬轮作制。17世纪,马铃薯的广泛种植,提高了英国人的抗饥荒能力。18世纪起,议会简化了圈地程序,涌现出许多拥有大地产的地主,人们常常把低质量的农场改造为精耕细作型的可耕地。到了18世纪,土地私有产权完全确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农场主可以自主决定生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议会获得畅通无限的立法权,议会不断颁布新法令,加速了圈地运动的发展。这样,英国新贵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到18世纪上半期,采用雇佣劳动的农场经营方式在英国农村中逐步居于统治地位……

——整理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材料二   当代中国积极重视粮食储备。按照温家宝总理所说,中国的粮食储备是充裕的,我们的储备规模在1.5亿吨~2亿吨。中国的储备主要分为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2000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组建成立,中央储备粮的垂直管理体系开始形成并得到良好运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不以牺牲耕地搞开发,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国家农业科研的投入比重不断提高,加快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健全完善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之间的补充机制,统一协调省、市、县三级储备的吞吐,确保各地国储库和中央储备粮规模的稳定。

——整理自刘星《东北地区粮食储备安全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农业革命的背景,并归纳英国农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为保障粮食安全采取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4 . 辣椒原产于美洲,自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观赏植物—药用作物—调味品的“形象变迁史”。在门口悬挂红辣椒成为一些地方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A.中国传统风俗的宽厚包容B.新航路的开辟与西学东渐
C.中华传统医药理论的进步D.物种交流与文化心理传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日常饮料的由来


啤酒
是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第一批农业社会用驯化的谷物直接制造的产品。很长时间内,它一直是城市社群中最受欢迎的饮料,因为水的质量并不太可靠。20世纪真正成了一种世界性饮料。

红酒
是地中海希腊和罗马文化的象征,曾长期是西方精英所偏爱的饮料。红酒后来成为世界贸易的一部分,并突出体现于非西方世界精英“西化”上。

蒸馏是阿拉伯人的发明。许多种烈酒在欧洲扩张时期得到传播,特别是用甘蔗酿造朗姆酒。

咖啡
由阿拉伯人引入欧洲,这种异域饮料首先经由咖啡屋在精英中得到普及。19世纪时取代啤酒成为最流行的饮料。咖啡与茶、巧克力一道,推动了对另一种“异域”产品——糖的需求。
由英国人和荷兰人从东方进口,在18世纪变得十分流行。
可可可可树原产于中南美洲,16和17世纪时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18世纪时可可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
可口可
跟许多流行饮料一样,可口可乐最初是一种药用饮料。可口可乐是美国的“国民饮料”,象征着20世纪的美国化、商业化和全球化。

——摘编自【比】埃里克范豪特:《世界史导论》,沈贤元译

从上述表格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信息,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6 . 哈里萨辣椒酱是一种产自突尼斯的辣椒酱,主要材料是塞拉诺辣椒等红辣椒和各种香料、药草,在有大量阿拉伯人居住的国家,哈里萨辣椒酱都是常见的佐料。哈里萨辣椒酱出现主要得益于(       
A.迪亚士发现好望角B.非洲的物产丰富
C.突尼斯人民的智慧D.哥伦布发现美洲
7 .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 一 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A.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B.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
C.带来的物种交流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8 . 来自异域的糖和咖啡、茶、巧克力一起,改变了欧洲的饮食和欧洲社会。糖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的全球流动(     
A.改变了世界人口的饮食结构
B.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加速展开
C.取代其他食品成为世界饮食文化的共同特征
D.表明国际贸易进程影响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
9 . 新航路开辟后在欧亚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美洲的豆类、番茄、甘薯、辣椒等作物向欧洲、亚洲的广大地区传播,使饮食更加有滋有味,引起“餐桌革命”。材料体现了(     
A.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
D.工业化发展使世界人口激增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492年以后的玉米、马铃薯传播示意图


——摘编自[美]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紧扣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