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食物的生产、 储备与食品安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牛奶的食用和传播

时期状况
中世纪经常食用乳制品被视为贫困的标志。
1871巴斯德灭菌法发展到成熟阶段。
19世纪末火车的运行驶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法国、俄国人分别将奶牛带入中国。
1906美国通过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包括牛奶在内的食品、药品有了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
1910居住在天津的德、俄、意、日等多国商人已经开始经营乳牛场。
1926冰箱的出现使得奶类的保存与运输更趋便利。
1950323法国政府强制规定必须销售用蜡封口的瓶装牛奶。从此,瓶装或纸盒装牛奶的销售日渐普及。
20世纪90年代瑞典利乐公司把无菌复合纸包装从北欧带到了中国,直接推动了中国乳业“黄金10年”的到来,让牛奶成为家家必备的日常食品。
21世纪以来国内乡镇地区消费能力逐渐增强,促进我国乳制品消费稳步增长。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指出所提取的信息;论题明确且紧扣信息;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2024-04-25更新 | 28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五校(省实、广雅、执信、二中、六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19世纪中期,英国食品掺假十分严重。1860年,英国通过了《食品掺假法》。该法令第一次确立了“保护消费者免遭钱财损失和身体伤害是政府应尽的职责”的思想。这反映了(     
A.经济发展促进政府职能的完善B.英国注重立法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C.经济发展促进了民主法治建设D.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产生
2024·山东德州·一模
3 . 195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贸易促进与资助法案》以农产品作为对外援助的一种补充形式,被称为“美国农产品外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贸易促进与资助法案》的主要条款

受援国可与美国达成协议,从美国获得贷款,依据当地的汇率从美国进口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一般包括:小麦、蔬菜油、玉米、大豆、棉花、动物脂、面粉、高粱、大米等。

禁止社会主义国家或者同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接受美国的援助。

美国政府通过向其他国家(主要是欠发达国家)销售美国的“剩余农产品”,获得当地货币,销售所得用作在当地进行外交活动、购买战略物资和推销农产品的经费,其余部分作为对受援国的贷款或赠款,但其使用须经美国政府的同意,并接受美国政府的监督。

——据【美】罗伯特·沃尔特斯《美苏援助对比分析》

材料二   1   19551957年美国农产品在世界所占份额

商品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在世界生产中所占的百分比
小麦46.120.2
玉米63.959.2
大米14.81.8
棉花43.635.5
大豆82.051.3

2   美国农产品外交历程(节选)

时间概况
一战时期“小麦赢得战争”是一条重要口号。赫伯特·胡佛在战时和战后领导了粮食援助工作。
二战时期按照《租借法案》的规定,战时美国向欧洲盟国提供了60多亿美元的农产品援助。
二战后马歇尔计划总额120亿美元援助中,有1/3以上是以农产品形式提供的。

——据【美】美国全国计划协会研究报告、唐纳德·怀特《美国的兴盛与衰落》等

材料中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解释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为什么实行农产品外交的证据?说明理由。
2024-03-13更新 | 382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主观题
4 . 1788年,法国农业出现大规模歉收,无良的商人和领主们囤积粮食,面粉和面包的价格高涨,但当时公共权力未履行公共职责,民众发动了粮食暴动,人民反抗情绪日益加深。这说明(     
A.社会动荡导致物价飞涨B.统治阶级积极应对粮食危机
C.社会危机酝酿革命风险D.民众暴动摧毁公共管理秩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早期英国人口与物价均呈倍增态势,使英国的粮食安全面临极大挑战,影响社会稳定。1587年, 中央政府颁布饥馑政令书,授权掌握地方行政和司法大权的治安法官调查各地粮食供应情况和管制谷物市场; 面包制造商、酿酒商、 麦芽制造商购买谷物时必须持有治安法官颁发的许可证, 而且要在开市至少一小时之后才能购买,以首先保证穷人的粮食供应;大宗购买谷物之人,如若超出个人和家庭所需,则要求他们就近在市场出售;未经批准,严禁谷物出口……。1598年,沃里克郡的治安法官因未能对谷物商的投机倒把行为予以管制而受到枢密院的批评。1622年,在饥荒时期本应用来制作穷人面包的大麦被用来酿造啤酒,枢密院敦促治安法官关闭所有非民众急需的啤酒馆。到17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定出饥荒的阴影,当然这也与该时期英国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各地农业经济之间的高度整合有着密切关系。

——据初庆东《近代早期英国的粮食问题与政府应对》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形成了一整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念、 战略、政策和做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中国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裱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经济稳步发展。 中国不仅成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实现了由吃不饱吃得饱, 由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的历史性转变,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据新华网《中国的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6~17世纪英国政府保障粮食安全措施的特点,分析英国率先走出饥荒阴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3)除了上述材料中的举措,请你结合现实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出更多的建议。
6 . 下图是近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示意图,近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       
A.逐步实现了食物生产现代化B.导致了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C.彻底消除了世界性饥饿问题D.体现出西方国家引领农业发展
7 . 从2000年开始,我国分别设立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进行垂直管理。这表明我国(     
A.重视自身粮食安全保障能力B.粮食生产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C.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D.积极维护粮食市场的稳定性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业起源问题是一个史前现代化的问题……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晚到青铜时代,中国所有的文化生态区都有了农业。相对于狩猎采集生计,农业生产的优势是明显的,它能够在更少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食物,养活更多的人口。这就在提高食物供给安全保障的同时,使得专业化的劳动分工成为可能,从而出现了工匠、:战士、祭祀、官吏等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社会复杂性明显提高。狩猎采集者在和农业群体对抗时明显处于下风,不仅仅因为人口的数量,也因为社会组织的严密性,还因为粮食的供给,狩猎采集者无法支持长期的争战。

——陈胜前《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

材料二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0世纪以来,随着农业资本化,企业经营化方式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现代大农业取代传统小农业的一场农业生产力变革。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荷兰人选择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发展高附加值的畜牧业和园艺业,发展以温室技术工程为代表的现代设施农业,园艺作物基本摆脱了自然条件的约束,使1公顷温室的生产水平超过100公顷大田作物种植的产出规模,目前荷兰一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的农产品可以供养112人。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将把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

——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农业起源问题是一个史前现代化的问题”所体现的实质内涵。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
2024-02-1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吴川市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下表是中国从1912年到1931年间,机器进口情况统计表(单位:1000海关两)。下表中内容可以反映出当时(     
年代各种机器和工具(A)农机(B)B/A(%)
1912-1916159561180.74
1917-192139.2697982.03
1922-1926430743900.91
1927-1931551929981.81
A.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B.农民的购买力明显提高
C.农业领域近代化发展情况D.小农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2024-02-08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5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亿人经历了严重粮食不安全(粮食安全阶段综合分类IPC/CH第3阶段或以上)。此外55个粮食危机国家中,7500万儿童发育不良,1700万儿童消瘦。1.35亿人口中,超过一半(7300万)生活在非洲;4300万生活在中东和亚洲;1850万人生活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其主要驱动因素是:冲突(导致7700万人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的关键因素)、极端天气(3400万人)和经济动荡(2400万人)。

——摘编自《2020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

史料二   先进储粮科技的广泛应用,使中央储备粮更加优质、绿色、安全。截至目前,中央储备粮科技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最新普查结果显示,中央储备粮宜存率达到100%,综合损耗率全面控制在1%以内,确保了储粮数量与质量。

——摘编自《粮食安全看得见管得好》(《经济日报》,记者:刘慧)

【探究】
(1)根据史料一、说明当今世界在粮食供给上还存在哪些严重问题。
(2)史料二反映了我国为保证粮食安全采取了哪些措施?
2024-02-05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