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食物的生产、 储备与食品安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阶段概况
食物的早期全球化公元前3世纪中叶,欧亚大陆开始了食物全球化的进程,这进程要远早于丝绸之路。原产于中国黄河流域的粟、黍也不断向西和向东传播……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最早见证者。
食物的大交换新航路开辟后,新大陆的食物先后进入欧洲、非洲和亚洲同时,旧大陆的一些农作物和家畜也被带到美洲。但食物丰富化背后有着黑人奴隶的血泪史。
食物的工业化制冷机和冷冻机先后在1835年、1874年被发明,它们成为食品工业化的里程碑。食物生产在日趋工业化同时,也引发了食品安全等问题。
食物的深度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食物生产在经历全球化和被“地方化”的过程。随着西方快餐和工业加工食物的快速传播,肥胖等与不健康饮食有关的疾病也在扩散。

——摘编自胡耀武《舌尖上的中国》、张旭鹏《舌尖上的世界》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两个以上前后相连的阶段,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并得出结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结论不能重复观点)
2024-03-1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英国“洁净食品运动”。19世纪,英国越来越多的人口远离食品生产者,转而依靠中间商来供应食品,食品掺假泛滥。以烘焙业为例,自1815年英国政府废除《面包价格法》后,伦敦四分之三的面包师以低于正常市场的价格出售产品,掺假是最常见的手段。1820年,化学家阿库姆首次采用化学方法分析食品成分,发现用明矾漂白劣等面粉冒充上等面粉,其著作对掺假食品的揭露,各大报刊杂志进行介绍和评论,使食品掺假问题成为英国社会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工人阶级是掺假食品的最大受害者。“(他们)买的土豆多半都是质量很差的,……猪板油是发臭的,肉又瘦,又陈,又硬,都是老畜的肉,甚至常常是病畜或死畜的肉,往往已经半腐烂了。”食品行业担心议会出台相关法案来强制解决掺假问题,因此,相当数量的商人开始自发售卖洁净食品,形成了一场“洁净食品运动”。例如,烘焙业连续成立了数家大公司,旨在生产不合明矾和其他掺假成分的面包。工入阶级以合作社的形式加入洁净食品运动中来。1844年罗奇代尔先锋合作社的合作商店正式开业,主营面粉、黄油和奶酪等洁净食品。由于罗奇代尔合作谷物工厂生产的纯净面粉不掺明矾等增白成分,比工人群体日常食用的掺假面粉颜色更深,遭到了工人们的抵制。中央合作社为了让工人消费者“醒悟”,特意出版了一本关于掺假的小册子,并聘请讲师向全国各地的工人群体解释。在合作社的推动和鼓励下,饱受掺假食品之苦的英国工人阶级开始食用纯净食品,逐渐投入到这场运动中来。1860 年以后,英国政府陆续颁布《食品掺假法》、《食品与药品销售法》等,经过半个多世纪,英国基本上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立法体系与监管体制。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评析19世纪英国的“洁净食品运动”。
2024-02-01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灾害治理是国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解决相关问题。

材料   我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文明古国,减灾科技主要围绕农业生产来发展。根据减灾技术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将减灾科技划分为农业减灾技术、工程减灾技术和生物减灾技术三个方面。

农业减灾技术主要有土壤耕作技术与土地利用、田间管理和收获储藏技术、耕作制度与地力恢复以及抗灾作物选育、引进和推广等。

工程减灾技术即水利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捍海工程和治河工程。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我国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依赖性极强,历史时期水旱灾害也极其严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可以有效防治水旱灾害。

蝗灾也是较为严重的灾害之一、生物减灾技术主要是针对蝗虫等病虫害的应对措施。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指出蝗灾危害性不亚于水旱灾害,也分析了蝗灾与水旱灾害的不同之处。蝗灾防治具有成灾面积大、便捷防控和广泛参与的特点。因此,生物减灾措施必不可少。

——摘编自卜风贤《灾害知识的历史建构及其书写体系》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引以自豪的中国“灾害治理”事件。(要求:事件清晰,体现自豪理由,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24-01-2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迄今已有7000年的栽培史。印第安人为它的驯化、人工栽培、耕作模式、育种、储藏、加工、食用等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16 世纪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马铃薯,50年代他们将薯块传入西欧,70年代初开始在西欧零星种植。马铃薯传入欧洲慢慢传开后,除了爱尔兰和西班牙,在各国主要种植在庭院,供观赏和植物学家药学家收藏和研究。18世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灾荒和饥蚀促使土豆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法国医生和药师帕门梯耶尔从18世纪60年代起,就致力于马铃薯的推广和普及,于1774年出版了《马铃薯的化学检测》一书,书中详细深入地分析检测介绍了马铃薯含的丰富营养成分和可以辅助治疗的各种疾病。到18世纪末期,马铃薯成为在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食物。

——摘编自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

材料二马铃薯的种植、传播以及现代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都表明,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是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根本动力。马铃薯的产量高低和品质好坏在种薯,而种薯的培育靠科技;马铃薯深加工程度和马铃薯产业链的延伸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马铃薯产品研制水平。以美国为例,各种食品研究机构和马铃薯加工厂商,对马铃薯食品的口味和脂肪含量的最佳配比进行实验,在保证美味的同时减少脂肪含量,研制出很多顺应人们健康饮食的马铃薯食品,推动了马铃薯的深加工。

——摘编自楚雪《从"洋芋"到"土豆"的文化——马铃薯跨文化传播现象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 世纪末期以来马铃薯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主要食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制度复合体示意图。圆圈表示主要问题区域(构成性制度),实线框表示主要影响粮食安全制度复合体的国际组织,虚线框表示方案、计划和法律协定。
2023-07-0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化学家哈伯在1909年发明了一种工艺,可以用气化碳来加固大气中最丰富的元素:氮。得益于德国杰出工业家博施开发的杰出工程,“哈伯—博施法”由巴斯夫公司于1913年进行验证,这项工艺使氨的合成成为可能,有了工业氨,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能够在工厂里大量生产硝酸,而这是制备炸药和硝酸甘油的必需品。合成氨也为现代新生农业提供大量氮肥,以取代人们从拉丁美洲和太平洋沿岸引进的天然氮肥。

——摘编自(法)奥加诺《黑金》

材料二   1870年后,由于科技技术和工农业飞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过渡,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剧烈变化。面对这种局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积极扩大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干预,它通过社会立法调整社会关系,如实行劳动保险、工厂法等等,干预经济生活,兴办教育,保护自然资源,负责全民卫生保健工作,营办社会福利事业等等。有时政府还以调停劳资纠纷的姿态出现。

——整理自吴于、齐世荣等《世界史·近代史编(下)》

材料三   16世纪以来的科技革命、武器体系和战争形态表   

大致时间科技革命新型武器战争形态
1617世纪近代物理学诞生火枪、火炮、鱼雷火枪炮战争
18世纪蒸汽机和机械革命铁甲舰、潜艇、机枪半机械化战争
19世纪电力和运输革命飞机、坦克、航空母舰机械化战争
20世纪上半叶相对论和量子论革命导弹、原子弹核战争

——摘自何传启《科技革命改变国际战争的形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20世纪食物生产产生的影响。科技的发展不仅带动食物生产的发展,也带动食物储备技术的变革,请列举20世纪下半期中、美两国各1例加以说明。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的相关史实,围绕科技与人类文明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3-05-30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3届高三5月选考模拟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均粮食占有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平,通过对诸多学者关于历史上粮食亩产量、耕地面积的垦殖状况和人口的增长的研究成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耕地面积的扩大,从春秋战国社会粮食总产量的205.39亿万斤,到明清以后的2千~3千亿万斤,可谓一路攀升,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既满足了人口不断增殖的需要,也反映了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事实。从理论上讲,中国古代的粮食问题不应该存在太大问题,但另一个事实是,中国古代社会灾荒频生,粮食危机时刻存在,正如吴慧先生所言:“历史的事实是,一方面人们并非年年在饿肚子,吃饭问题并非始终没有解决(在盛世),另一方面人们的日子很难老是过得好,吃饭问题在搞饭吃的劳动人民身上却不断发生。”而一位研究中国历史的欧洲学者惊讶地发现,拥有5000年文明的中国,竟是一个“饥荒国度”,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在历史上经常性处于饥饿的边缘,一旦面临天灾人祸,轻则人民流离他乡,饿殍遍野,重则人相啖食。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纵观近30年的城镇化进程可以发现,我国经历了从传统型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转变。传统型城镇化直接对耕地面积和劳动力这两个农业生产基本要素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对粮食安全形成双重压力。国家发改委等部委于联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中,要求地方政府制定城镇化相关政策的过程中,必须严格落实国家土地政策和法规,坚守耕地红线。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呈现大量向城镇转移的趋势,造成农村劳动力的相对短缺。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并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分工分业,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摘编自谢佩军<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粮食安全问题”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5-15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2023届高三5月仿真模拟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际粮食安全的概念,最早由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FAO)提出。1974FAO在罗马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粮食安全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这一概念在1983年、1996年、2001年得到修正。学者们分析认为,粮食安全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涵:第一,从对象上说,粮食安全是对所有人供给;第二,从数量上说,粮食安全供给的数量标准是足够;第三,从质量上说,粮食供给是保障健康;第四,从时间上说,粮食的供给体现为在任何时候;第五,从购买力上说,应当让所有人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

——摘编自谢莲碧、黄雯《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内涵的演变:从封闭到开放》


要求: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粮食安全”的内涵。可说明、补充或反驳,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论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美粮食战争

基辛格曾经说过,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全球经济;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整个人类。

中国原本是大豆的发源地,一直以来,我国也都十分重视大豆的生产。在1995年以前,中国还是全世界最大的大豆净出口国,出口大豆占全世界市场份额的90%以上。

通过政府与寡头的配合共同操控国际粮价,这是美国屡试不爽的套路,是获取国际经济和政治利益的重要手段。自1995年开始,美国利用ABCD四大国际粮商操纵国际大豆价格,使得国内以大豆为原料的粮油加工业破产,并伺机收购,控制了当时国内66%的大型油脂企业,控制产能达到了85%。

到了2000年,我国进口大豆首次突破1000万吨,成为了国际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大豆对外的依赖度从1995年的约为7%上升到2001年的约为48%。到了2019年,我国的大豆进口总量为8851万吨,占据进口粮食总量的80%以上。

2005年,以四大粮商为首的国际资本开始抬高国际主粮的收购价,并大量收购世界市场的主粮,一时间国际粮食价格疯涨,小麦价格竟翻了整整五倍,很多国家地区出现了因粮食价格引发的骚动。但奇怪的是,中国小麦的价格仅仅增长了0.7倍。四大粮商以为是力度不够,便仍旧高价大量购入中国小麦。令他们绝望的是,中国的小麦储备,似乎是无穷无尽的,无论四大粮商收购多少,中国市场上的小麦价格依旧保持稳定。

就在四大粮商眼见做空中国主粮市场无望时,我国政府表示:“中国的粮食储备,足够全国十四亿人放开肚皮吃一年,谁想要哄抬中国粮价,先看看自己有没有本事吃进这么多粮食。”这一下,更是彻底击溃了以四大粮商为首的国际资本最后的心理防线,纷纷趁自己没有破产前,抛售手头囤积的粮食库存。

自此,四大粮商在中国的主粮问题上,再也没掀起过多大风浪。

——取材于互联网

材料二



《饥饿的苏丹》(1993年3月,摄影师凯文·卡特拍摄于苏丹南部)
结合所学知识,以“粮食安全”为题写一则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2-12-19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等五地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