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生产工具又称劳动工具,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直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它被用于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起传导劳动的作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革和发展上开始的。生产工具的变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起根本性作用的。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然的过程,让人类的双手解放出来,让人类社会的发展获得动力。

——摘编自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种生产工具,以具体史实阐述该生产工具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求:选择的生产工具要具有时代特征,阐述时须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公元9世纪初,加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签署了“维莱敕令”,规定了管家或村长的工作责任如下:
管家每年应汇报一次收入,包括牛耕土地面积、佃户耕种的土地面积;收了多少地租;有多少森林,狩猎次数;有多少鱼塘、磨坊、面包房和葡萄园;有多少果树;饲养了多少牲畜
管家应对下列加工制品列出详细清单:猪油、熏肉、腌肉、葡萄酒、桑椹酒、麦芽酒、啤酒、醋、奶酪、黄油、蜂蜜、面粉……
管家需在辖区内安排一些专业技术工匠:铁匠、金银匠、鞋匠、伐木工、木匠、渔民、面包师、酿造师傅等。
这一敕令反映的劳作方式为(     
A.家庭式劳作方式B.庄园式劳作方式
C.工厂制劳作方式D.集约型劳作方式
3 . 出土于西汉海昏侯墓的青螭纹玉剑由新疆和田白玉打造,造型精美,作为装饰的玉剑璏(剑鼻)两端出檐下卷,底面有长方形穿孔,用于穿戴佩系,仅打造这一部件就运用了切割、钻孔、磨抛、掏膛、高浮雕等多种工艺和技术。由材料可推知,西汉时期(     
A.民营手工作坊技术水平高超B.丝绸之路贸易以奢侈品为主
C.官营手工业不计较经济效益D.诸侯王国频繁挑衅天子威仪
4 . 下图所示为宋元时期的扇式风箱介绍。该史料可用于说明宋元时期(       

北宋《武经总要》单扇式风箱图:扇门与炼炉直接相连,没有克服间歇鼓风的不足

元代《铸铁样图》:两扇扇门上分别设有两根拉杆,使单次鼓入炉内的气流量增大,以产生连续的气流鼓风

A.冶金行业动力的革新B.家庭式劳作方式的完善
C.农业灌溉条件的改善D.生产经验的传承与革新
2023-07-0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朝政府鼓励养牛,规定牛繁殖超过三头,奖励绢一匹,同时还制订了养牛的饲料标准,通过学校教育方式传授治疗牛病的技术,建立牛市促进牛的市场交易。这些举措有利于(     
A.提升养牛业商业化水平B.加速经济重心向南转移
C.促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D.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图为晋人杜预作连击碓,水激轮转,则轴间横木,间打所排碓梢,一起一落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之。凡在流水岸傍,俱可设置,须度水势高下为之。上述工具的出现(     
   
A.可能影响市场粮食价格B.反映了耕作技术进步
C.大幅提高农业灌溉效率D.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2023-05-16更新 | 308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000年以前,印度次大陆、秘鲁海岸和东非独立发展为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中心,史称“棉花部落”。棉花种植与加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并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商贸流通。15世纪末新航线开辟以来,精美的印度棉布大规模地进入欧洲市场,并用以交换非洲劳动力以供应美洲种植园的需要。18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棉花帝国的中心,技术革新使纺纱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增。为解决原棉的供应问题,在印度、非洲等传统供应地的基础上,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棉花种植出现爆炸式的增长,更多的非洲人被戴上镣铐、装进船舱,在逼迫下清理土地、播种和收获“白色黄金”。与此同时,在世界市场上,英国棉纺织品迅速取代印度棉纺织品,印度大量传统织工破产并被迫另谋生计。

材料二   从美国内战结束到20世纪中叶,第三个“棉花帝国”应运而生。在新一轮的“多元统合”中,棉花帝国将空间范围延伸到印度、埃及、巴西等全球南方的乡村地带,那里的乡村人口变成了种棉人口。新棉花帝国不再像工业资本主义时代那样只有一个中心,而是一个多国竞争的松散体系。殖民地棉花象征着强大的民族国家与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共生。这一观念也为后“崛起”的国家所接受。俄国和日本在加入帝国主义的行列之后,也力图摆脱“对原材料的依赖”的困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棉花部落”和18世纪“棉花帝国”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三个“棉花帝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8 . 下表是清初热河蒙地的状况。这反映了清初热河蒙地(     
1汉族农民给蒙旗王公贵族做工种地,后者以土地耕作权作为工资支付给汉族农民。
2蒙旗公署或王公贵族将大片荒地交给汉人“揽头”,由揽头召佃垦种,垦荒佃农通过向揽头缴价等方式获得永佃权。
 3蒙族贫苦牧民、箭丁以“倒卖”、卖契的形式,将土地耕作权卖给汉族农民,保留单纯的收租权。
 4在佃农对土地长期耕作或佃权的多次转移过程中,逐渐形成永佃权。
A.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D.自耕农经济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考古学家在四川省达州市罗家坝遗址(新石器时期)考古时发现,男性随葬农具极其普遍,女性随葬纺轮较为常见,由此可知当时罗家坝遗址(     
A.出现贫富分化B.农业生产发达C.社会分工明显D.生产技术落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位于河北北部的战国时期的燕下都44号墓,发掘出铁器 79 件,其中铁农具有犁、铧、铲、镰等,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据此可知当时
A.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B.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C.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D.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