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1 . 西汉前期农业领域中出现了一批专事田畜生产的大户。如桥姚有“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钟计”。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许多经营农业、渔业、林业生产的专业户。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汉初(     
A.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B.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趋势
C.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D.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调整
2 . 唐朝江南农民与六朝农民相比,农业生产选择的范围大幅扩大,出工日数和劳动技能、劳动强度都有增加,并且农民家庭各个成员的劳动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     
A.精耕细作耗时过多B.生产关系出现新突破
C.经济重心仍在北方D.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2023-04-29更新 | 776次组卷 | 8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商朝农作物以粟、黍为主,春种秋收,时人分一年为春、秋两季。西周春秋之间,随着冬种秋收的小麦种植逐渐推广,春夏秋冬“四时”观念逐渐形成,“以时序政”“依时行政”也逐步成为统治集团的共识。这反映出(     
A.自然规律决定国家治理理念B.传统历法体系趋于完备
C.农耕文明赋予中华文化底色D.农业生产实现精耕细作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在辽西、辽北和辽东地区的辽代城址、窖藏和墓葬中发现铁制的农具,其形制与中原同类的器物完全相同。在昌图县、皂新县和北镇市等地,先后发现了侧面内部带有契丹文印记用来铸造铁犁的铜范。这些考古发现可用来佐证辽代(     
A.契丹民族已经完成了封建化B.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广泛
C.辽宁地区已具精耕细作色彩D.经济模式与中原地区一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考古发现,唐代犁铧出土地点分布广泛,但大体有四种形式:尖锋、三角形、两翼突出、宽大于长;蛇刃、铧身修长、后边内凹、长大于宽;尖锋、等腰三角形、铧面平直、銎身体薄;尖锋、三角形、体小、长銎。这反映出唐代(     
A.铁业官营保证了产品质量B.冶铁业的技艺水平领先世界
C.铁农具种类多且分工细致D.农业生产得益于手工业进步
6 . 河西走廊地区发现了数千座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墓,图1和图2是这些壁画墓中出土的两幅壁画。两幅图可用于说明当时(     

      

图1   撒种耕地图                                                图2   打麦场
A.庄园式劳作的出现B.铁犁牛耕全国普及
C.农业生产水平较高D.稻麦复种得以推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据王祯《农书》记载,楮树(其皮为造纸原料)“种三十亩者,岁砍十亩,三年以遍,岁收绢百匹”;柞树“岁种三十亩,三年种九十亩,岁卖三十亩,终岁无穷”;经营漆树的民户,有的“资至巨万”。这些现象(     
A.表明当时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B.巩固了江南地区经济重心的地位
C.有利于解决当时严重的资源危机D.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位于河北北部的战国时期的燕下都44号墓,发掘出铁器 79 件,其中铁农具有犁、铧、铲、镰等,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据此可知当时
A.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B.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C.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D.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9 . 唐朝政府鼓励养牛,规定牛繁殖超过三头,奖励绢一匹,同时还制订了养牛的饲料标准,通过学校教育方式传授治疗牛病的技术,建立牛市促进牛的市场交易。这些举措有利于(     
A.提升养牛业商业化水平B.加速经济重心向南转移
C.促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D.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10 . 在唐代,政府艺徒制有严格的考核举措,“诸工作有不如法者,笞四十,不任用及应更作者,并计所不任赃、庸,坐赃论减一等。其供奉作者,加二等。工匠各以所由为罪。监当官司,各减三等。”唐代这一考核举措旨在(     
A.强化工匠的人身控制B.确保官营产品的质量
C.加强手工技术的监管D.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