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商业贸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中后期,回鹘依靠丝绸之路带来的便利进行转手贸易。在同中原贸易中获得的大批丝缰、茶叶等货物的同时,回鹘人在留够自用的部分后,将剩余的货物转手高价卖给西北少数民族和西方各国。由于丝绸之路上来往商旅、使者络绎不绝,回鹘人作为中转商获利丰厚。回鹘利用助唐平乱、索要马价等事宜获取了来自中原的大量人口、锦帛和钱财……中原人口的迁入使西北游牧民族学会了种植庄稼、建筑房屋。回鹘西迁后,仍与中原王朝和中亚各国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关系,为东西方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并对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作出了突出贡献。

——摘编自黄畅《回鹘汗国与中原商业贸易探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中后期回鹘汗国转手贸易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回鹘汗国转手贸易所产生的影响。
2023-04-23更新 | 76次组卷 | 4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2)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贸易起自秦汉,后不断发展繁荣。宋太宗时,东南亚阇婆国进贡的物品中,有“杂色丝绞三十六段,吉贝织杂色绞布五十六段……杂色绣花销金丝绞八段”。 15世纪,意大利丝织作坊以仿造中国丝织图案为时尚。17世纪初,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记曰:“凡倭缎制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 到了清代,中国丝绸外销品适应欧洲华丽繁复、精巧柔媚的洛可可风格,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元素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定制产品。明清时期,葡萄牙、西班牙为了以中国丝绸、瓷器等物品换取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开辟出从中国东至日本、西至东南亚、印度、欧洲及经东南亚的菲律宾前往拉丁美洲,再转至欧洲等数条重要航线。

——摘编自王兰兰《海上丝绸贸易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向西方学习,在近代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强劲的时代潮流。这种潮流由初期试探性的、全盘西化式的学习,逐渐发展到选择性的、批判性的学习。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称谓,始由近代初期的“夷学”,发展到“西学”,及至“新学”。通过向西方学习,经过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完成了自己的时代嬗变,形成了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同政治、救亡图存密切结合的,以爱国、革命、革新、开放为特征的近代文化。这是一个无奈的、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新生的过程。

——摘编自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

——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谋求发展新动力》(2017年5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3)综上,谈谈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我们的启示。
2023-01-15更新 | 224次组卷 | 7卷引用: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单元测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3 . 【茶叶与社会变迁】

材料一   茶业起源于巴蜀地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业开始向长江中下游传播。汉魏六朝到唐初、茶业持续缓慢发展。唐朝,茶业生产空前发展,贸易日趋活跃,饮茶蔚然成风,茶学与茶文化形成,茶法初步建立起来。两宋,以北苑贡茶为代表的团饼茶制作技术和品饮艺术臻于极致,茶法体制与茶马贸易制度趋于成熟,茶业经济在国计民生中处于注目的地位,元明,制茶技术和茶业品类得到很大进步,传统茶文化也跃上了一个新的境界,清代,很多地区开辟了新的茶园,设立茶厂,雇工经营的手工作坊日益增多,茶法和茶马互市也继承了明制而有所改进,茶业大量向海外输出,在19世纪20年代,茶叶之输出占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三,西方销纳茶量约7万英镑,亦悉数购自中国。

——摘编自郭盂良《中国茶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市场需求激增,运输成本的降低,上海、福州、汉口逐步成为中国三大茶叶出口集散地,出口量进一步增长。1843年为17727750磅,到1860年增加到121388100磅。但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的茶叶出口贸易在受到了印度的激烈打击,中国茶叶出口渐趋衰退,“过去的10年中,由于印度和日本茶叶的竞争,中国茶的地位已经大有改变。15年前中国垄断着茶叶的生产,但是印度阿萨姆的茶叶种植正在萌芽时期,但是由于种植经验的增长以及在制茶方面采用了机器,印度茶叶种植逐年扩大,而现在茶叶输出增加之速度,已经严重地威胁了中国的前途”1877年中国出口茶叶市190万担,18891896年之前,总额进退于170万、180担之间,1897年至1916年减至140150万担,而1918年,则更惨跌落至40万担。

——摘编自闻云峰《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中国茶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茶叶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以来,“封贡制度”下的中朝贸易逐渐发展起来。但壬辰倭乱后,中日长期处于国交断绝的状态,商船的往来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同时,由于日本不在藩属之列,故没有向清朝朝贡以便乘机直接贸易的途径。但由于中国丝织物品质优良,因此日本国内需要量极高。康熙元年(1662),荷兰失去中日贸易中介地台湾以后,进口到日本的只有在京丝、弁柄丝、波斯丝,同时,康熙二十四年(1685)日本的生丝进口特权,又被细分为白丝、黄丝、下等丝等类,并且同年生丝交易量只被分配为贸易总额的1/3,因此长崎的生丝进口贸易也急剧下降,根本不能满足日本国内市场的需求。于是,从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日本需要通过与朝鲜的“中介贸易”,来获取所需的丝等中国货物。这样看来,作为一种特殊的供给途径,这条商路对日本具备独特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段光达《东北亚地区各国间近代贸易关系的形成及其特点》

材料二   17世纪末18世纪初,在东亚封贡秩序下,由中、朝、日彼此需求的丝、银、人参等物品,串结起来而形成乃至繁盛的国际商路,将区域连接成一个整体,促进了区域国际经济文化的交流,但在当时国际环境束缚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当维系商路的物品失去往日的价值,商人们便因利益的缺失而慢下了忙碌的脚步,随着商人们为追逐商品利益而另辟蹊径,这条商路亦便渐失往日的繁华。但它曾经负载的意义是需要我们关注的,在倡导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今天,还有值得借鉴的现实作用。

——摘编自费驰《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东亚商路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末18世纪初东北亚地区商贸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东亚商路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内书、禹贡》记载,禹分近的王都其州人为其、青等九州,并且“相地宜所有以贡”,规定其他八州经各条水陆通过向王都冀州入贡,夏王朝又以冀州物产加以赏赐。可以认为,贡路是中国商路的早期形态。商贸往来通道涉及疆土内外,这些通道,有用商品特片命名的丝路、茶路、皮货路、药材经路;有用线路地理特征命名的草原路、沙漠路、海洋路等;还有以交道工具命名的骆驼之路、马队之路、船队之路等等。商路上,中央政府与周边民族和城外各国以进贡和回赐为特征的以物易物的朝贡贸易,唐宋明各朝各代的茶马互市,延续古今的盐业专卖政策,大运河潜运等长途贩运史实,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商贸历史文化遗产,使中国商路的历史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摘编自王如芹《中国商路》

材料二   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就已在欧亚大陆之间贩运商品,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稠、香精等。18世纪末,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由于断的大宗生活必需品交易的扩大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跨大西洋贸易的规模尤为如此,固为美洲种植生产了大量烟草、蔗糖、咖啡、棉花及其他在欧洲销售的商品。他们还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这一时期全球性贸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东、西欧之间的商品交换。西欧得到了种种原料,尤其是谷物。波兰、匈牙利和俄国等国得到了纺织品、武器、金属制品以及殖民地商品。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与南北美洲或与东欧的贸易,其主要原因是欧洲的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纺织品,担心为支付外国棉纺织品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安全。第二个原因是,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商品。直到18世纪末,欧洲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路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相对于1500年以前世界贸易呈现的新变化。并从国际视角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历史上很多的探路者,在开路的同时也在开创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我,而明制尤密。有官茶、有商茶,皆贮边易马…设茶马司于秦、河、雅诸州。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

——《明史·食货·茶法》

材料三 抗日战争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来往于云南丽江、西藏、印度等地的马帮约有25000驮之多,沿途大小商号多达1200余家,大多数人家都投身于古道运输或从事与茶马古道相关的产业。贸易物资增加了从印度转运来的英国和美国的香烟、卡其布、毛呢、手表、煤油,以及各种日用百货,由拉萨到印度则出口大量羊毛。云南丽江、四川康定和西藏昌都这样一些城镇也纷纷在茶马古道上兴起了。

——摘编自CCTV《茶马古道》纪录片解说词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朝茶马古道贸易的特征。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思考茶马古道的当代价值
2022-05-01更新 | 343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27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必考知识清单与考点演练(统编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开放政策源于秦汉,推行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唐朝在广州等地建置了掌管对外贸易的市舶机构.并作为一项制度延续千余年;同时开辟了南海、印度洋贸易航线;对外商采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常加存问”“以示绥怀”的宽弛政策。大都市和商邑蕃货入市,外商云集,国外使节、商人、留学生、僧侣等,住唐者数十万人。宋朝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基本国策,京师置榷易院为管理对外贸易的中央机构,并颁布市舶条例。元代继续奉行“诸蕃国……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的开放政策并扩置市舶。

——摘编自沈光耀著《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   清政府统治晚期,于既有的被迫开放的“条约口岸”之外,主动开辟埠头三十多处,称为“自开商埠”。面对甲午战争之后的财政困难,总理衙门奏说:“计惟添设通商口岸,藉裨饷源。”相对于“约开”口岸中各种主权的丧失,自开商埠“由我自握其权……以期振兴商务而保主权。”自开商埠的发展,带动了近代工业、金融、通讯、城市建设等经济部门的兴起,从而使这些传统的封建商业性城市转变为具有近代经济行业的新型城市。自开商埠逐渐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

——摘编自刘文俊《自开商埠及城市近代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自开商埠出现的原因。
8 . 【古代城市的商业管理】

材料一   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经济结构是同业公会所有制结构。封建庄园经济结构是以对地产的所有权为基础的,城市经济结构却是以对工具的所有权为基础的。在这里工具与土地不同,工具已经是劳动的产物,社会已经是由劳动者自己生产的社会,它不再处于天然状态,而是处于商品经济状态。在城市经济结构中,无论手工业资本还是商业资本都归个人所有,可是它的周转无一例外地受到同业公会的控制,但这也阻止了工商业利润转化为地产,从而保证了货币资金向商业方向发展。所以,西欧“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可以看作是资本和地产的分离,看作是资本不依赖于地产而存在和发展的开始,也就是仅仅以劳动和交换为基础的所有权的开始”。同业公会成员是一个特权等级,他们具有对某一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封建特权。这种特权是由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庄园经济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造成的,因而等级资本尚不具备真正的资本职能。西欧城市经济结构既不同于封建庄园经济结构,有某些未来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又与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具有很多封建经济的特点。它是封建地产所有制下的庄园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结构过渡的一种经济结构。

——摘编自任奇正《中世纪西欧城市经济结构的演变》

材料二   大体在宋代之前,中国城市一直实行坊市制度。在坊市制度下,城市中的住宅区与市场严格分开。市场由官方设立,被限制在四周由围墙圈定的区域内,市场交易活动也只能在白天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当城市商业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对交易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就会越来越束缚城市商业的发展,而最终被商业经济的发展所冲破,并且管理体制也随着城市商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发生改变。

——摘编自林成西《中国古代城市的商业管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世纪城市经济结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代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玻璃在东、西方早期多用于制作饰品和容器
中世纪玻璃多用于制作教堂的彩色玻璃窗。意大利玻璃制造业迅速发展。威尼斯玻璃镜、玻璃吊灯均属于奢侈品
1617世纪制镜技术的发展使得绘画有了新突破。镜子还影响了个人观及其表达。在伽利略等人研究基础上,天文望远镜、显微镜、气压计等陆续发明。17世纪末英国人发明了无色且具有折光性能的铅玻璃,英国玻璃工场迅速发展。水银镜逐渐成为普通家庭的生活用品。耶稣会给东方带来了玻璃仪器。中国的达官贵人将其作为稀罕物件保藏于博物馆。日本人迅速从好奇和迷惑转向了物尽所用,如制作眼镜和化学实验器材
1819世纪18世纪中后期,英国生产的玻璃制品向印度等殖民地大量输出。19世纪末创立的美国美兹堡玻璃厂、德国肖特玻璃厂在不断改进玻璃生产技术基础上迅速发展
20世纪1922年,实业家周学熙引入西方先进生产工艺,在秦皇岛创办耀华平板玻璃厂。50年代耀华改制为国营企业,日益发展。80年代“耀华牌”浮法玻璃蜚声海内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马丁《玻璃的世界》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具体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唐朝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程需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宋朝的泉州商人李充,就曾“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从宋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成为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基本国策。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期,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如明朝规定“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就“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齐涛《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清与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