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商业贸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相关研究表明,葡萄与葡萄酒在唐宋诗词中最常作为西域或者丝路珍品的泛指意象,而在元诗中通常作为日常生活背景下有着鲜活面貌的具体形象。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元朝(       
A.新航路开辟带来物种交流B.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陆上丝路商贸的不断发展D.经济重心南移继续深入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内书、禹贡》记载,禹分近的王都其州人为其、青等九州,并且“相地宜所有以贡”,规定其他八州经各条水陆通过向王都冀州入贡,夏王朝又以冀州物产加以赏赐。可以认为,贡路是中国商路的早期形态。商贸往来通道涉及疆土内外,这些通道,有用商品特片命名的丝路、茶路、皮货路、药材经路;有用线路地理特征命名的草原路、沙漠路、海洋路等;还有以交道工具命名的骆驼之路、马队之路、船队之路等等。商路上,中央政府与周边民族和城外各国以进贡和回赐为特征的以物易物的朝贡贸易,唐宋明各朝各代的茶马互市,延续古今的盐业专卖政策,大运河潜运等长途贩运史实,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商贸历史文化遗产,使中国商路的历史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摘编自王如芹《中国商路》

材料二   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就已在欧亚大陆之间贩运商品,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稠、香精等。18世纪末,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由于断的大宗生活必需品交易的扩大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跨大西洋贸易的规模尤为如此,固为美洲种植生产了大量烟草、蔗糖、咖啡、棉花及其他在欧洲销售的商品。他们还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这一时期全球性贸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东、西欧之间的商品交换。西欧得到了种种原料,尤其是谷物。波兰、匈牙利和俄国等国得到了纺织品、武器、金属制品以及殖民地商品。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与南北美洲或与东欧的贸易,其主要原因是欧洲的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纺织品,担心为支付外国棉纺织品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安全。第二个原因是,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商品。直到18世纪末,欧洲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路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相对于1500年以前世界贸易呈现的新变化。并从国际视角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917日)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1)据材料一简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海路”。结合史实说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这一“海路”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对外政策。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
2022-01-03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古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古罗马执政官凯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那么古罗马人穿着中国的丝绸最早可能是在(  )
A.秦朝时B.西汉时C.唐朝时D.宋朝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6 . 明清时期,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等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建立“会馆”,构筑严密的商业网络。这说明当时
A.小农经济难以维持下去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地区间的长途贸易兴盛D.已经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7 . 在地摊经济火爆的宋朝,商贩占道经营现象普遍。为此,宋真宗曾下令加宽街衢,禁鼓昏晓,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后来,宋神宗开征“侵街钱”,宋徽宗征收“侵街房廊钱”,政府最终承认了商贩占道经营行为的合法性。这说明宋朝
A.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巧立名目增加税收以充实国库
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街衢正常交通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管理改革
2021-01-29更新 | 732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中学(新泰一中老校区)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西汉昭帝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会议之后政府废止了对酒业的垄断,改以适当的税收形式,而不是经营一般性商业的形式,部分取消了盐铁专卖制度。这些举措
A.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B.有助于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C.助长了社会上奢侈享乐之风D.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唐朝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程需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宋朝的泉州商人李充,就曾“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从宋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成为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基本国策。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期,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如明朝规定“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就“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齐涛《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清与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