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人寻找通往东方的捷径由于没有找到黄金白银之类的贵金属,法国政府一度对北美的探险活动失去了兴趣。但是商人们却看中了北美即加拿大地区的鳕鱼,大量的捕鱼船前往北美捕鱼。1578年仅纽芬兰海域就有150条法国渔船。附近的印第安人对于到纽芬兰岸上晒鱼的渔民随身携带的铁器及小镜子、小珠子等用品非常渴望,于是就拿出自己所拥有的海狸皮同渔民们进行交换。当法国人把这毛皮带回欧洲时,发现毛皮在欧洲很有市场。这样,最初的毛皮贸易就开始了。

——摘编自付成双《俄勒冈争端与落基山以西毛皮贸易的兴衰》

材料二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除俄、英、西班牙三方力量外,奥地利、葡萄牙、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商人也加入北美西北海岸海獭皮贸易的争夺中。美国商人最终脱颖而出,成为该贸易的主角。独立战争刚刚结束,波士顿商人的“中国皇后号”商船就于17842月驶离纽约港,前往中国开展贸易。据估计,仅1806-1807年,波士顿商人向中国市场输出的海獭皮就达到14251张。随着海獭数量的减少,海獭皮贸易随之结束,之后美国商人又转向海豹皮。当海豹皮供应不足之时,美国人又把内陆的海狸皮运往中国市场。

——摘编自付成双《俄勒冈争端与落基山以西毛皮贸易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北美毛皮贸易的兴起进行解释。
(2)指出材料二所处时期的毛皮贸易相对于材料一的变化,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毛皮贸易对美国的影响。
2024-03-26更新 | 222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适应在华贸易发展的需要,1864年,英商投资创立汇丰银行。1868年,该行已被公认为“在中国最为重要的公司”。19世纪七八年代以后,汇丰银行一家买卖的外汇数额,经常占上海外汇市场成交总额的60%-70%,其外汇买卖牌价成为中国外汇市场行情的准绳。从1874年到1890年,清政府共借外债26笔,汇丰银行一家贷了17笔,占70.04%,成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急先锋。1894年后,汇丰银行在承贷的外国银行中独占鳌头,并在每一笔对华贷款中,附加苛刻的条件,借此控制中国的税收存管等命脉。此外,汇丰银行营业即对外发行小额钞票,到1890年末,已达618万元,“与营业于东方各国之银行相比,则汇丰银行之兑换券流通数为最多”。

——摘编自姜建清、蒋立场《中国近代银行史》

材料二   1912年经孙中山先生批准,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成立伊始,即大力支持南京临时政府,经募公债、代收税款、稳定货币发行。1915年中国银行试办外汇业务,后又增加外币贷款、经理政府外债等业务,与外国银行相抗衡。1928年后,中国银行通过贷款支持,帮助经营困难的张裕酿酒公司、无锡荣氏申新纱厂渡过难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银行斥巨资扶助铁道、公路、煤矿和水利建设,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支持内地经济振兴,率先发展农业贷款。抗战爆发后,恐慌蔓延,引发提存和抢购外汇风潮,中国银行为平衡汇市共投入英镑797万磅、美元1442万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银行积极为国纾难,每年经收侨汇占全国侨汇总数的50%以上,有力支援了前线。

——摘编自宗良、孙雨心《百年中行金融报国的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汇丰银行在中国迅速扩张的表现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银行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叶成为主要饮料是在唐宋时期,宋代产茶的区域较唐朝扩大一倍以上。据统计,北宋中叶种植茶叶的面积有80万亩,年产量约相当于今6万吨以上。当时饮茶成风,“略与饮食埒者”。甚至周边少数民族因饮食习惯而需要茶叶,推动茶马贸易的繁盛。

茶叶种植分为官营和民营。民营的种植户多半从粮食种植中分离出来,时人向神宗的报告谓:“今川蜀茶园,本是百姓两税田地,不出五谷,只是种茶,赋税一律折科,役钱一例均出。”

——整理自葛金芳《中国经济通史》(第五卷)

材料二 “以茶治边”政策是指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利用其茶叶经济垄断权对西北游牧民族实行的一项羁縻政策,是融茶法、马政、边政于一体的一种边疆统治政策。它在唐宋时期开始萌芽,至明代臻于完善。

明朝时实行税茶和榷茶垄断茶利,同时规定官买余茶的政策,从而集中了大量本色茶叶,这就为“以茶治边”政策提供了茶源。因此,朱元璋指出“盖制戎狄之道,当贱其所有而贵其所无耳”,即通过官定比价推行不等价交换,以达到控制西北诸族,“以茶治边”的目的。“令茶价涌贵,番人受制,而良马将不可胜用”,这种贵茶贱马的互市政策成为明代奉行不移的祖宗旧制。

——摘编自郭孟良《试论明代的“以茶治边”政策》

材料三 1662年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其嫁妆中就有一套中国茶具和221磅红茶。新王后不仅饮茶,还宣传茶的功能,在她的指引下,饮茶成为当时上层社会的时尚。但是由于茶叶价格昂贵(虽然价格在下降,但直到17世纪末,一磅茶叶的售价仍然相当于1名男仆一两个月的工资),直到17世纪末英国饮茶之风并不盛行。

18世纪初,英国大量进口茶叶,随之英国民众对于饮茶十分热衷。1755年一位到英国旅行的意大利人写道“即使最普通的女仆每天必须喝两次茶以显示身份。”到18世纪末英国人每人每天超过两磅,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喝茶民族。

——摘编自关剑平主编《世界茶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茶叶广泛种植的影响。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宋朝中期在徭役征收方面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回答明朝实行“以茶治边”以控制西北少数民族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明朝中后期除实行互市外朝廷对北方蒙古族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英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茶叶的引进使英国形成不同于中国的茶文化,结合所学回答中国茶文化的意蕴和英国茶文化的表现。
2023-12-16更新 | 360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涟水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2月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晚期,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原住民的启发下,开始在亚马逊流域制造涂有橡胶的防水的外套和胶鞋,但是生橡胶的物理性质导致天气变冷时,橡胶制品会变脆,天气炎热了,它们又会熔化。直到19世纪中期,硫化技术的发展使橡胶成为一种稳定的材料,从而被广泛用干制作各种竞技球类、汽车轮胎和零部件以及电线、电缆等绝缘材料,甚至医疗行业会用到的内窥镜和手术专用手套等。橡胶需求量的增加推动橡胶制造商大量雇佣原住民长时间在热带雨林中采收橡胶,粗暴的采收方式导致大量橡胶树枯死,很多原住民也不堪重负而丧命。1876年,英国探险家亨利·威克姆接受英国政府的委托,骗过巴西海关,成功将橡胶树的种子带回英国并转运至锡兰岛,拉开了东南亚橡胶种植的序幕。

——摘编自(美)查尔斯·恩曼《1493》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橡胶种植业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橡胶种植业发展的影响。
2023-11-20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明清十大商帮之一、闽商敢为人先,冲破阻挠,自行下海,发展成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私人贸易集团。明朝中后期在东南亚商业中占据优势地位,成为欧洲与中国贸易的重要中转者,将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通过马尼拉、巴达维亚等地中转到欧洲。他们相信“爱拼才会赢”,坚持道义和利益相辅相成、诚信为本的经商理念,树立中国对外贸易的形象。基于传统经济基础、时代环境的束缚,加上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1819世纪闽商影响逐渐减小。

材料二   受重商主义的影响,1600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发皇家特许状,授予东印度公司在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间的贸易权。1612年公司形成了贵族、商人集资,合股经营的机制。在管理上,公司规定高层领导至少需要1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最初,东印度公司在东南亚与闽商等进行货物贸易,1678年建立厦门商馆向中国渗透,1757年广州十三行成立后,中英间茶叶等商品的贸易量激增。1795年英国占领马六甲后,东印度公司获得东南亚贸易控制权并在中欧贸易中占比达到63.3%。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傅晨溪、李金云《英国东印度公司与闽商贸易往来的研究》


(1)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归纳英国东印度公司与中国闽商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的背景及影响。
2024-01-3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阜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乌铃薯传入欧洲慢慢传开后,除了爱尔兰和西班牙,在各国主要种植在庭院,供观赏和植物学家药学家收藏和研究。18 世纪60年代起,法国医生和药师帕门梯耶尔从就致力于马铃薯的推广和普及。帕门梯耶尔设土豆宴席款待上层人士,劝说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安托瓦内特穿印有或绣有马铃薯花图案的衣服,向陛下推介在衣服纽扣上别新鲜马铃薯花以示高雅、在巴黎郊区种了40 英亩土豆田,成熟后不收,任由饥饿和好奇的人们偷窃、食用、试种。他还研究土豆,于1774年出版了《马铃薯的化学检测》一书,书中详细深入地分析检测介绍了马铃薯含的丰富营养成分和可以辅助治疗的各种疾病。法国的马铃薯种植和食用有了很大发展。到1815年,法国的年产量飙升到 2100万公石,1840年猛涨到11700万公石。

——摘编自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它在世界上的发展与传播》

材料二   马铃薯传播方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铃薯在法国得到推广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写出马铃薯的洲际传播路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铃薯成功跨洋传播的必备条件。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马铃薯对世界发展的主要贡献。
2023-11-11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最明显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重要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银输出既是当时欧洲社会的经济形势所迫,又是人民大众的需要。

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一)西欧能以充足的贵金属白银货币向东欧购买食粮,弥补了西欧的不足。以东欧的粮食养西欧的工业,为日后欧洲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二)欧洲的经济生活历来与东方关系密切,如果没有美洲的白银,欧洲就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他们继续大力从事东方和世界贸易的可能。(三)尽管欧洲从美洲获得最大量的金银,但其生产能力未能与人口和货币量同步增长。当时市场的商品还是不足,不能消化这许多贵金属货币,于是不得不以其所得的40%以上的白银外溢。而中国吸纳了世界白银的半数后市场稳定如故。

由此使人得出这样的认识:16~17世纪欧洲的“价格革命”表明当时欧洲还不可能成为世界白银旋流的中心或世界经济体系中心而只是边缘地区。

——摘编自薛国中《美洲白银与欧洲价格革命》

材料二   就英国方面来看,19世纪4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完成,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工业资本统治阶段。由于这一时期,英国国内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高速发展,大工厂产品极大丰富,并且已经大大超过国内市场的容量,它要求有广阔的市场以推销英国大工厂产品,要求有充足的原料供应以便不断地扩大再生产。……英国的毛纺织业冶金业等也都希望在印度扩大其工业品的销售市场。而只有在国外办大工厂的情况下,这些产品才有市场……

还有,随着近代工厂制度在英国确立,一些英国商人看到从英国输入设备和先进技术在印度建立近代大工业,可以利用印度本地廉价的劳动力、原料和土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正如马克思1853年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所说:“工业巨头们发现,使印度变成一个生产国对他们有很大的好处。”总之,英国向印度移植大工业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工业资本主义阶段的新要求,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

——摘编自丁新艳《英国殖民统治与印度近代工业化》

材料三   共同的问题、共同的命运已经是国际社会中不争的事实,即便是冷战时期的两个超级大国也承认,它们在相助怪癖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负责任大国行为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认识到共同问题的存在,并承认这些问题需要采取集体行动来应对,因为摆在人类面前的是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命运要求人们转向共同安全原则,即从“对抗型安全”转向“共生型安全”。长期以来,人们对安全的理解是基于“对抗”的原则,而只有在“联盟”或“自愿结盟”中“安全”才被赋予“共生”的意味。然而,在气候变化、生物和数字病毒、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太空运陨石及全球经济等共同威胁面前,“对抗型安全”几乎毫无意义。

——摘编自[英]巴里·布赞、[英]乔治·劳森著《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白银大量输出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阐述16~17世纪世界白银的旋流过程。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把印度变成生产国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工业革命后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大国谋求“对抗型安全”的表现,试举冷战结束后全球层面追求“共生型安全”的史实两例。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动力的角度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存在着45—60年的长期波动,被人们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技术的新发现一般出现在长周期的下降阶段,其大规模地应用推动下一个大的上升阶段。工业革命以来的三轮康波周期如下:

长波周期

繁荣期

衰退期

萧条期

回升期

第一轮(63年)

1782—1802年(20年)

1815—1825年(10年)

1825—1836年(11年)

1836—1845年(9年)

第二轮(47年)

1845—1866年(21年)

1866—1873年(7年)

1873—1883年(10年)

1883—1892年(9年)

第三轮(56年)

1892—1913年(21年)

1920—1929年(9年)

1929—1937(8年)

1937—1948(11年)

——摘编自周金涛等《涛动周期论》

材料二   管理与组织变革贯穿于历次长波当中。18世纪90年代,工厂制凭借资本集中、企业内部分工、再生产及严格的劳动纪律,成为纺纱业的主流生产组织方式。诸多行业纷纷效仿。蒸汽动力代替水力、风力等自然力,为工厂的选址带来更大的自由度,也促进了工厂制的流行。……(19世纪下半叶)在制造业电气化浪潮的推动下,全球市场一体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工业领域内出现了最早的跨国公司,工业生产组织方式出现了新的形式。以专业管理团队为基础的“泰勒制”发展起来,企业管理逐渐从车间上移至管理团队。

——摘编自黄阳华《工业革命中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历史考察与展望》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轮和第三轮长波周期的标志性创新技术并分析这两轮经济发展的共同点。
(2)据材料二指出工厂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下半叶企业管理与组织形式变化的原因
2023-11-22更新 | 76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橡胶需求增长,英国皇家植物园组织团队深入南美洲搜集橡胶种子,经培育后分发到锡兰、马来亚等地,西方资本公司转而在东南亚建立大量橡胶种植园。19051924年,东南亚橡胶在世界橡胶产量中所占比重由6.8%上升到了93.2%,仅马来联邦地区的橡胶种植园就有300个,西方资本投资额约为5000亿美元。

——摘编自王杭亚《从东南亚种植园看殖民主义生态影响》

材料二   二战结束时,马来西亚的经济已成为以橡胶、锡这两个农矿初级产品生产与出口为主的典型殖民地经济。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因英国资本撤出致使马来西亚许多大型种植园被废弃:政府将其划分为小块分配给马来人,同时鼓励开发新的小胶园,推广高产胶树与新型技术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另外,政府在不适合种植橡胶的地区推动稻米与油棕等经济作物的发展。政府还通过调节国内橡胶产量和出口来维持与增加橡胶收入,以应对世界橡胶市场上合成橡胶的竞争。1979年,马来西亚等“天然橡胶生产国协会”成员国与消费国签署《国际天然橡胶协议》,该协议生效后成功干预了橡胶市场价格的几次变动。到1988年,马来西亚的橡胶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摘编自姚《《从殖民地经济到现代经济》

材料三   1952年,中国政府与锡兰签订贸易协定,用大米换取锡兰橡胶。50年代中国在海南等地尝试种植天然橡胶,后来成为世界上唯一在北纬18°到24°范围内大面积成功种植天然橡胶的国家。21世纪初,中国橡胶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马来西亚等国投资建立橡胶加工厂或控股、参股当地橡胶企业。2006年,云南农垦集团在老挝成立了云垦云椽公司,与政府合作积极带动当地村民发展橡胶产业,实施罂粟替代种植。

——摘编自杨云匀、马俊《中国与东南亚天然橡胶产业合作研究》等

(1)结合材料一、概述20世纪初西方资本公司在东南亚建立橡胶种植园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概括马来西亚政府在从殖民地经济到现代经济转变中所做的努力。
(3)简析中国与东南亚天然橡胶产业合作的意义。
2023·重庆·高考真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高利贷的明确记载始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桓子曾“假贷居贿”。西汉的高利贷更为发展,放贷人数和金额都非常巨大。文帝时,农民为了交纳急征暴赋,有物产的只得将物产半价而卖,无物产的就只得借债,“取倍称之息”。唐宋时期高利贷盛行,玄宗曾下诏限制:“比来公私举放,取利颇深,有损贫下,事须厘革。”北宋又有营债,是军官向士兵放的高利贷。《宋史》记徽宗政和二年(1112)臣僚指出的军政六弊,其一即为“举放营债”。

——摘编自叶世昌《中国古近代金融史》

材料二   1715年路易十五即位,次年国家财政赤字接近1亿里弗尔。法国政府起用银行家约翰·劳,允许其开办一家银行并发行纸币,并授权他创办了一家“西方公司”,该公司股票竟能以最高达40倍的价格出售。股票热购刺激了货币流通需求,约翰·劳顺势大量发行纸币。这场冒险活动中,王室用纸币偿清了债务。但其底细很快泄露,人们争抢着去银行挤兑金币,银行印刻倒闭,许多金融家积存的大量纸币顷刻成为废纸,不少购买股票者破产。

——根据张芝联《法国通史》等整理

材料三   19世纪7080年代初,洋务运动产生了中国第一批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股份公司: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鹤峰铜矿等,均在上海公开招股。1881年,上海股市渐入高潮,《申报》报道,“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不暇计其事之兴衰隆替也”。1882109日,原价100两的招商局股票涨至270两,原价105两的开平煤矿市价达230两,原价100两的鹤峰铜矿,市价涨到177.5两。好景不长,10月之后,股价一路狂跌,到1883年底,招商局及开平煤矿的股票市价仅60两,鹤峰铜矿市价30两。这次股票风潮后,人们视购买股票为畏途,“言及公司股票,竟有谈虎色变之势”。

——摘编自叶世昌《中国经济史学论集》

材料四   1997年夏,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中断了亚洲连续十几年的经济增长。香港支柱产业悉数濒危,1998年GDP出现多年未有的负增长。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力挽狂澜,果断采取措施,牢牢遏制住了经济下滑。在香港最困难的日子里,人民币汇率始终保持稳定;内地放宽访港游客限制,使香港旅游业最先从危机中恢复过来。中央政府多次表示在必要时将动用国家的外汇储备帮助保卫港元,对投机势力形成强大震慑。香港对抗狙击金融危机取得胜利,到1999年第二季度,香港经济终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走上了复苏之路。

——摘编自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高利贷的主要危害。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国政府起用约翰.劳的目的,以及这场“冒险活动”给法国造成的恶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80年代初上海股票风潮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后果。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应对香港金融危机的优势。
2023-12-02更新 | 1047次组卷 | 9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2(江苏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