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钱乘旦先生在《新世界史纲要》中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阐释世界历史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交叉并举的客观事实,探索符合历史事实的世界史知识体系。以下为该书第四章章节目录及内容概览。

章节内容概览
第四章
近代早期的世界
第一节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
第二节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多远格局的长期维持
第四节西方的崛起
第五节科学文化的发展
近代早期的世界,始于资本主义在西欧登上历史舞台,也始于1516世纪东西方之间、新旧大陆之间跨越海洋的新航路开辟。从历史的纵向发展看,是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过渡;从历史的横向发展看,是各文明圈之间突破了相对闭塞、隔绝的状态,从分散走向整体,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随着经济文化交流急剧扩大,人们的相互交融和相互影响也日益增加,历史逐渐向世界历史迈进。西欧进入资本主义早期阶段即重商主义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摆脱封建束缚,开始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而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地区仍在自身传统轨道上运行,展现着各自文明的特点与辉煌,多元文明的格局依然明显。东方几大文明圈的优势依旧存在,西欧则开始了它的追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西欧出现的早期民族国家开启了西方几百年的扩张活动,渐次构筑起世界殖民体系。随着殖民体系的逐步构建,世界整体格局的变化拉开了序幕。

——摘编自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仿照第四章体例,撰写“第五章:近代晚期的世界”章节目录和内容概览。(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5-0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贸易霸权之路

20世纪上半期,经历了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压力与调整后,美国通过签署法案或协定的方式,完成了自身从贸易实力的积累到贸易权力的生成、再到贸易霸权的转变。

阶段法案措施简介
第一阶段1913年《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案》大幅下调关税当时欧洲各国对那些既非自己殖民地范围内,又未与自己签署贸易协定的国家,普遍施行高贸易壁垒的政策。美国在1913年仍只满足于对西半球的统治权,常因此原因遭受贸易歧视,主动给予他国贸易优惠,借以换取他国对自己的平等待遇。
第二阶段1930年《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案》大幅调高关税税率该法案影响了世界上其他主要经济体贸易政策中关于市场开放程度的倾向性,这种影响力产生作用的基础在于战前贸易秩序的破坏。
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案》下调进口关税美国贸易从此摆脱了浓重的国内政治色彩,成为在国际上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
第三阶段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以美国为主的战后经济秩序重建者支撑起一个由更多国家组成的更低贸易壁垒的多边协定。

——摘编自张馨《美国对外贸易背后的霸权逻辑》

结合所学知识,对美国的“贸易霸权之路”加以解读。
2024-03-16更新 | 322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海自元朝以来就已经是一个县城。19世纪50年代初,上海变成一个关键地点。各国领事在18547月就与吴道台制定了一项《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规定领事每年应召集土地出租人开会,讨论的事项有修筑道路、码头和桥梁;对这些建筑进行维修和打扫;提供适当的照明设备和排水系统;建立一支警察队伍;等等。由此,在上海的外国人建立了一套新制度。如图为近代上海租界图。

——摘编自【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初,上海就超过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口岸。19世纪后期曾任上海副领事的阿连壁这样说:“人们对上海也许可持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可能把上海看作一个巨大繁忙的港口,它的贸易对整个文明世界,特别对英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二种看法则是把它看作必须向中国普遍引进外国式的文明和进步的先驱。上海不仅输入西方商品,而且输入西方思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工业中心之前,贸易(尤其是国际贸易)对上海的发展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有决定性的影响。

——摘编自仲伟民《鸦片战争后茶叶和鸦片贸易与上海城市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贸易对上海发展的意义。
2024-05-14更新 | 13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山东专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奥斯曼帝国与新航路的开辟某历史学习小组发现,两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对“奥斯曼帝国与新航路开辟”的联系的叙述前后有所调整,为探究这一调整的原因,该小组查找到了一组材料。

·高中历史教科书对“奥斯曼帝国与新航路开辟”的联系的不同叙述

欧洲和亚洲之间很早就存在贸易往来……15世纪以前,西欧各国主要通过传统的地中海商路到东方去。15世纪,土耳其的扩张阻断了这条商路。西欧各国为获得东方的商品和黄金,迫切希望开辟新航路。

——《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出版社20096月版)

欧洲长期从亚洲进口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和香料等生活必需品。奥斯曼帝国在建立和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也使来自亚洲的商品因加价而奇贵,西欧人急于从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中外历史纲要(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月版)

材料一   14世纪后期土耳其由小亚细亚扩张至巴尔干半岛,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1517年占领埃及,成为地跨三洲的帝国。15381546年,奥斯曼帝国巩固了对红海的控制权。

——摘编自刘义《帝国更替与文明兴衰—全球史上的1453年》

材料二   威尼斯人从利凡特(东地中海地区)运往欧洲的胡椒每年有500600吨。在15世纪的最后几年,威尼斯人的贸易量还在稳步增长。

——据【英】E.E.里奇《剑桥欧洲经济史(第4卷)》

材料三   15世纪中叶以来,欧亚商路发生重大变化。蒙古帝国的崩溃政治混乱使第一条商路中断。拜占庭的灭亡、奥斯曼的征服和扩张封闭了第二条商路。16世纪初伊朗萨非王朝崛起后夺取了第三条商路。第四条是海上商路,但奥斯曼苏丹对过境货物征收高额关税。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

材料四   君士坦丁堡酌陷落使正在海外扩张的欧洲人感觉到自己处于屈辱的防守地位。他们还认为土耳其人把异教伊斯兰的威胁带到了基督教的门口,伊斯兰教变成了土耳其人对付欧洲人的宗教。……此后,欧洲就渲染土耳其的暴行,制造反土耳其的舆论,奥斯曼阻断商路之说也顺理成章的成为殖民者发动进攻的借口。

——王三义《土耳其阻断商路说与西方的近东殖民》


(1)在该小组的探究过程中,这四则材料的价值何在?请具体说明。
(2)基于该小组的探究,指出教科书调整的意义,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并做简要说明。
2024-02-0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万里茶道

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俄之间形成了一条横跨亚欧大陆,长达13000多公里,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被称为“万里茶道”。

它以汉口为起点,经恰克图到达俄国,又从俄国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最初,茶叶贸易的经营者是来自非产茶之省的晋商,他们采运两湖茶叶就地加工成茶砖,运至中俄边境口岸,再由俄商贩运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19世纪中叶,中俄茶叶贸易进入鼎盛时期,汉口成为对俄输出砖茶最主要的港口,俄国人依靠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垄断了汉口茶市,相继开办了顺丰、新泰、阜昌和百昌等砖茶厂,实现了茶叶采购、制造、销售和贩运的系列操作。19世纪末期,由于印度茶、锡兰茶的竞争,汉口茶叶港的地位受到威胁,汉口茶市的英国商人转而收购印度茶叶。1905年,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全线通车,汉口的茶叶绝大部分由火车输往俄国。十月革命后,前苏联政府对华茶进口采取的关税壁垒政策,输俄茶叶贸易日趋衰落,在汉口的几家俄商茶厂相继关停,俄商独占汉口茶市半个多世纪的局面从此结束,长达两个世纪的万里茶道终于淡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刘再起《中俄茶叶之路:繁荣了200年的国际商道》

(1)指出中俄“万里茶道”的主要特点。
(2)概括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万里茶道”兴衰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主要产茶国茶叶输出统计(1873-1910年)单位:千磅

年份

总计

中国

印度

锡兰

荷属东印度

其他

1873

233,488

215,701

——

——

-- -

17,787

1883

302,123

264,976

——

-—

——

37,147

1893

495,315

242,777

115,617

82,296

6,034

48,591

1903

675,958

223,670

209,552

149,227

21,333

72,176

1910

750,273

208,106

256,439

182,070

33,813

69,845

材料二


材料三   1833开始,印度试种茶叶受到英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1838年,第一次运到英国的印度茶叶在伦敦拍卖场就以每磅16至34先令的高价成交,而同期中国出口到英国的优等茶叶平均价格也只有2先令2便士。这并不是因为印度茶叶质量高于中国茶叶,而是因为买主皮丁“不惜以如此巨大代价而购买阿萨姆茶,无非为一种爱国思想所驱使,而欲以此鼓励英属阿萨姆一种有价值之生产品而已”。西方人与中国人所使用手揉 、锅炒等方法不同的是,他们已改用萎凋机、揉捻机 、解块机、水门汀发酵地板、玻璃发酵台 、烘茶机、切茶机、拣选机、筛分机及装箱机等近代机器。

材料四   19世纪70年代中期后,茶价大幅度下跌。1887年福建工夫茶的平均茶价只有1864—1866年的45.25%—60.75%,1887年平均茶只有1864—1866年的31.75%—42.75%。福州海关,1882年茶叶出口税收为1724153海关两,到1891年减为946702两,年税收净减少了777451海关两。光绪十二年(1886年)收茶叶税厘及加军饷93.3万余两,十三年收85.1万余两,十四年72.1万余两。 1891年在江苏、安徽、湖北、江西等省相继发生围攻教堂和外国人骚乱,1895年在四川和福建也发生类似事件。这些骚乱碰巧都发生在主要的产茶省区,这反映了当地经济萧条、失业严重的情形。

——摘编自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这一现象进行阐释。
2024-02-2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代意义的商场伴随着18世纪的工业革命而渐具雏形。1852年在法国出现了世界第一家名叫“邦·马尔谢”百货公司,它吸引了大量的顾客,受到了人们的钟爱。当年营业额为45万法郎,之后逐年大幅度增长。“邦·马尔谢”的成功吸引了一批仿效者,在巴黎相继出现了卢浮百货公司(1855年)市府百货公司(1856年)春天百货公司(1865年)撒马利亚百货公司(1869年)拉法耶特百货公司(1894年)。西方经济学界把百货公司的出现称之为“零售业经营形式的第一次革命”。在这一时期,百货公司以崭新的姿态进入市场,逐步发展为大型零售业。百货公司的优势具体体现在:拥有大面积营业场地,营业设施趋于完善;以经营日用百货为主,实行综合经营,组织管理系统化;按商品品种、按部门组织进货和销售。

——摘编自赵涛《商场经营管理》

材料二   百货公司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具有自我意识的全球性机构,它们与当时推动全球化的其他几股力量——世界博览会、蒸汽轮船、邮政服务和移民——共同发挥着作用。

——佛兰克·特伦特曼《商品帝国:一部消费主义全球史》

材料三   据法新社2020年报道,新冠疫情对法国经济的破坏效果越来越明显,零售业巨头春天集团1110日宣布,准备关闭位于巴黎(巴黎13区意大利广场)勒阿弗尔、斯特拉斯堡和梅斯的四家分店。法国CGT工会表示,此次春天集团关店计划将涉及到450个岗位。而春天集团方面则对法新社称,针对员工的咨询活动还没有正式展开,预计将持续4个月,此外,关店计划将在20221月前陆续进行,428个岗位将受到影响。不过一些专家认为,疫情只是“催化剂”,其实这些百年老店早已面临结构性战略问题,转变经营思路才是出路。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百货公司的兴衰与未来”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论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11-14更新 | 148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民族主义

材料一   经济民族主义的概念界定与其源头的“民族”、“民族主义”本身密不可分,与民族国家的形成、独立、发展密不可分。同时,经济民族主义的概念界定离不开国际体系的变化和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民族国家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民族主义的内涵也必须随着不断更新。经济民族主义是民族国家实现经济自主独立、增进国民福利的一种目标、一种战略,它应该视为一种动态结构,在不同阶段可以实行不同的政策,这决定于民族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实际需要,同时也是国际与国内、政治与经济互动的结果。

——摘编自【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材料二   18世纪前后英国经济民族主义

国家(类型)英国(民族国家)
政策民族主义目标下的重商主义,重视财富、鼓励商业、尊重商人。
民族主义目标下的自由主义,主张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经营。
结局加速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国家迅速强盛;保护关税的重商主义逐渐转变为贸易自由主义。
经济民族主义特征先是重商主义,后是贸易自由主义,都是为了经济民族主义的大目标。

——据王洪亮《从国家利益分析到民族认同建构》


依据材料信息,概括材料一作者的核心观点,并结合18世纪前后英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论证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23-11-08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契约是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诚信从事买卖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经济活动中产生纠纷时进行法律裁定的依据。宋代契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如买卖契约、借贷契约、雇佣契约等普遍存在。契约关系中都明确要求必须订立书面契约,凡田宅、车船、牛马交易只凭契照。在买卖中凡不依官版契约格式,被视为违法买卖,所定契约不具有法律效力。宋代把契约的建立和履行保证的第三人参与作为必要条件,在借贷契约中有中人、保人、见证人,而且要求担保人必须是有一定的担保能力。规定诸负债违契不偿,官为理索,欠者逃亡,保人代偿。宋代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客户,佃户、雇工、人力都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有了法律上的民事主体资格,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能够作为民事主体参加活动。

——摘编自杨卉青《宋代社会变革与契约法的发展述论》

材料二   民国初期,上海金融市场已初具规模,征信问题愈益成为决定经济往来的关键。上海、交通、金城等华商银行纷纷借鉴仿照欧美国家银行的做法,设立信用调查机构。19326月,中国第一家独立的信用调查机构——中国征信所正式成立,其主要业务就是信用调查,提倡社会信义,便利工商发展。但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不仅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而且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政府甚至视法律如弁髦。在这样的环境下,信用难以成为社会的普遍认同,银行信用制度演进和有效运作的社会基础极为薄弱,携款潜逃、亏蚀公款等金融舞弊现象突出。据统计;仅19341月至19354月,全国发生金融舞弊案件达38件之多,金额达到140余万元。

——摘编自谢冬慧《民国时期社会诚信机制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契约关系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金融业诚信机制的发展特征。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诚信问题的认识。
10 . 蔗糖的历史,既是一部世界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6世纪伊朗萨珊王朝国王将甘蔗引入伊朗种植。阿拉伯帝国堀起后,甘蔗在两河平原广为种植。十字军东征后,甘蔗及其种植、制糖技术传播到西欧地区。1452年,西非海岸外的马德拉岛开始种植甘蔗。

哥伦布于1493年首次把甘蔗带到了北美洲圣多明各,葡萄牙人在巴西的甘蔗产业极其成功,从而主宰世界蔗糖生产长达一个世纪;当时有句俗话是糖是讲葡萄牙语的。后来,甘蔗随着西班牙殖民者的脚步,重新进入菲律宾和太平洋群岛。糖产量的增加导致糖的价格急剧下降,糖得以进入千家万户。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不仅是在饮食上,它直接导致了跨越洲际的人口大迁徙,不过这是在贩卖黑奴贸易的强制下发生的。结果,加勒比海地区乃至南美地区的人口构成,随着甘蔗种植园的不断增加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新大陆生产了大量的白糖,白糖又大量流入欧洲市场。白糖配着咖啡、红茶来饮用,产生了新的嗜好和文化。与此相应,工人阶级中开始出现了茶歇,在工作间歇喝茶休息。这正是由茶的特性决定的,加糖的茶能迅速补充热量,像兴奋剂一样能让人精力充足。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摘编自刘作奎《改变世界的四种植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蔗糖的历史既是一部世界史也是一部社会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