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官方传统:涉及地方府县城市皆须建置官方设施,如坛庙、救济场所、学校、仓库、旌表申明设施等,对选址、规模、式样等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民间传统:参与选址、择向、山水格局建构等工作处理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和人工建设中的具体工程技术问题。

士人传统:保障着官方法规以适当的方式落实于城市具体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经济状况之中,不懈追求和谐的社会秩序。

——摘编自孙诗萌《浅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三个传统”》

材料二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涂文学《中国近代成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022-07-08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欧洲文明自古以来辉煌灿烂,影响世界文明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也许最重要的一个贡献是,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惯……罗马人发展的最终的法律观念也就是自然法的观念。自然法不是起源于司法实践,而是从斯多葛派关于有一个理性之神统治宇宙的思想中产生。或者,用西塞罗的话来说,自然法超出于单纯的风俗习惯或公众舆论之上,“是由大自然确立起来的,通过健全的理智方能发现,而且对所有的时代和所有的民族都一样有效"。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4001900年欧洲最大的城市(部分)(单位:万人)。

140017001900
巴黎(法)27.5伦敦(英)55伦敦(英)648
米兰(意)12.5巴黎(法)53巴黎(法)33
威尼斯(意)11.0那不勒斯(意)20.7柏林(德)242.4
格拉纳达(西)10里斯本(葡)18.8曼彻斯特(英)125.5
热那亚(意)10阿姆斯特丹(荷)17.2伯明翰(英)124.8
塞维利亚(西)7威尼斯(意)14.4莫斯科(俄)112

——摘编自田德文《欧洲城镇化历史经验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对近代西方法律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00—1900年欧洲最大城市两个阶段的变化,并说明近代欧洲最大城市变迁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钟表旅行记机械钟表最早出现于12世纪的意大利,主要服务于天主教国家和地区宗教活动仪式的开展。随着宗教文化的交流,钟表旅行到法国和瑞士等地。新大陆的发现和耶稣教会登陆东方,引发了钟表向美洲和亚洲的旅行。16世纪中期,钟表成为打开东方古老国家大门的钥匙。从钟表完成全世界旅行的那天开始,标准的、统一的世界时间就被构建了。

——摘编自刘小芳《从计时器到奢侈品》

材料二   钟表帝国瑞士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钟表帝国”,这与宗教改革有着密切的关联。宗教改革中的一些法令为钟表业的发展排除了劲敌首饰业,并将那些从事首饰业的工匠转化为钟表业的潜在技术人员。同时宗教改革发生后,受到宗教迫害的法国宗教难民等,又为瑞士钟表业的兴起提供了技术、资金、人才以及销售网络等资源,也使得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思想层面上促进了钟表工业的发展。在上层建筑领域,改革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为钟表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适宜的环境,同时缔造了一个钟表之城日内瓦,又对瑞士近代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教改革糅合了人才与科教研事业,推动瑞士钟表帝国的崛起,对瑞士近代的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摘编自马丁《欧洲宗教改革与瑞士钟表业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钟表旅行”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宗教改革与瑞士钟表业发展的关系,并说明瑞士钟表业发展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80年我国城镇化率仅有19.4%,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0个百分点,从1978年到2013年,中国城镇人口由1.72亿人增加到7.31亿人,城镇化率由17.92%提高到53.73%,世界城镇化率由30%提高到50%平均用了50多年时间,而中国仅用了15年。总体上看,东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较低;西部比东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低16.82个和14.24个百分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与交通网络化的快速推进,中国涌现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吸纳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载体。快速城镇化带来了大量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了内需扩大和经济增长。从投资需求看,城镇人口的增加可以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多方面投资需求。

——摘编自魏后凯《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与前景展望》

材料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耕地资源被过多侵占,水资源危机日益加重,能源矿产消耗急剧增长,主要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已经接近生态环境的最大容量。自“十五”以来,中国城镇建成区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迅速扩张,其增速远快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2012年,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有35.29%,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17.28个百分点,大量外出农民工虽然在城镇就业和居住,但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仍然游离在城市体制之外,处于非城非乡的尴尬境地。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受财力有限、对地方特色和文化认识不足以及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等思想的影响,各地城镇建设“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和个性,城镇质量和品位不高。

——摘编自魏后凯《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与前景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2023-05-2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列卡片摘录了近代以来一些时段上海道路的命名情况:


       ——摘编自刘云耕主编《上海市路名大全》


结合所学知识,将卡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依据至少2张卡片的内容提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论述。(要求:写出卡片排序,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3-04-21更新 | 431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A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以后,逆城市化逐步出现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为逃离“城市病”控制下的城市,具有经济实力的富人最先走出城市,中产阶级紧随其后。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农村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随之得到完善,经济拉动力随之产生。乡镇在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公共服务以及空间布局等方面缩小了与城市的差距。同时,对城市而言,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流出则相应地放缓了城市发展速度,推动城市调整并优化其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而突出城市的产业优势。

——摘编自王宇冰、张丽莉《西方逆城市化实质及启示》

材料二   “逆城市化”并非西方所独有,中国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出现了此类现象。第一阶段“逆城市化”现象出现于19611977年。自1961年起,国家开始针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城市人口吸纳能力降低,人口出现回流趋势。第二阶段“逆城市化”发生在19891991年。这一时期政府颁布了包括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强调农业发展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城市就业岗位缩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力下降,农民工被迫回流农村。第三阶段出现了以“非转农”“逸离北上广”“离城返乡”“移居村镇”“回乡投资创业”为代表的多种“逆域市化”现象。对于“逆城市化”的研究热点也相应转移到了其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小城镇的持续提振,以及振兴乡村,促进村镇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上。

——摘编自梅莹《中外“逆城市化”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对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方与中国“逆城市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与中国“逆城市化”的共同影响。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典籍中城市规划相关记述表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考工记》
“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五里,爵城方三里。”《左传·隐公元年》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毒近早,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都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

材料二   官方传统:涉及地方府县城市皆须建置官方设施,如坛庙、救济场所、学校、仓库、旌表申明设施等,对选址、规模、式样等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民间传统:参与选址、择向、山水格局建构等工作处理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和人工建设中的具体工程技术问题。

士人传统:保障着官方法规以适当的方式落实于城市具体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经济状况之中,不懈追求和谐的社会秩序。

——摘编自孙诗萌《浅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三个传统”)

材料三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威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桂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相关史实,归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
(2)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其背景。
(3)结合上述材料和相关史识,作为研究者,对有关古今城市的记载应如何考证?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9年曼彻斯特市布里奇沃特街区图


曼彻斯特是英国典型的工业城市,在拥有5001000雇工的大工厂之间,都坐落着工人阶级极其简陋的住宅,成排或成堆地聚在一起。而市民的住房之间也混杂着众多小规模的布料切割场、纺锤制造厂、染坊和印花厂。

材料二   英国于18311832年间经历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霍乱疫情,社会各界普遍意识到城市规划的重要性,1848年英国政府开始着手解决工业发展给城市带来的“城市病”问题。

18481875年间是城市规划的第一阶段。中央政府出于疾病防治的目的,颁布了一系列卫生法案,授权地方政府为改善城市卫生状况,对已有街道和建筑物进行改善,并为城市居民开辟适合户外社交娱乐的场所,市民的居住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18751909年间是城市规划的第二阶段。从1875年《技工和劳工住房改善法案》的颁布开始,英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住房法案,其授权地方政府清理贫民窟地区以及其他结构不当的建筑群。通过对贫民窟进行清理和重建,工业城市的市容得到明显改观。但改善方案涉及的面积一般不超过100英亩,其无法确保改善区域内的建筑与相邻区域的建筑在功能上彼此协调,城市中各功能区的合理布局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

19091939年间是城市规划的第三阶段。1909年颁布了《住房与城市规划诸法》,授权地方机构以“规划方案”的形式,把辖区内所有土地按功能划分不同区域,从宏观角度考虑相邻建筑在功能和结构上的协调性。随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工业城市近代早期存在的种种“城市病”逐渐得到医治。

——均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工业城市规划演进研究(18481940)》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1848—1939年英国对工业城市进行规划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48—1939年英国工业城市规划的特点。
2023-02-18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百师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广东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

古希腊雅典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卫城位于城内山丘的顶上,建有神庙,四周砌设土墙,只有一个上下孔道,利于防卫。下城分布着市场、行政机构和居民点。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唐代长安城平面图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北方城市是千篇一律的,差异仅在规模而已。城有四墙,各有一门,门上多有楼,“十”字街道连通各门,街道宽敞,官衙分布于城市居中且较高,或者靠北的位置。

——摘编自电视纪录片《城门几丈高》

材料二   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主要是一些开埠通商城市,特别是沿海沿江少数开埠通商的新兴城市现代化发展较快;而原来那些历史悠久,经济较发达的内地城市由于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化起步更晚。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通过开放城市传进中国,而开放城市的社会经济的日益现代化,也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各种以传播现代知识文化为目的的新式文化教育机构应运而生,日益发展。近代中国城市愈发展,农村就愈落后。这些城市在文化上与周围地区相对疏远,在经济上则被当成是获得出口产品的中转站,而不是促进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

——摘编自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与外力的影响》


(1)识读材料一的城市平面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城市和唐代长安城布局的异同,并分析不同布局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背景。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60年到1800年,40年的时间,英国的城市人口比重由10%上升到20%,属于城市化的早期阶段,上升速度是缓慢的。在18011851年这50年内,英国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由20%上升到50.2%,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英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在这个阶段中,不仅纺织业的发展是城市化前进的重要动力,随着蒸汽机的普及,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且还出现了一批由交通运输业带动的城市。自19世纪20年代第一条铁路建成到19世纪50年代铁路网的形成,英国仅用了30年的时间,在此期间,英国与铁路发展配套的各行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摘编自牟元军《论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法国城市化进程与西欧大陆其他各主要国家步调一致,均呈低速增长之势。据研究,法国城市的发展几乎完全局限于大城市内部的扩张,所增加的城市人口中有80%集中于人口在4万以上的大中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在法国相当迟缓。

——摘编自沈志强《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法国城市化双重动力解读》

材料三   国内学者普遍将19世纪至20世纪初德国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151840年是城市化兴起的准备阶段。第二阶段:18401871年是德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阶段。第三阶段:18711913年是德国城市化极大繁荣和发展的时期。德国的中小城市多,分布较均匀,人口过于集中的大城市少。1871年德国城市人口为1479万,占总人口的36.1%,1910年城市总人口已达3897.1万,占总人口的60%,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摘编自陈秋霖《德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等


(1)概括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晚期英、法、德城市化的各自特点。
(2)简析影响近代西欧城市化发展的要素。
2023-02-02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