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01800年世界十大城市的变迁(根据当时估算人口排序)

年份世界十大城市
1600君士坦丁堡、北京、巴黎、东京、大阪、伦敦、杭州、京都、艾哈迈达巴德(印度)、伊斯法罕(伊朗)
1700北京、伦敦、东京、君士坦丁堡、巴黎、广州、大阪、京都、杭州、那不勒斯
1800伦敦、纽约、巴黎、柏林、东京、芝加哥、维也纳、圣彼得堡、曼彻斯特、费城

——摘编自【美】钱德勒《三千年来的城市发展》等

材料二   15001900年欧洲的城市化率

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率
15001600170018001900
法国4.2%5.9%9.2%8.8%25.9%
德国3.2%4.1%4.8%5.5%28.2%
意大利14.9%16.8%14.7%18.3%21.2%
英格兰和威尔士3.1%5.8%13.3%20.3%61.9%
西班牙6.1%11.4%9.0%11.1%26.8%
全西欧6.1%7.8%9.9%10.6%31.3%

备注:数据为居民在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占本国(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

——摘编自刘景华《工业化以来西欧的“乡村城市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00—1800年世界十大城市中,中国城市所占席位最终减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表中某一国家或地区,对其城市化率的情况进行分析。
2024-05-15更新 | 22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城市治理反映了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和政治意识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设立了各种专职的政府管理机构。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来治理城市公共卫生;1868年和1875年两次通过了《工人住宅法》来解决贫民窟的问题,如利物浦市。到1801年,每间房屋所住人口减少到5.68人;1870年通过了《初等教育法》,规定所有儿童均有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844年规定13岁以下儿童每天的工作时间最多为6.5小时,1847年通过了《10小时工作日法》,1880年颁布了《雇主责任法》,规定雇主应对雇工的安全负责。此外,社会各界提出了种种改革的方案,如社会活动家埃德温查德威克在1848-1854年领导了公共卫生改革运动。城市管理有效地推动了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初步治理,并为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   清末北京街道改造是城市现代化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环节。晚清京城街道脏乱不平的状况引起各界不满。清政府于1902年发布上谕成立内城工巡局,督修街道工程。但直到19044月,内城工巡局才开始改修街道,并要求“逐段前进,务令工坚料实,一律砥平"。1905年,清廷谕令设立外城工巡局,拟仿内城“参照津沪暨东西各国修路成法”。后设立巡警部,管理“所有京城内外工巡事务”。1006年,谕令将巡警部改为民政部,将路政进一步专责化黄从1904年到1911年,共修整街道82条,共计耗银87.4万两。京师修路虽然波及民房众多,但因修成之路“矢直砥平,行人称便"。

——摘编自杨剑利《清末北京街道改造的兴起:论争与实践》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对近代英国城市治理进行历史解释。
(2)请从材料二中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并予以阐述,并结合材料一进行对比。
(3)以上两则材料是针对中外城市治理的两则不同史料。针对该话题,你还可以提供哪些研究思路?
2024-01-21更新 | 182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下·湖北·阶段练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城市化发展真正驶入快车道是在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时期,尤其是在帝国统一后,德国的城市化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城市急剧增多,规模扩大。如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莱比锡发展为重要的工业城市。而且,德国电气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密切关系。……1835年,巴伐利亚首次建成德国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从纽伦堡至菲尔特,全长6.1公里,标志着德国铁路运输时代的开始。“铁路热”开始在全德兴起。到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德国已经形成了柏林、科隆、法兰克福、慕尼黑和纽伦堡、德累斯顿等铁路交通中心,形成了4大铁路交通网。从19世纪20年代使用轮船以后,随着内河航运业的发展,德意志境内兴起一批内河港口城市。……斯泰因——哈登贝格改革主张城市自治,废除农民封建义务以及进行土地制度改革,为劳动力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普鲁士式道路”的胜利和农奴制的瓦解,巨额“赎金”部分转化为工业资本,大批破产农民转入工矿企业成为自由劳动力,容克农场扩大经营,日益增长的需要为工业品开拓了销售市场。

——摘编自李富森《近代德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德意志帝国时期的社会保险主要包括:俾斯麦时期所通过的三部保险法即1883年《疾病社会保障法》,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养老和残疾保险法》。俾斯麦解职后,威廉二世于90年代提出劳工保护立法;1911年三大立法与其他新增法典被并称为德意志帝国社会保险法典;1911年增《遗族保险法》和《雇员保险法》,直至1912年新扩大的保险立法的受保对象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工人。……社会保险政策的出台不仅为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国家在社会中的职能和作用,这既得益于工业化的成果,也是对工业化所带来负面效应的有效缓解。

——摘编自徐旭华《德意志帝国城市化影响因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70年代以来影响德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作用。
2024-01-17更新 | 41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广东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的发展繁荣时期。各地市镇的大小规模不一,仅常熟一地就有大小八十个市镇。绝大多数市镇都在河道畅通的地方夹河为市,市场都在河道两边与跨河桥畔。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如嘉定县“居民以花布为生,男耕女织冬夏无间,昼夜兼营”。大量的布匹成为市镇交易的重要商品。而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联系,如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材料二   16世纪至18世纪初,英格兰地区的市镇增至700个。为了保证各农户能够进行日常的剩余农产品交换,各镇的集市日子都彼此岔开、互不重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市镇还承担起向外输出本地商品和调进原材料的职能。到工业革命前夕,这些城镇都拥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专市,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

——摘编自杨杰《英国小市镇与乡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和17—18世纪初英国工业集镇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初英国农村市镇发展的影响。
2023-10-28更新 | 746次组卷 | 16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主观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之所以能够成为第一个城市化国家,正是源自其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对英国城市化的首要推动作用,就是它的集聚效应导致的经济和人口不断集中,这促进了英国城市化的发生。工业化的自身需求,使得英国工业与城市良性互动,实现发展。工业化带来的交通运输变革,整合了以城市为主体的英国社会经济系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分工和专业化,必然会促使一部分人从事非生产劳动。工业的分工和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后,将极大地促进工农业以外的产业的发展,即工业不仅直接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而且通过产业连锁反应间接地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

——摘编自赵煦《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工业革命与工业化》

材料二 进入工厂工业时代以后,各种门类、不同规模的工业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和各企业间的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交通运输系统只有在达到一定规模的城市间才能兴建。城市集中了大量的劳动力,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工人大众学习文化的热情也大大提高了。19世纪上半叶,在英国兴起的宪章运动""工会运动”“合作运动等工人激进运动,就是这种学习热潮产生的结果。应该说,城市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进而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但城市化也不可避免地会给社会带来某些消极影响。

——摘编自李其荣《世界城市史话》


(1)概括材料一中英国工业化对城市化推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2)简析材料二中英国城市化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英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时期

概况

中世纪

在教会看来,黑暗是撒旦在地球上的邪恶领地,魔鬼拥抱黑夜,与基督的王国为敌。欧洲城市普遍实行宵禁,行会禁止工匠开夜工。

16世纪

贵族们开始逐渐享受夜间的娱乐生活。一些活动属于室内经常性活动,如化妆舞会是贵族最有参与感的活动,但大多数市民还没有介入夜生活。

17世纪

17世纪中后期,尼德兰有42%的人口生活在61个人口规模超过2500人的城市里。这时,英国开始流行夜里喝咖啡,巴黎、阿姆斯特丹、柏林、伦敦和维也纳大都开始用公共经费提供公共照明。

18世纪

城市里的夜间娱乐和社交活动开始流行,一些曾属贵族圈子的娱乐活动开始扩及民间。英国的餐厅、小酒馆常常可以通宵开放,俱乐部在英国也很快流行开来,且长盛不衰。巴黎的夜晚,咖啡屋、啤酒馆、酒店数量也很多,娱乐、赌博、演戏、跳舞等活动样样都有。“夜季”这个本来专指夜晚时光的用词,逐渐地从日常用语中消失了。

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上半期

一些行业和工场的劳动时间向夜间延伸,尤其是那些采用了机器生产的行业。劳资双方经过长期斗争,最终确立8小时工作制。采用8小时工作制的行业和企业,无一例外地采用了两班制或三班制劳动,把整个夜晚都纳入劳动时间,夜间劳动从此成了劳动制度的组成部分。

19世纪

汽灯很快普及,商家们开始用灯饰来制作广告,展示商品。当时巴黎最有特色的夜生活在拱廊,夜晚的拱廊灯火辉煌,橱窗里的商品在灯光映衬下显得美轮美奂,勾起人们的物质欲望。1870年前后,英格兰的剧院差不多有200家,音乐厅的数量也迅猛增长,甚至像中西部小城达德利也有7家音乐厅。

——据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整理

材料二   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表明,资本主义起先是从空间上不断向外扩张,随后又逐渐地从时间上侵蚀黑夜。如同开拓殖民地一样,夜晚最终成了资本主义开发的荒原和前沿……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欧洲的黑夜史”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4-21更新 | 290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红岭教育集团)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城市居民习惯于将粪便、污水等生活垃圾倒进城市河流之中,导致河道堵塞、河水脏臭。另外,由于城市街道道路不平,疏于维修,居民在街道上乱倒污水、粪便、垃圾等,致使城市道路两旁的排水沟成为污水沟或臭水沟,在气温上升时散发出阵阵恶臭。清代嘉道以后,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江南地区过量的生活垃圾和手工业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愈加严重,主要表现为水质变差、环境卫生状况不良,每到天热时节,秽臭熏蒸,苍蝇、蚊子、臭虫等泛滥猖獗。

材料二   1906年,《京话日报》刊出“开口就说强国,合口就说强种,要强国先得强种”,“要强种先得讲求卫生”。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强国与卫生的内在关联,对臭味的认知也随之发生改变。“臭味”暗示着无序、落后与贫弱,环境恶臭从习以为常的现象变成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旦国人意识到脑乱臭与封闭落后的内在关联,就希望通过除臭以达到对洁净的渴望。洁净意味着有序、强盛、文明和进步,对洁净的期待反映了近代国人强种强族、摆脱民族危亡的迫切愿望,洁净成为中国摆脱积贫积弱,实现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此时,除臭作为清洁卫生的重要手段开始有了新的意义,成为实现国家民族富强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和官府应尽的职责。

——摘编自李永菊《近代城市居民公共卫生意识的转变与嗅觉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
2024-03-22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这时期推动城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和休闲城镇层出不穷。英国的近代城市化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摘编自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材料二20世纪中后期,在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出现了逆城市化的趋势。这里的“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而是指大城市中心人口过度聚集,开始逐步向城市周边迁移,同时城市中心的部分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也向周围蔓延扩散。随着逆城市化现象的发展,城市周围农村地区发展迅速,而城市中心出现了衰退趋势。

——摘编自曹立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研究》

材料三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摘编自《百年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和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
9 . 城市治理反映了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和政治意识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设立了各种专职的政府管理机构。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来治理城市公共卫生;1868年和1875年两次通过了《工人住宅法》来解决贫民窟的问题,如利物浦市到1891年,每间房屋所住人口减少到5.68人;1870年通过了《初等教育法》,规定所有儿童均有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844年规定13岁以下儿童每天的工作时间最多为6.5小时,1847年通过了《10小时工作日法》,1880年颁布了《雇主责任法》,规定雇主应对雇工的安全负责。此外,社会各界提出了种种改革的方案,如社会活动家埃德温·查德威克在18481854年领导了公共卫生改革运动。城市管理有效地推动了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初步治理,并为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   清末北京街道改造是城市现代化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环节。晚清京城街道脏乱不平的状况引起各界不满。清政府于1902年发布上谕成立内城工巡局,督修街道工程。但直到19044月,内城工巡局才开始改修街道,并要求“逐段前进,务令工坚料实,一律砥平”。1905年,清廷谕令设立外城工巡局,拟仿内城“参照津沪暨东西各国修路成法”。后设立巡警部,管理“所有京城内外工巡事务”。1906年,谕令将巡警部改为民政部,将路政进一步专责化。从1904年到1911年,共修整街道82条,共计耗银87.4万两。京师修路虽然波及民房众多,但因修成之路“矢直砥平,行人称便”。

——摘编自杨剑利《清末北京街道改造的兴起:论争与实践》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国城市治理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结合材料二概况清末街道改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社会史专家研究发现,19世纪中后期,巴黎的地下管网密度、供水和污水排放的总量均持续增长,大部分污水通过市政下水道排入克里希等地的塞纳河畔,对河流环境尤其下游城镇水源地的威胁与日俱增。1890年后,在城市污水总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巴黎排往塞纳河的污水量不增反降。

材料二   1885年前后,年轻的法国画家乔治·秀拉在位于巴黎西郊的塞纳河边上创作了两幅画,其中一幅名为《阿尼埃的浴场》,另一幅名为《大碗岛上的周日午后》。画中的塞纳河水面清澈,人们在河岸上休息度假,呈现出宁静和谐的场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材料三   据法国某媒体报道称,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在中央政府、水务局等多方支持下,巴黎周边8省数百个城镇走到一起,在建造污水处理厂、下水管网的归并和升级改造等事务上展开协作。到1978年,在新近投入运营的3座大型处理厂的支撑下,巴黎地区的日污水处理能力跃升至180万立方米,处理率也再次突破80%。到20世纪80年代,塞纳河全流域水质得到全面改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钟孜《19世纪中叶以来塞纳河水环境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塞纳河遭到大面积污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阿尼埃的浴场》和《大碗岛上的周日午后》的史料价值。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看待法国相关媒体报道的客观程度?
2024-04-1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普通高中选择性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