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9 道试题
1 . 欧洲从中世纪到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都涉及到城市的发展变化,而城市的发展反映出不同时代社会经济与人们观念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培育了很多新的经济理念。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物品满足需要即可。而11世纪以来的城市的主体们(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新兴的市民阶层)逐渐形成了新的认识,他们认为即各种有用物品都可用货币标准来衡量,因此获取货币便成了获得更多物品的途径。在早期基督教价值观影响下,财富只被看成维持“生存”的手段,现世生活应奉行苦行主义。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财富被当作不断地逐利的意识并逐渐在人们头脑中扎根。同时,市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们将所获财富部分地用于改善生活,大胆积极地消费,而这种享受生活的消费实践似乎并没有被上帝惩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后,这些新的经济理念也正是1516世纪以来欧洲实现社会转型的内在因素。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材料二   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实现城市化仅用了不到80年的时间,城市化率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1851年的人口普查表明,英国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1%,而同期的法国是25.2%。事实上,英国城市化的速度之快,城市化率之高与其经济结构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英国是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压倒性优势,如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的工厂需要大量劳动力,同时工业革命也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大批农民脱离土地,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在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受工业革命影响最大的制造业和采矿业城市发展速度最快,如曼彻斯特、伯明翰,而以纺织工业为主的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更是起了先锋的作用,同时,英国的一些传统老城却因为与工业革命疏远而发展缓慢,甚至消失……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后,由于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英国对劳动力和科技人才的需求,外来移民逐渐增多,所以英国大城市吸收的大量的外来移民,如德国人、希腊人、瑞士人、法国人以及各国的犹太人,他们集中移民至大城市,尤其是伦敦。……但是工业革命推动新兴工业城市的出现和人口的大量聚集,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环境的急剧恶化。

——摘编自《英国19--20世纪城市发展演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城市培育的新的经济理念。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2 . 社会的变迁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0世纪,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逐渐安定下来。阿拉伯人向欧洲的扩张得到遏制,东西方的势力达到暂时的平衡。不断骚扰欧洲大陆的斯堪的那维亚人退了回去,东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的入侵也被击退了,欧洲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经济也随之开始复苏。到公元11世纪,商业与贸易再次兴盛起来。在意大利和佛兰德斯,商业最先发达起来。

市场的需要、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反过来又刺激了手工业的生产。很快,手工业生产和手工业者也加入到城市生活的行列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城市一旦在意大利和佛兰德斯兴起,便迅速扩散到整个欧洲。到13世纪中叶,在欧洲业已形成了前工业时代的城市网络。

——摘编自黄洋、付昱《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市民社会的形成》

材料二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开始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中世纪城市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兴起的特点并简析其主要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毛纺业在1516世纪成为民族工业,以科茨沃兹为中心的格罗斯特郡,与邻近的威尔特郡、萨默塞特郡一道,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毛纺织区。随着毛纺业发展,新兴纺织城镇和纺织村庄遍布科茨沃兹地区。但这种基于传统手工技术和旧有组织方式的生产,难以抵挡新技术和机器大工业的冲击,科茨沃兹所在西部毛纺区不但没有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甚至还未紧随。这个英国原工业化“先锋”,在迈向工业革命的进程中落伍了,西部原有毛纺业城镇逐渐“空心化”。

从中世纪起,科茨沃兹当地人普遍用这种岩石筑房,其建筑的样式与色泽别具风格,加上绿色的草地、白色的羊群、赭色的岩石、遍布的毛纺业遗址,使得这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1966年,科茨沃兹被规划成英格兰最大的“卓越自然美区域”而进行建设。2000年被列为国家公园。随着乡村旅游成为科茨沃兹经济新增长点和最重要的经济部门,该地区居民收入远高于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利兹等大工商业都市区。

——摘编自刘景华《科茨沃兹:城镇化进程中成功转身的美丽乡村》

材料二   在旅游开发晚于周庄、西塘等同类古镇的背景下,另辟蹊径的“乌镇模式”成了国内古镇旅游开发的典范。乌镇文化遗存与水乡风光在精心保护中得到了传承创新,成了年接待游客量超千万人次的“梦里水乡”。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乌镇为“圆心”,苏嘉湖交界区域奏响了共同富裕“交响曲”。20135月,由陈向宏、黄磊、赖声川、孟京辉共同发起的首届乌镇戏剧节举行。乌镇当代国际艺术展、木心美术馆……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像乌镇戏剧节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乌镇从“旅游小镇”“度假小镇”,摇身一变成为国际化的“文化小镇”。2014年,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召开以来,乌镇的数字经济企业数从12家增至1000多家。

——摘编自新华网《乌镇如何成为“世界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茨沃兹地区城乡转型的基本历程,并简要分析影响各阶段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乌镇相对于科茨沃兹的有利发展条件。
2023-05-1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城市的产生,东西方国家都完成了由神权建筑(宗庙)向皇权建筑(皇宫)的转化,但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异,在西方城市主要是“并存”,而在古代中国则主要是“融合”。在古代西方城市,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相比之下,在中国,“天子”即“上天之子”,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

——摘编自黄志宏《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

材料二   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主要是一些开埠通商城市,特别是沿海沿江少数开埠通商的新兴城市现代化发展较快;而原来那些历史悠久,经济较发达的内地城市由于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化起步更晚。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通过开放城市传进中国,而开放城市的社会经济的日益现代化,也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近代中国城市愈发展,农村就愈落后。这些城市在文化上与周围地区相对疏远,在经济上则被当成是获得出口产品的中转站,而不是促进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

——摘编自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与外力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说明古代东西方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不同特征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023-04-0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城市管理以治安和政治管理为中心,仍实行坊市制度。宋代,随着坊市制度的瓦解,此前的坊门已经废弛,街、坊地界划分已经混乱,在州府及以上城市中形成了以厢统坊的厢坊制,并出现厢坊、壁隅交错并存,行政、民事、赋役、军事等交叉管理的格局,县级城市中则主要以坊进行管理。具体职能方面,厢主要管理行政和治安。壁和隅是军事性机构,其区划与厢、坊交错,主要管理军事、防火和治安,民事则主要由州县政府管理。而坊作为宋代城市中最普遍存在的城市基层管理单位,起初具有行政管理与治安管理等职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厢坊制交叉管理使得坊作为管理单位的特点逐步淡化,成为征收赋役的基层单位,坊与巷日渐混同。

       ——摘编自寇博文、贾莹《宋代江南城市基层管理研究——以厢坊制为例》

材料二   16世纪以来,伦敦作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城市不断扩张。面对经济、社会的剧烈变化,伦敦的城市形态日趋落后,城市环境不断恶化,政府消极被动的管理方式,并不能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1666年,伦敦大火为城市重建提供了契机。在王室主导下,依靠不断深化的经济社会变革,伦敦依据大火后的城市实际状况,折中设计师提出的重建方案,统一新建建筑规格,着重修建基础设施和标志性建筑,城市功能日趋完备,从而完成城市形态的转变。完成城市转型后的伦敦,自身活力大大提升,也引领了其他城市的建设风潮。

       ——摘编自刘聚《近代早期伦敦城市治理转型研究(1666172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厢房制度形成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世纪英国伦敦城市治理转型成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与近代英国城市治理的异同。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城市的产生,东西方国家都完成了由神权建筑(宗庙)向皇权建筑(皇宫)的转化,但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异,在西方城市主要是“并存”,而在古代中国则主要是“融合”。在古代西方城市,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相比之下,在中国,“天子”即“上天之子”,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

——摘编自黄志宏《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

材料二   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主要是一些开埠通商城市,特别是沿海沿江少数开埠通商的新兴城市现代化发展较快;而原来那些历史悠久,经济较发达的内地城市由于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化起步更晚。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通过开放城市传进中国,而开放城市的社会经济的日益现代化,也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近代中国城市愈发展,农村就愈落后。这些城市在文化上与周围地区相对疏远,在经济上则被当成是获得出口产品的中转站,而不是促进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

——摘编自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与外力的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说明古代东西方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不同特征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

古希腊雅典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卫城位于城内山丘的顶上,建有神庙,四周砌设土墙,只有一个上下孔道,利于防卫。下城分布着市场、行政机构和居民点。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唐代长安城平面图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北方城市是千篇一律的,差异仅在规模而已。城有四墙,各有一门,门上多有楼,“十”字街道连通各门,街道宽敞,官衙分布于城市居中且较高,或者靠北的位置。

——摘编自电视纪录片《城门几丈高》

材料二   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主要是一些开埠通商城市,特别是沿海沿江少数开埠通商的新兴城市现代化发展较快;而原来那些历史悠久,经济较发达的内地城市由于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化起步更晚。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通过开放城市传进中国,而开放城市的社会经济的日益现代化,也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各种以传播现代知识文化为目的的新式文化教育机构应运而生,日益发展。近代中国城市愈发展,农村就愈落后。这些城市在文化上与周围地区相对疏远,在经济上则被当成是获得出口产品的中转站,而不是促进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

——摘编自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与外力的影响》


(1)识读材料一的城市平面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城市和唐代长安城布局的异同,并分析不同布局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背景。
8 . 城市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城市的规划很早就有了:一种是《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南北大道)九纬(东西大道),经涂九轨。左祖(宗庙)右社(社稷),面朝后市……”在周代,天子的城方九里,公爵的城方七里,侯爵与伯爵的城方五里,子爵的城方三里另一种是《管子·乘马》中的“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据孙莉《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对我国当代城市规划的启示》

材料二   唐宋城市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城市在空间格局和制度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唐坊市制宋街市制
城市空间形态封闭开放
坊与市的关系坊、市严格分离商、住逐渐融合
市的经营特点封闭独立,官设官管自由设市,无官员监督
市的经营时间白天规定时间经营出现夜市
市的经营业态200余种400余种
坊门的功能坊、市与外界的交通要道,部分演变成装饰意义的牌坊、牌楼坊墙的功能围合区域,封闭管理逐渐瓦解,不复存在
街道的功能交通交通、市民生活场所
肆的临街面特点无侵街装饰物伞棚、招幌、杈子、彩楼欢门等装饰物出现

——据钟灵毓《<清明上河图>中的北宋东京市肆形态及街巷空间研究》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城市化有所发展,1843年、1893年、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比分别为5.1%、6%和10.6%,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人口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沿海地区人口城市化色彩浓厚,但内地城市发展停滞、衰落,例如,西安人口由曾经的百万减少到1920年的20万,兰州人口1901年的55万,减少到1921年的32万。在铁路沿线及其辐射区域,一大批新兴城市和集镇拔地而起,那些沿江沿海港口城市由于增添铁路这一新的运输手段,而更加兴盛起来。

——据马先标《百余年近代中国城市化历史回顾与探讨》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有1000多处。这些团体和机构,性质不一,情况复杂,然而随着工作的进展,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问题的关注由点到面,基本上都包含政治改革、文化教育、科技改良和推广、卫生保健、组织合作社、移风易俗、自卫保安等内容,最终成效不大。

——摘编自彭大鹏(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简要回顾》

材料二   1933512日在《农业调整法》通过时,农业部长华莱士表示,美国“自由的个人主义时代”已经结束,“唯一可以达成长期生产控制的方法,乃是农民们自己组织起来,联合起来进行努力。”他还动用政府力量,引导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者之间签订“市场协议",使他们在最低限度价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后来,在他的活动下又争取通过了《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农业信货法》《农场抵押法》《农作物贷款法》等法律,以加强对农民的政策支持。他还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即政府储备粮食以调节粮价。从1932年至1939年,英国农业基本恢复起来,农民的处境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摘编自王丽.张婵等《论罗斯福的<农业调整法>及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绪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背景,并概括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排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2年至1939年美国农业好转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乡村振兴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雄伟的长安城内外三重城墙,周围八十余里,相当于今天西安城的九倍还多。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按规定,坊区是居住区,市区为商业区,一切商业活动都规定在市区进行。

——摘自《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材料二 “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

——摘编自“《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

材料三 1831年,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升到30.8%o.1843年发表的《英国劳动人口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和其他疾病都是由腐烂的动植物、潮湿与肮脏引起、加重或传播的,与过度拥挤的居住环境也紧密相关”。”因此,英国在1848年后通过《公共卫生法》,公共卫生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强制性责任。

——摘编自《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和《19世纪英国霍乱防治的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霍乱爆发的社会背景。以及疫病流行给我们有什么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