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这时期推动城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和休闲城镇层出不穷。英国的近代城市化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摘编自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材料二20世纪中后期,在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出现了逆城市化的趋势。这里的“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而是指大城市中心人口过度聚集,开始逐步向城市周边迁移,同时城市中心的部分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也向周围蔓延扩散。随着逆城市化现象的发展,城市周围农村地区发展迅速,而城市中心出现了衰退趋势。

——摘编自曹立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研究》

材料三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摘编自《百年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和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1800年,英国伦敦的人口达到了100万,还有其他6个城市的人口在5万和10万之间。50年之后,伦敦的人口飙升到了236万,有9个城市的人口超过了10万,另外有18个城市的人口在5万和10万之间。到1850年,英国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或者城镇中。

——摘编自唐庆《近代英国农村人口的迁移与城市化》

史料二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成立……但是,中国城市化进程非常缓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摘编自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史料三   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

年份城镇人口/万人城市化率/%新建城市/个新建城镇/个
19791849518.962162361
19862636624.5234710718
19953517429.0464017532

——摘编自叶剑平等《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

【探究】
(1)据史料一、这一时期英国伦敦和其他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史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兴起和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
(3)据史料三、中国城市化进程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024-02-0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后,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浪潮,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城市的基础设施高度完善,并呈现出信息化和智能化趋势,大批购物中心和生活配套设施涌现,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方便。与此同时,在城市中心过度拥挤以及交通运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从以集中为主转向以分散为主,中心城市人口逐渐向郊区分散,郊区化特征日趋明显。经历了二战后60多年的发展,至2013年,西方发达国家总体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79.8%,法国、德国的城市化水平超过了75%,英国与美国则有80%以上,日本更是超过了90%。

材料二   二战以后,面对城市化的压力,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加强了对城市化的干预,加大财政投入,兴建和改善基础设施,并逐步形成和完善了福利体制。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化加强干预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通过经济、政治、法律手段,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以及再分配的功能,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与空间定位,为更好地发挥城市功能创造了条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帅、孙媛《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深入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深入发展的原因。
2023-12-15更新 | 12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主题一     城市化的演进

材料一   到1801年全国人口普查时,伦敦之外的17个城市人口在2万到9万之间,英格兰和威尔士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都居住在城镇中。1851年英国的城市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1881年城市人口已是农村人口的两倍。“从1820年开始,农业劳动力开始流向工业和服务行业,与它的邻国相比,这种现象在法国表现得尤其明显……1851年仅有3%的法国人住在经济发达的塞纳省,及至1911年,居住在这里的法国人已占法国总人口的10%。”

——摘编自[英]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材料二   中国近代城市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通商口岸。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大致是从鸦片战争后,即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时为止,前后经历了约100年的时间。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同步进行的,因此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历史也和近代工业化一样。

——摘编自王圣学《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经济分析》

材料三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整治。”1987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通知》,之后,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城市建设管理机构和城市建设监察队伍,从整顿市容环境卫生入手,城市管理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城市建设综合性管理。

——摘编自汤文仙《从接管城市到治理城市:我国城市管理的探索与思想演进》


主题二     居住条件改善

材料四   近代以来,棚户区作为上海平民的栖身立命之地,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严重困扰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为稳定秩序巩固统治,1928年10月,上海市政府组建了“筹建平民住所委员会”,着手勘定建筑地点,开始兴建第一平民住所。此后,市政府向市银行借贷兴建了第二及第三平民住所,为不少平民提供了较好的可供居住的场所。1935年,市政府成立平民福利事业管理委员会,并向沪西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借贷,开始营建平民村,进一步推动了上海住房救助事业的发展,但财政的窘困决定了市政府无法满足广大底层民众的居住需求。

——摘编自刘荣臻《近代上海平民住房救助与社区治理》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提出“必须有计划地建筑新房,修理旧房,满足人民需要”的指示,住房重建计划被上海市政府提上议事日程。从1951年起,在借鉴以往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上海先后建成曹杨新村、控江新村等几十个工人住宅区,并配套建设诊疗所、公共厕所和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一五”期间住宅建设合计总投资额为1.54亿元,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与此同时,“自建公助”等住宅建设形式也大量出现。这些新建住宅不再集中在市中心,而是从市区向外辐射,星星点点分布在市区周围。此外,修理的老公房因价格较低,也受到不少市民的青睐,从而基本满足了职工及家属的住房需求。

——摘编自师吉金《新中国城乡居住条件的初始变迁》等


主题三     基础设施发展

材料六 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在178个城市中设立了济贫法委员会、工厂视察员办公室、卫生总局、地方政府委员会、教育部、铁道部等政府管理机构。1868年颁布的《托伦斯法》赋予地方政府处置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的私人住房的权力,1875年颁布的《克罗斯法》准许地方政府制订改造贫民区的计划。利物浦市政当局利用城市的公共地产建造了大量的工人住宅,采用政府征购的方式拆除了部分贫民窟后,在原址上兴建了商店、公园、仓库、车站、剧院等公共设施,初步改善了城市环境,居民居住条件也大为改善。1882年每间房屋平均住6人,过分拥挤的人口比例降为12%,到1891年,每间房屋所住人口减少到5.68人,过分拥挤的人口比例下降到了10.9%。此后,政府又修建了一些排水设施和工人住房,并出台了“建造法令”来控制沿街住房的布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主题四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材料七   在工业革命刺激下,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欧洲占据首位,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产量的提高,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城市人的需要,工业革命带动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因素。由于劳动力越来越多的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使城市逐步产生了吸收大量劳动力的能力。交通运输方面的巨大变化,加强城市和城乡之间的联系并使处于交通枢纽的城市和城镇能够迅速成长。

——摘自陈爱君《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英国城币化》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50年之后欧洲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口岸城市形成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治理的特点和意义。
✱能力提升✱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上海市政府解决平民住房问题的措施及效果。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民居住条件改善的特点及背景。
(6)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近代以来城市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的认识。
(7)根据材料六,概括英国城市治理的特点。
✱历史纵横✱
(8)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基础设施的发展角度阐释城市化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
(9)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化、城市化与城市病之间的关系。
2023-11-27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11·选必二第11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各地迁居上海的移民中,徽州商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移民群体。在上海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徽商的作用不可小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大批徽商纷纷将资产转到上海,许多徽州人寓居沪上,不再回乡。19世纪80年代后,更多徽州人陆续来到上海,“挚子携妻,游申者更难悉数”。他们有的在上海地区的城乡村镇集市从事贸易活动,有的则以上海为贸易基地而进行长途贩运、转销活动,还有在上海当学徒的。据《上海地方史资料   》(三)记载:开埠前后,徽商在上海的经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来沪经商而最有手腕和力量的,可算是徽州人、宁波人、本帮人以及山西、广东和绍兴人,形成所谓‘帮口’”。可见当时徽商在上海已然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商帮。

材料二   近代,徽商的“盐、典、茶、墨”虽然在特定的背景中曾一度得到发展,并在经济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从总体趋势来看,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进入近代后的上海徽商在一些传统行业的优势开始式微,其势力己不可与以往同日而语。徽馆原来在上海市场也十分有名,但到光绪季年,徽馆也由于经营方式守旧而衰落了。徽馆在此之前在上海的经营占有重要地位,顾客类多上流中人,后因为牢守旧习,不知发展,到此时几乎不能列于酒肆之列了。同样,旅沪徽商经营的其他行业亦均因经营囿于传统,墨守成规而在清季一一式微衰落了,代之而起的则是宁波商人、绍兴商人和洞庭商人等其他客籍商人。

——以上材料摘引自蔡玲存《徽商的近代发展与式微——以其在上海的活动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60后,徽商在上海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徽商在上海式微的原因。
2023-08-27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2024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以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18世纪以后,人口向西北地区移动,在丰富的煤矿产区,出现了新的工业中心。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人口也像资本一样地集中……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须住在近处,甚至在工厂的近旁,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于是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资本家和工厂主为获取廉价原料、劳力和销售市场,赴乡村不断建设新厂,围绕这些新厂不断形成新的工业城市,它们在旧产业城市周围接二连三地聚集起来,形成了工业城市带。由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新的交通工具,在交通沿线也形成了一系列独立的城市。这一时期的城市化依托于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起了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破坏了原来脱胎于封建城市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同时,资本家、地产商大量的以谋利为目的出租空间。城市中劳动人民居住条件恶化,形成贫民窟;而资产阶级在环境较好的地区建造舒适的高级住宅别墅。当然、城市的盲目扩展、城市化的无序开展,也造成了城市布局的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物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堵塞。

——摘编自郭笑撰《西方城市化理论、实践与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

材料二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城市化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毛纺业在1516世纪成为民族工业,以科茨沃兹为中心的格罗斯特郡,与邻近的威尔特郡、萨默塞特郡一道,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毛纺织区。随着毛纺业发展,新兴纺织城镇和纺织村庄遍布科茨沃兹地区。但这种基于传统手工技术和旧有组织方式的生产,难以抵挡新技术和机器大工业的冲击,科茨沃兹所在西部毛纺区不但没有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甚至还未紧随。这个英国原工业化“先锋”,在迈向工业革命的进程中落伍了,西部原有毛纺业城镇逐渐“空心化”。

从中世纪起,科茨沃兹当地人普遍用这种岩石筑房,其建筑的样式与色泽别具风格,加上绿色的草地、白色的羊群、赭色的岩石、遍布的毛纺业遗址,使得这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1966年,科茨沃兹被规划成英格兰最大的“卓越自然美区域”而进行建设。2000年被列为国家公园。随着乡村旅游成为科茨沃兹经济新增长点和最重要的经济部门,该地区居民收入远高于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利兹等大工商业都市区。

——摘编自刘景华《科茨沃兹:城镇化进程中成功转身的美丽乡村》

材料二   在旅游开发晚于周庄、西塘等同类古镇的背景下,另辟蹊径的“乌镇模式”成了国内古镇旅游开发的典范。乌镇文化遗存与水乡风光在精心保护中得到了传承创新,成了年接待游客量超千万人次的“梦里水乡”。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乌镇为“圆心”,苏嘉湖交界区域奏响了共同富裕“交响曲”。20135月,由陈向宏、黄磊、赖声川、孟京辉共同发起的首届乌镇戏剧节举行。乌镇当代国际艺术展、木心美术馆……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像乌镇戏剧节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乌镇从“旅游小镇”“度假小镇”,摇身一变成为国际化的“文化小镇”。2014年,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召开以来,乌镇的数字经济企业数从12家增至1000多家。

——摘编自新华网《乌镇如何成为“世界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茨沃兹地区城乡转型的基本历程,并简要分析影响各阶段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乌镇相对于科茨沃兹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镇建设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城市管理以治安和政治管理为中心,仍实行坊市制度。宋代,随着坊市制度的瓦解,此前的坊门已经废弛,街、坊地界划分已经混乱,在州府及以上城市中形成了以厢统坊的厢坊制,并出现厢坊、壁隅交错并存,行政、民事、赋役、军事等交叉管理的格局,县级城市中则主要以坊进行管理。具体职能方面,厢主要管理行政和治安。壁和隅是军事性机构,其区划与厢、坊交错,主要管理军事、防火和治安,民事则主要由州县政府管理。而坊作为宋代城市中最普遍存在的城市基层管理单位,起初具有行政管理与治安管理等职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厢坊制交叉管理使得坊作为管理单位的特点逐步淡化,成为征收赋役的基层单位,坊与巷日渐混同。

       ——摘编自寇博文、贾莹《宋代江南城市基层管理研究——以厢坊制为例》

材料二   16世纪以来,伦敦作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城市不断扩张。面对经济、社会的剧烈变化,伦敦的城市形态日趋落后,城市环境不断恶化,政府消极被动的管理方式,并不能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1666年,伦敦大火为城市重建提供了契机。在王室主导下,依靠不断深化的经济社会变革,伦敦依据大火后的城市实际状况,折中设计师提出的重建方案,统一新建建筑规格,着重修建基础设施和标志性建筑,城市功能日趋完备,从而完成城市形态的转变。完成城市转型后的伦敦,自身活力大大提升,也引领了其他城市的建设风潮。

       ——摘编自刘聚《近代早期伦敦城市治理转型研究(1666172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厢房制度形成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世纪英国伦敦城市治理转型成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与近代英国城市治理的异同。
9 . 城市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城市的规划很早就有了:一种是《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南北大道)九纬(东西大道),经涂九轨。左祖(宗庙)右社(社稷),面朝后市……”在周代,天子的城方九里,公爵的城方七里,侯爵与伯爵的城方五里,子爵的城方三里另一种是《管子·乘马》中的“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据孙莉《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对我国当代城市规划的启示》

材料二   唐宋城市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城市在空间格局和制度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唐坊市制宋街市制
城市空间形态封闭开放
坊与市的关系坊、市严格分离商、住逐渐融合
市的经营特点封闭独立,官设官管自由设市,无官员监督
市的经营时间白天规定时间经营出现夜市
市的经营业态200余种400余种
坊门的功能坊、市与外界的交通要道,部分演变成装饰意义的牌坊、牌楼坊墙的功能围合区域,封闭管理逐渐瓦解,不复存在
街道的功能交通交通、市民生活场所
肆的临街面特点无侵街装饰物伞棚、招幌、杈子、彩楼欢门等装饰物出现

——据钟灵毓《<清明上河图>中的北宋东京市肆形态及街巷空间研究》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城市化有所发展,1843年、1893年、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比分别为5.1%、6%和10.6%,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人口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沿海地区人口城市化色彩浓厚,但内地城市发展停滞、衰落,例如,西安人口由曾经的百万减少到1920年的20万,兰州人口1901年的55万,减少到1921年的32万。在铁路沿线及其辐射区域,一大批新兴城市和集镇拔地而起,那些沿江沿海港口城市由于增添铁路这一新的运输手段,而更加兴盛起来。

——据马先标《百余年近代中国城市化历史回顾与探讨》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

古希腊雅典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卫城位于城内山丘的顶上,建有神庙,四周砌设土墙,只有一个上下孔道,利于防卫。下城分布着市场、行政机构和居民点。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唐代长安城平面图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北方城市是千篇一律的,差异仅在规模而已。城有四墙,各有一门,门上多有楼,“十”字街道连通各门,街道宽敞,官衙分布于城市居中且较高,或者靠北的位置。

——摘编自电视纪录片《城门几丈高》

材料二   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主要是一些开埠通商城市,特别是沿海沿江少数开埠通商的新兴城市现代化发展较快;而原来那些历史悠久,经济较发达的内地城市由于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化起步更晚。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通过开放城市传进中国,而开放城市的社会经济的日益现代化,也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各种以传播现代知识文化为目的的新式文化教育机构应运而生,日益发展。近代中国城市愈发展,农村就愈落后。这些城市在文化上与周围地区相对疏远,在经济上则被当成是获得出口产品的中转站,而不是促进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

——摘编自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与外力的影响》


(1)识读材料一的城市平面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城市和唐代长安城布局的异同,并分析不同布局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