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城市化发展真正驶入快车道是在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时期,尤其是在帝国统一后,德国的城市化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城市急剧增多,规模扩大。如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莱比锡发展为重要的工业城市。而且,德国电气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密切关系。……1835年,巴伐利亚首次建成德国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从纽伦堡至菲尔特,全长6.1公里,标志着德国铁路运输时代的开始。“铁路热”开始在全德兴起。到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德国已经形成了柏林、科隆、法兰克福、慕尼黑和纽伦堡、德累斯顿等铁路交通中心,形成了4大铁路交通网。从19世纪20年代使用轮船以后,随着内河航运业的发展,德意志境内兴起一批内河港口城市。……斯泰因——哈登贝格改革主张城市自治,废除农民封建义务以及进行土地制度改革,为劳动力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普鲁士式道路”的胜利和农奴制的瓦解,巨额“赎金”部分转化为工业资本,大批破产农民转入工矿企业成为自由劳动力,容克农场扩大经营,日益增长的需要为工业品开拓了销售市场。

——摘编自李富森《近代德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德意志帝国时期的社会保险主要包括:俾斯麦时期所通过的三部保险法即1883年《疾病社会保障法》,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养老和残疾保险法》。俾斯麦解职后,威廉二世于90年代提出劳工保护立法;1911年三大立法与其他新增法典被并称为德意志帝国社会保险法典;1911年增《遗族保险法》和《雇员保险法》,直至1912年新扩大的保险立法的受保对象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工人。……社会保险政策的出台不仅为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国家在社会中的职能和作用,这既得益于工业化的成果,也是对工业化所带来负面效应的有效缓解。

——摘编自徐旭华《德意志帝国城市化影响因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70年代以来影响德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作用。
2024-01-17更新 | 56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十一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齐东野语》记载,“自为遇仙酒肆……遂为湖山旗亭之甲”。宋代时期,这种供人休息驻足的旗亭大量兴建,不少商家因地制宜地在此开设酒肆、茶肆之类。在汴京、洛阳、临安等大城市中,街道不断被拓宽,城中河堤修茸一新,“浮铺”“车担”等流动小贩穿梭其中,成为百姓休闲、赏景、作诗、品茗和社交的绝佳场所,不同身份、职业的人活跃其中,通宵达旦。节日期间,皇帝更是在御街进行“赐御酒”“撒金钱”活动。《岁时广记》“探春游”中载:“大抵都城(汴京)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并纵人赏玩。”此类的城市公共空间在两宋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宋政府在节庆日活动期间加强治安、消防等方面的管控;并为防止民众对公共场所地的侵占和破坏,政府数次组织对乱建房舍的拆除、雇佣民众对园圃和街道清洁及对恶意破坏市容卫生人员的抓捕。

——摘编自吴彩霞《试论宋代的城市公共空间》

材料二   1951年,中共中央指出,“在城市建设计划中,应贯彻为生产,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同时规定允许使用地方财政进行市政工业设施及城市公共空间的修建。各城市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发动群众,清运垃圾、疏浚河道、开辟苗圃、恢复整理旧有公园。1953年后,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国家投资与城市规划局对公共空间的人均面积、功能分区和分布等进行了针对新建城市和旧城市的不同远景规划。除了拓宽马路、规划道路信号灯等,新建城市广场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的亮点,最主要和常见的城市广场是大规模群众性的政治集会场所,空间尺度追求宏大、空间气氛追求宏伟,如北京天安门广场、成都人民广场;此外交通广场广泛筹建,尤其是火车站前广场、机场航运枢纽站广场,不仅解决了人流、车流的集散,也成为旅客的短暂休闲、休憩空间。

——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并指出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朝时期相比,20世纪50年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认识。
2023-12-14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核心模拟(中)(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该城的某些部分……地下室的潮湿程度根本不宜于给人居住……据我所知,有许多工人家庭在这种墙上滴水的地下室住上一段时期后,就与世长辞了。

这些寄宿含的恐怖景象是很难描述的:一个新从乡间来的房客往往睡在前一住客留下的、尚布满传染病菌的床上,或者几个钟点儿以前才从这个床上抬走一具患伤寒而死的尸体。

——摘自《1793年医师关于曼彻斯特城工人住宅的调查报告》

材料二


材料三


——摘编自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早期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70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两座城市的人口为582.6万,1851年达2087.9万。1701年,北部和西北部在总人口中占43.5%,伦敦和南部占56.5%,1831年,北都和西北部49.9%,伦敦和南部50.1%。就人口的流向看,1696.英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数的34,而到1831年时,全国从事农业人数还不到全国总户数的30%。

——摘编自黄光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1642年英国成年男子的识字率仅为三分之一、到了1840年时,达到了三分之二、妇女的识字率也达到50%。同时,国家开始干预和兴办教育,19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了新大学运动,很多实用学科进入大学课堂,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科技人才。

——摘编自马建康《工业革命对英国国民教育发展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晚期英国国民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
(3)列举工业革命时期的交通工具发明,并指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进入什么时代?
2024-01-10更新 | 62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国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学者吉迪恩·S.格兰尼对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思想概括为:“在任何情况下,城市的设计都是根据哲学家的观点来进行考虑的,并且,以城市结构的形式把伦理价值、自然力以及宇宙周期等因素结合在一起,所有城市都建筑在一个整个社会都遵从的法则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兼具“厚民生”“利民用”考虑的城市设计伦理理念也一并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优良传统。总体上看,传统城市设计伦理思想的演变历程是等级秩序与惠民要求之间相互渗透、不断平衡的过程。

——摘编自秦红岭《中国传统城市设计伦理思想论要》

材料二   新中国诞生前夕,1949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中指出要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把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这一方针统领着建国初期的各项城市工作。从1953年起,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城市建设的总方针是围绕工业化有重点地建设城市。当时国力有限,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用于工业建设。城市建设根据国家的工业化需求,有步骤地进行新建或改建。改革开放以来,发挥城市的多功能性,突出第三产业的建设,成为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城市的建设方针和建设特点。1992年以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逐步成为城市建设的基本方针。半个世纪城市建设方针变迁的曲折经历使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重温这一历程可知,城市建设方针是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董志凯《新中国城市建设方针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设计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城市建设的特点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你对城市建设有何认识?
6 . 某研究者为研究20世纪50年代我国工人的生活状况,搜集到以下史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1月,上海《东方杂志》号召国人想象未来的中国,历史学家周谷城写下了一个奇怪的梦。他写道:“我梦想中的未来中国首要之件便是:人人能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我梦想着:此后我真能不再作什么梦想了。”

——摘编自1933年1月上海《东方杂志》

材料二   “领导们问大家,对自己分到的房子有什么不满意的,还有什么需要。但是我们想,跟过去比已经很好了,还会有什么不满意的,周围的医院、邮电局、花园、菜场什么都已经有了,方便得不得了。家里用的还是抽水马桶,那可是刚解放啊,全上海人家都还是倒马桶的呢。”

——原上海绢纺织厂先进工作者郑长保回忆1952年首次搬进上海曹杨工人新村的往事

材料三   “在工人新村大道的两旁,守望这欣欣的白杨,风儿挨家奔跑送喜讯……生活啊,长着翅膀在飞翔;多少个工人子女进大学,多少户工人家中挂奖状。多少青年儿女立下大志,走遍祖国四面八方;多少家庭妇女离开灶台,解掉围裙换上工装。谁说古来百家不同姓,这里的家长是亲爱的党……”

——摘编自上海诗人宁宇《工人新村漫步》(写于1957年前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周谷城这个“奇怪的梦”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人生活状况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024-01-0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了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革命首先是一次生产力的全面革命,改变了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经过工业革命,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成为英国工业的五大基本部门。在工业地区,新的城市纷纷诞生并不断膨胀。农村人口在全国的比例和农业在经济中的比例都降到次要地位。政府颁布一系列法案,如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1844年《工厂法》、1847年《十小时工作日法案》、1848年《公共卫生法》等。到1851年,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2%。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聚集,而且也引起城市建设的发展,包括城市交通、城市公共卫生以及城市房屋建设等等。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过程。1978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19781995年乡镇工业突起,外资流入工业企业,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19962013年外资和城镇建设共同带动了重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2013年以来城镇化对服务业的需求快速增长,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镇化。轨道交通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化的电讯、信息、互联网、物联网通信信息基础设施与水电煤气的公用基础设施在城市普及。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大规模城镇化进程,是我们党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城市建设领域开拓创新和艰辛探索的结果。

——摘编自倪鹏飞《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对应时期英国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受新自由主义影响,……社区重新进入政府的决策视野,积极的公民权利和社会融合成为公共政策的主旋律。“政府大幅削减公共开支,积极推进公共部门的私有化,政府对社区服务的投入急剧下降。”“政府逐渐从服务供给的垄断者身份转变为服务购买的最大雇主,形成了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照顾政策。”发达国家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空间得以扩大,在美国发展出一些以发展经济为重点的“社区发展公司”……在英国,一些社区志愿者组织相继出现,陆续进入社区治理领域。

——摘编自吴晓琳、郝丽娜《“社区复兴运动”以来国外社区治理研究的理论考察》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化。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西方城市基层治理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基层管理呈现的主要特点。
2023-11-15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11世纪,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新兴城市。11世纪后期,英国的考文垂有约6000人,约克有1万余人;14世纪初,只有几座城市超过5万人。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包括城市贵族、富裕商人、手工业者、教士、律师、教师、帮工、学徒等。11—15世纪,领主常将自治特许状赐予城市,以标明相互间的权利与义务。城市市民在处理相互关系时,也往往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与封建制以出身定等级不同的是,城市中的社会等级是以财富为基础的。每个人的社会身份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人都可以通过发家致富享有优越地位,富人也有因顷刻破产而沦为下层的可能。

——摘编自姜守明《浅析中世纪西欧城市制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二   明代北京城各门通什么车,都有规定。正阳门大多走皇轿或宫车,因皇帝和大臣出宫城往往经千步廊出正阳门……崇文门大多走酒车,因南郊烧锅制酒。朝阳门走粮车,因南方的大米经运河到通州,然后顺大道拉入朝阳门……安定门走粪车,因靠近地坛,东、西、南三面均有粪场,晒干后卖给农民肥田……阜成门走煤车,从西郊门头沟挖的煤,进阜成门较为顺当。

——贺树德《明代北京城的营建及其特点》

材料三   19世纪中后期,美国迎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高潮。过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居民将粪秽等生活垃圾直接倾入河中,固体废弃物的增加使街道的卫生状况急剧恶化。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为传染病大规模暴发埋下隐患。 自由放任主义影响下的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对各种城市问题持漠视态度,致使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城市中滞后的卫生防疫措施导致死亡率居高不下。

—[美]洛瑞·克莱门《美国公共卫生》等

材料四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新兴城市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北京城市管理的特点。
(3)据材料三和四,概括当时美国城市和中国的北京城面临的共同问题,指出各自产生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末五代频繁的战争及其对城市正常生活秩序的破坏,对强有力的治安管理机构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厢制便顺应这种形势出现了。自宋至元,城市行政建制在初立之时,出于治安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军事治安功能,如厢制。但在制度的逐渐完善过程中,兼具了民事职能,直到最后演变为以民事功能为主的城市管理机构,比如警巡院、录事司、司候司,这些机构起初的军事治安功能逐渐弱化,后由新的机构来承担。在建制城市周边地区形成了由京县、畿县,或由附郭县和县组成的区域行政体系。

——摘编自韩光辉《论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演变和建制城市的形成》

材料二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上海于1911113日光复,沪军都督府成立后发布命令将晚清成立的城自治公所“改定名称为上海市政厅”,并推举产生了“市长”“副市长”,“市”在上海已经成为一种行政建制,而且城市管理机关也不同于以往。在广州“市”的观念也在不断推广。1921215日由孙科主稿的《广州市暂行条例》公布实施,明确规定“广州市为地方行政区域,直接隶属省政府,不入县行政范围”,市行政范围包括管理城市财政、交通、市政、治安、卫生、教育、资产、人口等。孙科被委任为广州市市长,1921217日,孙科率属员就职,广州市第一届政府开始运行。自此,中国城市建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在沿途克复的各大城市中建立了市政管理机构,大体以广州市的模式为参照。

——摘编自崔庆仙《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方制度改革与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元时期城市行政管理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中国城市行政管理发生的新变化。
2023-11-1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