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水陆交通的变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共和国时期,罗马已经修筑了通向南方卡普亚的阿庇安大道。帝国建立后,罗马人筑路的步伐并未停止,如德鲁苏斯战役后,克劳迪亚大道“使得阿尔卑斯山脉可以通行”;1世纪末2世纪初,罗马道路修筑至中东地区等。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A.对外扩张促进交通发展B.交通进步保障边境安定
C.道路修建维持帝国繁荣D.边疆开发加快道路建设
2022-01-28更新 | 1967次组卷 | 36卷引用: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昌财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山东西南部的济宁是明清时运河沿岸的中心城市,四方“莫不以此为百货转运起点;工商业之盛甲于全省”;“及粮运改道,河道废弛,津浦(铁路)通车”,济宁“顿见停滞,不复如昔”,由直隶州降为济宁县,在山东乃至全国经济层次体系中迅速向边缘位置滑落。导致济宁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新兴产业结构的变迁B.海外贸易新格局形成
C.政治中心职能的丧失D.新式交通方式的出现
2022-02-19更新 | 1576次组卷 | 18卷引用: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昌财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图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发行的中国古代驿站(负责传递政府文书、运转货物、接待过往官员等)邮票。通过对下图及文字的分析,说明古代邮驿主图为嘉峪关魏晋时期墓室壁画《驿使图》
边饰为“鸿雁传书”传说中的鸿雁
A.有利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淡化B.主要是为民间通信服务
C.方便了物品传递与信息交流D.带动了城市格局的变化
2022-04-02更新 | 858次组卷 | 9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据文献记载,官路与民路共同组成了清代的水陆交通运输网络,扩大了商品流通的渠道,大量商品正是沿着这一网络的经纬,从任何一地流到另外一地,农村、市镇、城市之间经济上的联系由此而密切起来。据此可知清代
A.城乡榷场互市贸易逐渐兴盛B.全国范围商业贸易网络形成
C.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核心D.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就此而兴
2022-01-25更新 | 1127次组卷 | 17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时,由于偏安于半壁江山,加之连年征战,政府不得不以扩大海外贸易来增加税入,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在此时期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泉州港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设立市舶司后,国内商人开始直接从泉州出海贸易,而外国商船亦可分别进入泉州或广州进行贸易。有证据显示,海上丝绸之路至元代已向西逐渐扩展到东非沿岸。明初,明成祖朱棣及其后继者出于“宣扬国威”、发展“朝贡贸易”等多重考量,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将海上丝之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材料二   明朝中叶,东亚海洋形势发生了巨变,欧洲殖民者为贩运中国生丝和丝织品,在东亚海域展开了激烈的商业竞争。以澳门为基地的葡萄牙船队几乎垄断了中国生丝与丝织品在日本的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在1565年占据菲律宾后,开辟了自菲律宾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把墨西哥银元载运到马尼拉,以换取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生丝和丝织品。海上丝绸之路至此已发生了新的变迁,在向西经东南亚到印度洋、非洲的基础上,增加了向东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达美洲大陆,然后再经墨西哥湾、大西洋延伸到欧洲大陆的航线。此后荷兰等国的介入进一步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金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朱明两朝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并分析明朝时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中叶以后西方国家介入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上一些城市的发展往往因交通的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下列不属于这一种情况的是
A.江苏淮安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
B.河南郑州因京沪铁路的开通而超越洛阳
C.伊利运河开通推动纽约成为国际商贸中心
D.通海运河的建成使曼彻斯特成为重要港口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隋朝开凿大运河后,各个朝代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对运河进行建造与修补,而这背后的动因除了保持交通的畅通之外,更多的在于交通所带来的运输上的便捷,经济上的互通,政治上的传递。公务的正常运转,粮食的运输,军队的出征等都可以通过运河来有效地提升其推进的效率。在各个历史朝代,大运河还发挥了航运交通之外的其他功能,如灌溉,防洪,排涝等。

——摘编自董肖肖《明清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清末,京杭大运河屡屡断航,清朝政府已经无力疏通,几乎到了废止的地步。到19世纪40年代,海运已经不可避免地被用来代替漕运,再加上1845年后京师地区严重的粮荒、太平天国战乱及1853年黄河灾难性改道,使得清政府排除了重新考虑恢复运河体系的可能性。19世纪后期,南北海运兴起,津浦和沪宁铁路通车,长江中下游南北各省的物资流动转移了路线,运河沿岸的物资北运大都选择海运和铁路运输,大运河的作用逐渐缩小。大运河不再是南北水运的主要商路,江南运河虽尚可维持,但仅是江南地区的一条区域性运道,对沿线城市发展的影响力逐渐变小。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里,中国又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战争的破坏,使得江南经济的发展停滞不前,城市凋敝,残破不堪。

——摘编自张小庆、张金池《京杭大运河江南河段沿线城市的形成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以来大运河发挥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大运河衰落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20世纪以前的中国大运河兴衰,谈谈的认识。
2022-11-28更新 | 253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民国时期,城市电车与公共汽车并行,人们可居住在偏离市中心的区域,乘车通勤。胡适写道:“欢家住城西,依家住城北,一日十往还,电气车儿速。"这反映了交通工具的革新
A.方便了人们快速出行B.拉近了人与人的感情
C.导致空气污染的问题D.使人口大量流向农村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它事关“国之大政”,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但漕运本身也存在许多弊端,元明清时期漕运“河海之争”所折射出的困境就是其中之一。


——据谭其骧《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与元代漕运路线的不同,并说明原因。
2021-12-28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泉州科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