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并迅速席卷全球。各国为了应对疫情,采取了多种措施,有的国家减税、有的国家派发消费优惠券、有的国家直接发现金。自古以来,人类为了应对瘟疫,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形成了值得借鉴的防疫制度。阅读材料:

材料一 明代瘟疫爆发频繁,往往伤亡惨重。为了做好灾前预防,明王朝设有专用救灾的预备仓制度,疫灾发生后,可以起到平抑粮价、稳定市场、减轻灾民负担的作用。对各地出现的疫情,官员必须及时组织人员深入灾区,认真勘察灾情并如实报告。在疫情较轻微的时候,官方只免费向民众施药。在疫情很严重的时候,往往饥荒相伴,官方常常施药和施粥相结合。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病死者众多,明朝还创建义冢组织助葬,并且疏散大量聚集的工匠、夫役、军队等,降低其密度,减少聚集时间,改善卫生环境,以减少疫情。除此之外,明代在中央设太医院,地方设惠民药局,分工合作,各司所职。政府和医家还重视瘟疫研究,出现了如《痘疹心得》《瘟疫论》等大量瘟疫防治的医书。明代的民间救助在应对瘟疫灾害时,也常表现得较为活跃。除却亲属社会关系之外,非亲属中的同年、同乡、邻里、朋友、同僚、主客等社会关系,以及各种慈善和救济组织在疫灾救助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政府对灾后重建也比较重视,采取安抚政策,抚恤灾民,包括量情减轻或减免地方赋税、徭役、军役负担、赎还被卖男女、制止疫区犯罪、移民到疫区、招抚流民复业等等。

——据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等整理

材料二 1439—1640年间,英国伦敦是当时欧洲鼠疫疫情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15世纪末期英国的防疫组织很不完备。措施也显得零乱分散,大多数是效仿其它国家的做法,防疫成效不大。16世纪以来,都铎政府的防疫立场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采取各种措施,建立相关机构来组织防疫。1578年以前,防疫措施主要由各郡自行制定。为了便于集中管理、统一指挥防疫工作,英国议会通过了《关于被瘟疫感染人群的管理法案》。根据法令,郡治安法官全盘负责所在地区的防疫工作;各教区牧师、济贫理事会同看守人、检查人、监督人等定期(每周)向治安法官递交疫情报告;郡治安法官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疫情和应对措施,并及时将疫情材料 整理后汇报枢密院,以便中央及时掌握国家的疫情动向。在严酷的防疫斗争中,英国的防疫预警机制逐渐形成。英国政府还比较重视解决和瘟疫相关的社会问题,如乞丐流民问题。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将“普通税”作为济贫基金,对乞丐和流民进行救济,这是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此外,英国政府还颁布了《济贫法》《习艺所法》等一系列法案,使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得到最低的社会保障。在英国政府和民众紧密配合之下,17世纪下半期以来英国各地所发生的瘟疫明显减少。

——摘编自陈凯鹏《近代早期英国政府的“防疫”对策》

材料三   在此次新冠疫情中,有些国家急于甩锅,试图把责任推卸给别国,并以此来追责并索赔。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应对疫灾措施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政府防疫对策的演变趋势。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面对新冠疫情,国际社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
2 . 1873年《申报》的一篇文章写道:“自中西通商以后,凡泰西诸国医士接踵而至,药材齐聚而至,如上海一区,西医设立医馆已有数处……无论中西富贵贫贱之人,均可就医于各馆。”对材料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A.西医受到国人普遍认可B.西医传入有时空差异性
C.东学西渐趋势日益加强D.民众逐渐接受西医观念
2023-07-06更新 | 135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摘自程扬《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未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与国家、民族联系一起。……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防疫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卫生观念传播的积极作用。
2023-02-26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与疫病不断斗争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公元前770-公元1911年间,疫灾频度为25%,平均每4年中就有一年发生过疫灾……3-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14-19世纪的明清是我国两个疫灾高峰期。大体而言,疫灾相对稀少的时期也是社会相对稳定、国力相对强盛的时期。中国温暖期疫灾稀少,气候越寒冷,疫灾越频繁,寒冷期越长,疫灾频繁期也越长。中国疫灾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城市重于乡村,都城重于一般城市。3000年来中国疫灾区域有从黄河中下游向外逐渐扩展趋势,疫灾重心有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迁移的趋势。

——摘编自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

材料二

中国古代对疫病认识的概况

时期

概况

先秦、两汉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温病、疫病病名。

汉末三国

《伤寒杂病论》对疫病的发病、转归、变证论述较详,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晋隋唐

医者对疫病的传染性、流行性特征认识更加明确。《千金方》等所载治疫之方,法同方殊,为后世明清温病学派治疫所推崇。

宋金元

各医家学术争鸣,《伤寒总病论》《东垣试效方》《本草衍义补遗》等著作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防疫治疫体系。

明清

明代吴有性著《温疫论》提出新的传染病原疠气致病学说。清代刘奎首创治温疫八法易于操作,效果明显,被广泛应用。
在各医家的努力与推动下,疫病从伤寒体系中脱离出来,形成瘟疫学派,建立了完整的瘟疫学理论体系。

——摘编自张宁《历代疫病流行与中医防治概况》

材料三 人们为了应对全球传染病的肆虐,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创建了许多与公共卫生有关的国际组织和机构,对传染病的控制转向国际化行动……在与瘟疫的较量中,人类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新的致命传染病还会不时地出现。面对传染病,应有预防胜过治疗的理念,要提高个人的卫生意识,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免疫力。尽管人们依然会对突发的传染病产生惊恐,甚至不得不接受将与传染病长期共存的现实,但是也应该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已为战胜传染病提供了丰富的手段,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就一定能够应对各类传染病的挑战,不断提升人类的健康水平。

——摘自张大庆《人类与瘟疫的不懈斗争》


(1)从时空角度概括中国古代疫灾的基本特征。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医药学发展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以疟疾的防治为例,说明中医药对医学发展的贡献。
(3)写出国际上最大的政府间卫生组织。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疫病防治的认识。
2023-02-03更新 | 23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伦敦于 1499—1665 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

务。为防控疫情,1518 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 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 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

材料二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 1580 年、1639 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1643 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 7 个月时间,就造成了 20 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扬《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防疫观念产生的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自霍乱于1817年由印度传入中国,清代中国共发生了4次霍乱大流行。尽管清代国家对霍乱等疫病的制度性救疗基本阙如,但越来越多的地方官府把日常性的疫病救疗纳入自身的职责范围。这一趋势到清末最终演变成国家在新政中,将自身的卫生和医疗职能明确和制度化。与官方相比,清代社会力量对霍乱的救疗更加积极主动。除了施医送药、祈神驱疫等传统活动,上海等地的乡贤和慈善机构还在外国势力的刺激下,成立了实行强制查验和隔离的防疫医院。国内医学人士也初步完成了中医学对霍乱医理和疗法的探索,甚至有的医家已经认识到环境污染与霍乱的关系,对居所环境和用水卫生提出了要求。

材料二   霍乱于1831年由印度传入英国后,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实行隔离措施,社会各界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治疗方案,但效果甚微。1831—1832年霍乱以后,把霍乱与社会状况联系起来的观点逐渐被大多数英国人接受。1848—1849年霍乱期间,英国政府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成立了卫生总会负责改造城市卫生。然而,该措施并没有阻止1853—1854年霍乱的再次降临,反而因把城市污水肆意排入河流,加剧了霍乱的传播。1866年霍乱证明了斯诺医生关于霍乱病菌通过饮用水传播的理论。据此,英国议会出台了1875年《大公共卫生法》和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切断了霍乱传播的途径。到19世纪末,英国霍乱防治的方法被接纳为国际预防措施的基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国与英国霍乱防治方式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国与英国霍乱防治的共同意义。
2020-09-25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高中部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至少已有3500年以上的疫情历史。中国疫灾频度的朝代变化有两个明显的高峰期:第一高峰期是魏晋南北朝,第二高峰期是南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两朝,其疫灾频度高达33%—82%,平均59.6%,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魏晋南北朝高峰期的形成与天气寒冷、极端气候事件频繁有关。该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动乱时期,导致了大批难民的流动。难民的流动既为瘟疫的流行提供了便利的传播途径,也使瘟疫的流行具备了大量的易感人群。南宋以后高峰期的形成,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南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人口密度增加,人口流动性增强,致疫病种增多对疫灾频度的提高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王文远、杨进《古代中医防疫思想与方法概述》

材料二   中国古代统治者历来重视防疫。如明代皇帝继承历史上皇帝向人民颁布医方、恩赐医药的传统,不仅在流行病发生时采取一些颁方赐药的措施,而且在平时也注意医方的颁赐工作。元末频繁的战争使中华大地再次大量出现腐尸骸骨。当明初社会初步稳定后,政府便开始组织人力收埋暴露的腐尸骸骨。疫病流行时,明政府一般都会派遣医官巡视病情,并由惠民药局发给药物。嘉靖、万历时期这方面措施更为具体,政府一般还停止征粮征税,或采取别的变通措施,以减轻人民负担。

——摘编自梁峻《中国古代防疫资鉴—辽至明清防疫概览》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疫灾发生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其发生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政府的主要防疫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
2024-01-24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中国古代的一本医书认为气是世界的原初物质,阴阳二气交互作用而生成宇宙万物,该作者强调:“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治病必求于本。”关于该医书,说法正确的是(     
A.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B.最早由国家主导编修发行
C.记载了青蒿素的治疗作用D.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先民为抵御疫情,留下了丰富的经验。《黄帝内经》中主张培固自身“正气”,以抵抗“邪气”侵入。《秦律》中明确规定了严格的传染病疑似患者的报告制度,一旦发现了疑似疫病患者,就要及时报告并采取隔离措施。唐宋时期,政府采取了医疗统筹、民生安置、行政管控等措施,并积极调动社会民众力量加以辅助。在与疫病的抗争中,历代医学家们还形成新的医疗理论和方法。

——摘编自王星光《中国古代的疫病探求与防治应对》

材料二   清末,在北京地区,新成立的警察机构开始采用宣传疫病知识和推广种痘的方式对抗疫病。到民国时期,传染病医院开办后,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该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应对突发性疫病。新设的中央防疫处也致力从欧美国家引进各类疫苗并研制各类疫苗,为推行注射疫苗预防疫病提供技术性保障。

——摘编自杜丽红《近代北京疫病防治机制的演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类疫病肆虐。1949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机制,组织群众先后开展以清洁大扫除、反对美国“细菌战”和“除四害”为中心的三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教育和文艺界人士以及中国红十字会也积极进行科学防疫治疫宣传,将“防病”“医愚”与“治心”相结合。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鼠疫、天花、黑热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人口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疫病防治的重要经验。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疫病防治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疫病防治的主要作用。
2023-11-1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831349年间,瘟疫以惊人的速度扩散到整个欧洲。在这场灾难中,死亡人数是无法被确知的:但我们知道,欧洲损失了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在部分人口密集的域镇,死亡率甚至超过了50%、此外,修道院也是重灾区之一,大量牧师因照顾垂死的人而染病身亡。

材料二   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13001500)年表


——以上均摘自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

材料三   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依据他的观点,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不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相反,它只出现在少数的两到三个地方,这些地方所呈现的景象代表了那个时期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下表是不同时期“世界时间大挪移”的概况。

公元前202年—220中国西安、洛阳、罗马
6世纪以后中国
13世纪以后逐渐向西方转移
18世纪以后时间的钟摆彻底离开了中国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饥荒、大瘟疫给中世纪西欧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从经济的角度运用世界史所学知识,说明13—18世纪“世界时间大挪移"的原因。
2023-08-2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