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民政厅总管卫生工作,下面设有卫生处,辖有中西医药研究会。除了几个行政科室之外,还辖有国际和平医院、医药专门学校等医疗及教育机构。边区政府十分强调中西医合作,曾提出“中医科学化”“中西医互相学习”的口号,提倡用中医方法,就地采药供医疗使用;重视推广简便易行的针灸疗法。各根据地先后办了一些医学校,包括延安中国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学校等,还不定期举办一些短期训练班。政府提倡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预防”放在首位。各根据地的这些工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全国开展医药卫生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加强卫生工作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根据地加强卫生工作的意义。
2024-06-1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抢分卷(三)·新教材·历史试题
2 . 【屠呦呦】

材料   屠呦呦,女,1930.12,生于浙江宁波,520岁在私立幼儿园、私立小学、私立初中、私立高中完成基础教育;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毕业后,接受两年半中医培训,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即此后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从事中、西药结合研究。1956年,对两种防治血吸虫病的中药进行了生药学研究获得成功;19591962年参加全国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深入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并参加北京市的炮制经验总结。1969年担任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科技组组长,率领团队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不断改进提取方法,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1972年和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青蒿素(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1973年,合成了双氢青蒿素,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

——(摘编自《屠呦呦传》)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屠呦呦团队提取青蒿素成功的原因。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评屠呦呦医药研究的贡献。
2023-07-0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神州天立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医疗健康领域里的那些“第一”

成就

概况

贡献

1962年研制成功糖丸减毒活疫苗

1959年,为了应对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疫情,国家派董德祥等四位科学家赴苏联考察。回国后,历经三年改进,终于成功研制出室温条件下延长保质期的糖丸疫苗。成功阻断了“脊灰”野病毒,是世界公共卫生史上的又一重大成就,成为全中国孩子们心中永远的甜。

1 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援外医疗队

1963年应阿尔及利亚政府邀请,中国派出援外医疗队,因阿尔及利亚政府3次强烈挽留,医护人员一再延期,直到1965年10月才回国。中国第一支援外医疗队,在两年半时间里,诊治37万次,未发生一次医疗事故。

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58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项目被列为国家机密研究计划。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采用了“大兵团作战”,仅中科院上海分院就集中了300多人的科研队伍。正逢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鼓励和支持。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标志着人类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1972年发现青蒿素

1969年屠呦呦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办公室任务,开始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她和课题组于1972年分离得到青蒿素单体,并与中科院协作,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结构。青蒿素的发现不仅增加一个抗疟疾新药,还在于发现这一新化合物的独特化学结构,为合成设计新药指出方向。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新中国医疗健康领域里的那些“第一”》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医学的身体检查是基于医者取像类比推求而得,与之相关的身体观与天道循环运行、生生不息的宇宙自然观相应,这完全不同于西方解剖学形态。至近代中国,西方身体检查模式传入中国,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健康结合在一起,开始在西方医疗和公共卫生的标准下被评价。1903年,《湖北学报》和《江苏(东京)》分别刊载《简便国民教育法》和《教育之基础在于身体》,强调对学生入学后进行身体检查。1928年,体检在中国不同领域陆续有所体现,民国著名学者黄传霖在专著《身体检查学》中列出了身体局部检查、预防接种施行之前检查等12项身体检查种别。同年全国有了统一的卫生行政体系。1931年又出台了关于从业人员体检的《应考人体格检验规则》。此后,国民政府逐渐在技术和制度安排上实现对不同人群的统一体检。

——摘编自王瑶华《晚清民国时期身体检查制度与实践研究(1902-1949)》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做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2020年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达到12083个,基本形成了以各级疾控中心和各级专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疾控工作网络等。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系统改革,持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截止2021年底,基本医疗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同年,60余种罕见病药品获批上市,40多种罕见病药品纳入医保。

——摘编自庄琦《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中国行动的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民国身体检查制度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健康中国行动”的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晚清民国身体检查制度与当代“健康中国行动”的历史启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欧洲最早的一次鼠疫发生在6世纪的查士丁尼帝国。14世纪的欧洲战争频繁,加之粮食歉收,助推了黑死病在欧洲的肆虐。据记载,该病最初流行于亚洲内地,后经君士坦丁堡延至意大利、法国,14世纪中叶又传入英国、德国乃至俄罗斯,夺走欧洲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引发劳动力工资增长、货币租税形成以及采邑制度和契约义务的瓦解。在14世纪,该病在西班牙先后爆发了6次,在意大利爆发了3次;14~17世纪里,在法国爆发了6次。至1720年,马赛暴发的鼠疫,则是欧洲最后一次鼠疫。至20世纪,随着青霉素等药物出现,鼠疫才被人们制服。对于鼠疫,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写道: 健康的人只要一跟病人接触,就染上了病,那情形仿佛干柴凑着烈火那样容易燃烧起来……连信仰虔诚的教士也接连死去。这不仅使得怀疑论兴起,还引发人们对人生的重新思考。

——摘编自高玉宽《中世纪欧洲鼠疫及其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1920~1921年,东北鼠疫肇始于海拉尔(位于呼伦贝尔草原),当地旱獭是病菌的主要携带者。此时恰逢俄境动荡,沙俄白军纷纷东窜,我境满海各站,俄兵充塞街衢,车站秩序混乱。部分居民害怕被检查,发病时不敢报告,病死后或弃尸荒野,最终鼠疫经由铁路蔓延至东北全境乃至境外。面对疫情,奉天政府则颁布《各省区筹赈办法大纲》将救灾款项交由地方解决。疫情爆发后,哈尔滨防疫医院院长伍连德提出:由华人力求清洁,自为预防的建议,后亲赴海拉尔调查,通过化验确证为肺疫菌(鼠疫),并公布其病理及治疗方法等。政府则设立防疫总处,统计病例,并出版防疫日报,专门报道鼠疫的流行情况、政府的防疫措施。政府还发布了养阴清肺汤、神仙活命汤等供居民购买或配置。社会大型医疗机构对染疫患者进行收容及治疗,民间的个体医生也开门为鼠疫患者进行诊疗。此外,官商居民不待警界之传谕,已各严行防范,均于住室、街道,满垫石灰

——摘编自梁坤莲《1920~1921年东北鼠疫流行与社会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鼠疫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0~1921年东北鼠疫流行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鼠疫防治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国家在中国创办医学校,西洋医学便长驱直入。在对传统中医学的问题上,清政府主张废弃中医中药,一些接受过近代教育的知识分子也对中医持怀疑和蔑视的态度。与此相反,一大批热爱祖国医学的知识分子反对废弃中医药的政策,他们到各地筹集资金,开办中医学校。当时兴办的中医学校有“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神州医药专门学校”“长溪中医专门学校”等13所,形成了中医学校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高潮。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学校课程既有中医类,也有西医类。如“上海中国医学校”就开设有内经、难经、伤寒、金眨、温热等中医科目和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理化学等西医科目。

——摘编自郑兰英《近代中医学校教育述评》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针对国际国内形势和医疗卫生事业现状,在中医工作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中医科学化”政策。“中医科学化”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组织中医进修和中医科研,让中医学习西医,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医,改造中医,提高中医水平。“中医科学化”政策为新时期中医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但在执行过程中片面强调中医学习西医、用西医改造中医,存在否定甚至歧视中医的倾向,未认识到中医理论的独立性,放大了中医当中的迷信和不科学因素,导致在中医科学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中医西医化的倾向。

——摘编自宫正《新中国中医方针政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医学校教育的时代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医历史地位的发展演变,并简要谈谈中医科学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023-05-03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阳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同一纬度带的中国与北美大陆几乎同期经历了罕见的大蝗灾。清代颁布的《户部则例》《大清律例》规定报灾、勘灾、治灾等事宜,法令详尽。1856年,咸丰帝出宫见蝗群如乌云盖天,处理各地治蝗不力官员达20人以上,从摘去顶戴、革职到发往军台等。这一时期除蝗以人工捕除为主,如生物除治、捕打、碾压、使用毒物等,这些捕蝗技术随中国华工赴美而带至美国。

19世纪50年代,美国西部蝗虫飞入草原、田地,食夺一空,居民多举家迁徙。美国治蝗法令单一而粗疏,且基本由地方负责修订,主要推行奖励金制度以征召捕蝗大军,不对捕治官民责任认定。19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大量研发、使用捕蝗机器,如煤油配合焚烧机使用,效力显而用力少。1885年砷类毒物与糠混合灭蝗的方法在加利福尼亚实验,非常有效。

——摘编自赵艳萍《19世纪中美应对大蝗灾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1951年,全国蝗虫大面积发生。周恩来指出:“治蝗工作是经济问题,也是重要政治问题”。中央重在建立健全治蝗机构,做好调查、规划、侦察、防治等工作。山东试行飞蝗预测预报工作,后推广该经验,挽救了粮食174.976亿斤。1953年,秋蝗严重。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科学技术发展以及药械大量生产,治蝗转为以药械等科技手段为主。1956年后治淮工程的完成、官厅水库的兴建、黄河的治理等消减了蝗区,如内涝型蝗区周口渐成粮棉油生产基地。1958年我国自主研制飞机用于治蝗,后以飞机治蝗为主。此外,各蝗区县人民政府须于蝗发前成立灭蝗指挥部,由党政领导干部亲自主持,并在区、乡、村建立大队、中队、小队等一系列的灭蝗组织。

1977年,《人民日报》报道称:“危害我国数千年的东亚飞蝗之灾,如今已被我国人民和科学工作者控制住了。

——摘编自江满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蝗灾治理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美两国治蝗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蝗灾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蝗灾治理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年江苏建省后,江苏省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改变了单纯由卫生机关孤立作战的局面,进入大规模的防治阶段。江苏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血吸虫病科学研究机构,在流行病学调查、灭螺方法研究、治疗方法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为1956—1957年大规模的群防群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1955年,中共中央提出全国血防工作的方针和措施之后,江苏省迅速加以贯彻执行,从1955年12月到1957年底,在全省范围内掀起群防群治的高潮。

江苏省各血吸虫病流行区展开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灭螺运动,消灭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钉螺。在灭螺工作中,许多地方创造了与生产结为一体的新经验,有重点地结合兴修水利、增产积肥进行土埋钉螺工作。江苏省的治疗工作成效非常显著。截止1957年7月,江苏有30万血吸虫病患者治愈。不少社员经治疗后,积极投入生产,成为余粮户。从1958年到1960年,江苏省在农村推行合作医疗制度,减轻了病人在治疗期间的经济负担。江苏省探索的因时因地制宜的工作路子为我国的血防工作做出了榜样。

——摘编自施亚利《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研究(1949 -196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苏省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意义。
2023-03-31更新 | 299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中长期负责济贫事务的埃德温·查德威克依托医生群体,通过调研究分了解到英国民众正置身于极为恶劣的公共卫生环境下,他以个人名义起草了一份议案,想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都能通用的卫生管理标准规章,这项议案于1848年8月通过议会辩论,成为全国性通用法律,还创设了非临时性的中央卫生管理主导机构-卫生总署。卫生总署对各地的公共卫生问题提出管理意见:第一,当有超过十分之一的纳税人申请在该地区实施公共卫生法案时,卫生总署有权命令一个调查员进行细致调查,根据调查报告确定法案是否实施。第二,卫生总署可任命若干调查员监督地方卫生管理工作并参与法案实施监管,还可通过地方调查员的实际调查情况来决定是否应针对妨碍地方卫生管理的行为进行上诉……第五,地方卫生机构如想要贷款,必须首先获得卫生总署的批准。从实践来看,卫生总署权力虽有法律保障,其政策却很难贯彻落实到地方。《泰晤士报》上发表文章认为:“我们宁可冒得霍乱和其他病的危险,也不愿受欺侮而保持健康。”这些反对声浪使得查德威克于1854年被迫离职。

—摘编自王广坤《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据统计,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已经自1982年的657万增加到2018年的2.44亿,其占总人口的比例从0.65%增加到17.43%。中国城市管理领域亟待注重城市管理的系统性、协同性等本质特征,提出一个整体性的管理框架,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理系统,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科学与现代化。网格化管理思想源于计算机领域的“网格”,是指利用互联网将地理上广泛分布的计算相关技术融合为一体,根据社区所辖范围、分布特点、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等情况,结合各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和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数量合理划分责任网格,合理配置组团人员,可以形成专业化管理服务团队。2004年10月北京市东城区率先启用网格化管理模式。自此,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达到90%以上,任务派遣准确率达到98%,处理率为90.09%,结案率为89.78%。

—摘编自陆军等《智慧网格创新与城市公共服务深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查德威克被迫离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网格化”城市管理的特点及背景。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概况
1950~1952

周恩来提出新中国医疗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1955毛泽东提出:“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消灭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疾病,防治血吸虫病要当作政治任务……大搞群众运动,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
1956《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合作社对于因公负伤或因公致病的社员负责医疗,首次赋予集体介入农村社会成员疾病医疗的责任
1960《关于人民公社卫生工作几个问题的意见》发布,意味着合作医疗成为政府在农村实施的医疗卫生制度
1965毛泽东批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各地“医学速成培训班”陆续开设,培养的农村赤脚医生承担了占当时全国人口90%的农民防疫、保健任务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医疗卫生部门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1996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明确“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
2002《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对农村卫生工作做了全方面规划,提出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2014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他谈到,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
2016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确立“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的38字方针

——摘编自孙红英《新中国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实践历程与经验启示》

材料   呈现了新中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历程,其中蕴含了诸多有益启示,围绕“新中国的医疗卫生建设”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炼)

2024-04-2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九师联盟大联考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检测(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