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9-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进程(摘要)

时间

名称

备注


1979年
《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第一份明确提出医院经济的文件。该《意见》提出,医院试点方案与国企改革“放权让利”有一定相似性。

1981年
《关于解决医院赔本问题的报告》建议实行价格改革,对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按不包括工资的成本收费,增加的开支由地方财政和企业单位负担;对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收费标准可以保持不变。
《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修改稿)》进一步扩大医院财务管理自主权,调动医院职工积极性。

1984年
《关于贯彻财政部关于控制行政事业经费和企业管理费开支的通知的意见》卫生部从官方层面认可了承包制的做法,将“打破大锅饭”的改革意向写入了正式文件,特别指出“奖金发放要克服平均主义”。

1988年
《关于部属医院试行承包责任制的意见(试行)》在坚持全民所有制基础上参照两权分离原则,以承包合同的形式确定国家、医院的责权利关系。

—— 摘编自昝馨《历史的往复:1978~1992年的中国公立医院改革》


(1)中国公立医院的改革进程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2)作为历史的观察者,你认为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出路在哪里?
2 . 【西医东渐与中医的发展】

材料一   中医的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薛福成在欧洲考察西洋医学后,指出“惟中国名医,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外洋医家得一良法,报明国家,考验确实,给以凭照,即可传授广远。”这一状况在近代医院制度引进之后,才发生巨大变革。在中国传统医学里,诊断、医疗、配药几乎都是由医生一人负责,一医多能。西方医院则有合理的专业化倾向,除了传统的内外科之分,还出现了更多的如产科、神经科等非常细化的专业分工。医院制度的确立还有助于提高医疗器械的利用率,也为医疗科技的进步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新的发现和发明会不断地用于临床,从而改变了中医那种数百年难以更新药物与设备的状况。西医的一整套规范的医护体系和富有人文关怀的医病关系也使中医体系相形见绌,对中医以家庭为空间的诊疗程序和护理手段形成冲击。

——摘编自郝先中《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基于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确立了四项卫生工作基本方针,切实保护人民健康,为这一时期医疗卫生工作的推进理清思路,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指明方向。为更好地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国家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以有限的经济基础发展医疗事业,逐渐把以区域防疫为重点的医疗卫生工作方向转移到开展全国性医疗卫生工作上来。在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新的高等医学教育制度,并要求在各地修建中医学校,培养中医人才,让中医在新中国贫瘠的现实资源条件下发挥重要作用。19514月,中央卫生部正式颁布《关于健全和发展全国基层卫生组织的决定》,其内容明确对增补医疗机构提出相关要求,规定了各地方要有计划地改进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组织。

——摘编自李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医疗卫生事业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医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举措。
2023-09-09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恩”2024届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西方一批教会医生与军医追随殖民者而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会医院,后深入到内地。20 世纪初,教会大学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西医东来,推动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起步。1906 年,清政府设民政部,下设卫生司,掌管全国卫生事务。同时,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开始起步。上海华界在市政建设、卫生管理、法规建设等方面基本采纳了租界的办法,并在食品检验、疾病预防等方面与租界合作。北京、天津、武汉、广州、厦门等城市在公共卫生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在中国乡村,医疗事业十分落后,卫生状况很差。

——据郝先中《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成立后,召开了全国卫生会议,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发展方针。从1953年开始,全国各级卫生防疫站逐步建立。1955年,国务院颁布了《传染病管理办法》。同时,在城市职工中建立起公费医疗制度,并采取减免收费的办法加强对严重危害农民健康的流行疾病的治疗。为消灭血吸虫病,1955年建立了国家级的血防领导小组,并在疫情严重的江南各省建立了各级血吸虫病防治站。在国家的号召下,科研、医疗人员奔赴一线,指导群众摒弃陋习,实行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全国各地的乡村举行了清理钉螺运动,以消灭传染源。

——据邓铁涛《中国防疫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医疗卫生事业与晚清时期相比的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建国初血吸虫病的防治为例,说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在防疫抗灾上的作用。
2023-09-07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新生入学素养测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亡。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

——摘编自王旭东的《世界瘟疫历史》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面对各种严重流行的疫病,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加强领导,发动群众,配合生产,深入宣传,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1953年12月,召开全国卫生会议,制定了新中国“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地方政府对于组织群众,说服教育,以及开展各项防疫具体工作,均予以积极推动。在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地消灭或控制了各种疫病的流行和蔓延,为以后新中国的防疫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大大推动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

——摘编自李洪河《建国初期的卫生防疫事业探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取得巨大成绩的意义。
2023-08-28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六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曾设想提供政府医疗保险,但终因耗资巨大且牵涉太多资本势力而放弃。二战后,杜鲁门提倡的国家强制性医疗保障因有“社会主义公费医疗”之嫌而作罢。20世纪60年代,由于市场化的美国医疗体制排斥弱势群体的现象突出,覆盖弱势群体的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最终确立,但随着“滞胀”现象的到来,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降低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此后的里根、克林顿、奥巴马医改在这二者之间摇摆,但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摘编自高芳英《美国医疗体制改革历程探析》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尽快解除人民群众贫病交加的痛苦,党和政府建立起了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制度。1952年底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大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覆盖了全体国民。中国用世界1%的卫生资源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医疗卫生问题。2003年制定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不但加强了政府的责任,而且国家补贴与个人缴费相衔接、扩大资金统筹范围等内容也凸显了它的公共服务性质。到2008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各自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美两国医疗体制改革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的看法。
2023-02-16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下·重庆·开学考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霍乱被称作“19世纪的世界病”,最初是印度的地方性疫病,其后才成为世界性疫病。而霍乱时期的印度也见证了殖民政权的逐步确立。

材料一   柴明达尔制度和莱特瓦尔制度(注:殖民政府在当地推行的两种土地制度),再加上盐税,同印度的气候结合到一起,就为霍乱这种毁灭性的灾难的流行造成了适宜的环境,这种灾难正在由印度向西方世界猛扑。

——1854年马克思在伦敦写给恩格斯的信

印度的朝圣活动是所有导致霍乱流行和传播的原因中最强大的原因。

——1866年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的国际卫生会议报告

材料二   我们采用四阶段疗法,大体是与阿育吠陀医学疗法(注:印度本土疗法)无异,如果手头有些药物不易使用时,可以用当地的药物取而代之,比如印度医生啻遍使用的胡椒和其他香料熬制而成的汤剂。

——孟加拉医学委员会发布通告(18179月)

霍乱一爆发,他们就祈祷,或是用原本的办法治疗,不过近来发现这些无济于事后,所有人开始抛弃宗教偏见,求助于欧洲医生。

——加尔各答医疗机构医生安斯利(1831年)

材料三   1856年—1900年英国殖民政府的相应措施袭(部分)

1856对印度各地区水井改递运翰设施,运送过来的水会先经过过滤再安排专人运送。
1858制定了改迨印度各地厕所的标准,并辰佣专门的厕所清洁工在此工.作。
1859开始重新规划印度军营驻地,让所有的英国士兵驻扎在环境较好、空气流通并远离印度民众的地势较高处。
1864改造军团营地医院,确保英国军团每个营地医院至少有三名外科医生和多位医护人员,印度士兵营地医院安排一位年外科医生。
1870向英国和印度社会公开招募印度医疗勤务支族,候选人需接受过西方专业医学教育训练,并在印度各地成立医学院。
1880印度各地开始效仿英国的医疗卫生法律,通过了规范本土医疗行业的相关法律。
1893给一万名英国士兵和印度士兵接种了霍乱疫苗。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人认为霍乱的流行和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治疗霍乱的手段变化。
(3)根据材料三,归纳英国殖民政府为了应对疫病采取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疫病、医学与英国殖民三者关系的看法。
2023-01-0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重庆专用)
2023·四川资阳·一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医疗福利制度是宋代政府仁政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宋代出现了“医政”概念,通过医政来推行医疗福利,同时它还抑巫扬医、培养人才、加强对医疗人员的管理。宋代的医疗福利对于皇族及官员采取了保健、治疗、用药等方面的制度及措施;对于军人采取了防病、医疗、抚恤等方面的制度及措施;对于平民百姓则采取建立医疗机构和药局机构的制度及措施,同时对于弱势群体采取法律保护。此外,宋代以建立义冢的方式,掩埋无主尸骸,预防疾疫发生,形成了生有所养,病有所医,死有所葬的系统化社会福利体系。

——摘编自杜菁《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国贫民弱,医疗卫生状况十分恶劣。1949年11月,卫生部成立时专门设置了妇幼卫生局来保护妇女儿童的健康。1950年,《种痘暂行办法》规定:婴儿出生后六个月即应该接种牛痘,并且是免费接种。朝鲜战争爆发后,全国人民掀起了以反对美军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并于1952年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53年,毛主席指出:“看不起中医是不对的,把中医说得都好、太好,也是错误的。西医也有唯心论。中西医一定要团结。”同年,卫生部在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对于医务人员,要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党的领导下,建国初我国的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摘编自钟冰《建国初期党的领导集体的医疗卫生思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建国初期我国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表现。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和建国初都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原因。
2022-11-27更新 | 515次组卷 | 6卷引用:历史-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B(全国乙卷)
2022·重庆·三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美国迎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高潮。过快的城市人口增长,使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迅速下降,期间出现的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从而为传染病大规模暴发埋下隐患。当时美国城镇居民仍然延续着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将垃圾直接倾倒在街道的习惯,垃圾收集和处理被看做居民的个人事务,甚至连首都华盛顿也未能幸免。淡薄的卫生意识和恶劣的居住环境让城市化进程中的移民群体成为各种传染病首先侵袭的对象。

——摘编自李晶《论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公共卫生改革》

材料二   19501月,重庆市人民政府组建了自上而下的防疫领导组织机构,为疫病防治提供了组织保障。广泛建立起点、线结合的疫情报告网,为重庆应对突发性疫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传染病的流行起到了关键作用。对发现疫病的地区实施严格管制并及时对病患进行隔离,各公私医院腾出或增设病房,专门用于收治病患,而且在疫情防控期间,疫区民众不得随意聚集和交往。同时进行了城区、郊区民众饮水的漂白消毒和相关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通过开展群众性的公共卫生运动,即大规模疫病的免费预防注射、种痘和清洁大扫除,辅以疫区隔离治疗、交通检疫的“治疫”措施,防疫与“治疫”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鲁克亮、李晓朋《19501952年重庆防疫网的构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一简要分析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加速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防疫工作的特点。
9 . 古代中医药学博大精深,近代以来西医进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学焕发新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药的发现与应用,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防治疾病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中药的各方面理论也是从无数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中药学的理论基础,是古代朴素哲学,突出表现在人与自然,人机体内部的整体性和宏观性,因此,中药理论并不从具体微观成分出发。

——陈信云《中药学》

材料二   1825年,英国医生郭雷枢随英国商行到广州,开办了一家诊所,为广州的中国居民及外国人治病。由于大量的英国散商船只及美国商船几乎都没有随船医生,于是,郭雷枢向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建议在黄埔建立了一所“海员医院”。1834年,美国医生伯驾受美国教会的派遣来到广州。当时岭南地区眼病患者十分普遍,而中医向来不善眼科。于是,伯驾创办了眼科医院。1838年,中华医务传教会成立,试图“通过为中国人治病来向他们展示基督教实际的慈善”。

——董少新《19世纪前期西医在广州口岸的传播》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医著作在苏联、朝鲜出版,中医专家为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国政要治病、随援外医疗队出国。文革期间,我国为朝鲜、越南、老挝、阿富汗、刚果等友好国家培养中医学留学生。1975年中药针灸医师代表团赴日参加学术年会,自此中医出国不再只是去执行外交任务了。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部门签署了交流与合作协议。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医留学生教育扩大并形成规模,合作办学则在20世纪90年代有新的突破;据统计,1992年中药总销售额125.7亿元,出口创汇4.5亿美元。截至2018年,中医药已经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运用,有86个国家政府和中国签订了有关中医药的协议。

——朱建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外传历史、途径与海外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药学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中药学方面的两部重要典籍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鸦片战争前西医在广州传播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中医外传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变化的成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18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它限制儿童的工作时间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根据《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并制订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根据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政府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保险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劳动者。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1200万工人。依据《老年抚恤金法》的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获得标准抚恤金(每周5先令)的权利而不需支付任何税款,1919年又提高到10先令。在19191939年,英国共建了130万幢公用住宅,300万幢自用或出租的房屋,所有房屋建筑都有政府补助。

——摘编自蒋蔚《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失衡及其调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障和提高人民基本生活水平,我国借鉴苏联的模式,创建了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50人以上规模企业的职工提供养老、医疗、生育、工伤等方面的保障,奠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1954年,宪法确立了社会保障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1978年后,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逐步恢复,停滞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重建。1993年后,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政策文件,涉及社会救济、养老改革、住房改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改革等多个方面,极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以及失业、工伤等保障制度政策的完善,扩大了各项保险的覆盖范围。

——摘编自朱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背景,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共同特点及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