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传教士、留学生及思想比较开明的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这些媒介进行的。基督教传教士在传播西医过程中是前驱,担当了先锋角色。传教士的到来促进了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带到了古老的中国,创办了中国首批西医院和西医学校,翻译了大量医学书籍报刊,培养了大批西医人才,造福了近代中国社会。

——摘自秦永杰、王云贵《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医学的贡献》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设施匮乏,传染疫病流行,民众健康水平较低,改变落后的卫生状况,保护更新劳动力,为经济建设做准备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由于国际国内环境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卫生建设作为社会建设的一部分也被上升到保家卫国的政治高度。1952年12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并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主管机构设置上予以配合。在较低水平的城乡卫生环境条件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能够移风易俗,宣传全新的卫生观念,振奋国民精神,对提升国民体质和实现国家改造具有强大的动员作用。

——摘编自李洁《新时代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与促进全民健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医学在中国传播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产生的重要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人合一”的含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春秋时期以前,“天”主要指“天神”,天人关系主要研究人神关系;随后“天”逐渐转变为“自然、天道、天理”,“人”指“人与人、人与社会”;汉代发展成哲学思想体系,贯穿古今文史,至今仍影响着后世言思。“天人合一”理念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彼此相互依存的写照,它反映了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依赖感与亲和感。

——整理自陈伯海《“天人合一”——兼谈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的贡献》等

材料二 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面对贫困问题日益严重的现状,英国政府在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到1867年,英国议会又通过了《城市贫困法》,使得济贫院的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二战结束后,英国政府开始进行建设福利国家。1946年英国着手福利制度建设,先后颁布了《国民保险法》与《国民医疗保健法》,在1948年又颁布了《国民救济法》。这三部法律的正式颁布与实施标志着英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社会福利法律体系、建成了全面的社会福利制度。

——摘编自陈国强《社会福利制度的演进》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卫生领域面临卫生条件落后、疫病大肆流行、医疗设施匮乏, 医务人员短缺等突出问题。1952年1月,美国在朝鲜战场发动细菌战,并向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投掷用于传播病菌的媒介物。1952年3月14日,中央卫生防疫委员会成立,确立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领导机构,并向广大群众宣传卫生防疫知识。1952年12月,毛泽东为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题词,发出了“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的号召。各地积极响应党中央开展卫生防疫运动的号召,相继成立各地方的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除害灭病,保家卫国为核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摘编自郭荣浩、邓茜尹《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社会动员的三重考察》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对“天人合一”认识的变化。结合所学,阐明“天人合一”理念的内涵,并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体现这一理念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从资本主义制度实质的角度分析西方福利制度的弊端。
(3)根据材料三,概括建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的背景。结合所学,写出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指出这一口号对当时医疗卫生事业的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复杂同时也是最昂贵的医疗体系。美国宪法对于医疗卫生领域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医疗卫生领域更多是受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统治的,结合崇尚自由精神与个人奋斗的价值观,因此美国政府相较于其他大多数发达国家对医疗卫生体系的控制力要弱,主要医疗卫生服务被有组织的地区性医疗保健集团垄断。二战以后,美国曾有若干次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医保的尝试,但是全民医保被反对者打上政府干预的标签。另外,出于自身利益,美国医学会也强烈反对全民医保,强调其与美国传统上私人执业的医疗服务方式不符。因此,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除了退伍军人医疗计划外,美国没有任何覆盖面较广的医疗保险计划。整个医疗体系从政府获得的支持主要关注军人与弱势人群,而非全民惠及的。占社会大多数的中产阶级主要依靠私人医疗保险计划购买医疗服务。

——摘编自甘戈《美国医疗体系演进》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在国家机关中实行了公费医疗制度。1952年起公民医疗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全体国家工作人员、革命残疾军人、高等学校学生、国家机关退休人员。1949—2010年,全国卫生机构从3670个发展到93.7万个。据2010年统计,全国共有医药店2091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0.2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1835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着手建立和健全县(旗、自治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形成了以县级卫生机构为中心的县、公社(乡)、大队(村)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级保健网经历了整顿、建设、改革、发展、提高的过程,在医疗、防疫、妇幼保健、地方病防治、计划免疫、卫生宣传等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世界卫生组织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行初级保健计划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摘编自王振国等《中外医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现代美国和现代中国医疗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影响现代中美两国医疗体系呈现不同特点的因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3年,美国卫生财政预算占整个预算的第一位,1975年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6%。1973—1977年,美国医疗费用年均增长10.2%,而其他消费指数仅上升7.7%。1980年,美国通过《医疗保险修正案》,规定凡住院者每天需自负180美元,60天后自负额减少到45美元。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在位期间继续奉行医疗保障“不作为”政策,认为更多的医疗健康费用投入并不一定会给民众带来更好的卫生健康服务。截至1988年年底,美国还有3530万人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占美国总人口的14.6%左右。

——摘编自高连克《美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材料二   中国城市经济改革发端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原来由企业包揽的各种福利制度,如今成为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负与羁绊。在医疗保障方面,国家财政和企业负担职工医疗费用的比重过高,阻滞了国家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政府不得不减少支出规模。那些国有、集体企业之外的人员无法按照就业、福利、保障三位一体的模式享受到职工医疗保障制度。1985年4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关于发展全民所有制卫生机构的方针问题;关于扩大全民所有制卫生机构的自主权问题;积极发展集体卫生机构;支持个体开业行医;关于在职人员应聘和业余服务问题;改革收费制度。

——摘编自宋学勤《辉煌40年—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丛书》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20世纪80年代中美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相比,20世纪80年代中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显著特征并说明其意义。
2023-12-26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开始将中医带至更远的中亚乃至欧洲大陆,但还只是零星的,松散的,规模不大,不成体系,但一部分药材作为重要商品也非常受欢迎。当阿拉伯人经由海路来到这个东方的富庶之国,大量的药材也随着浩浩荡荡的商队漂洋过海,先是被运往阿拉伯,随后转销欧洲和北非,中医也同这些药材一起,被介绍到商队途经的各地。在这些地方,中医知识为当地医学吸收、借鉴,为当地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直至17世纪,西方旅游者、外交官特别是传教士开始大量、系统地翻译中医典籍,中医在欧洲引起了普遍关注。

——据于智华《中医》

材料二   1895年,德国人伦琴发现了X射线,几乎在同时被应用到医学领域,可视化诊断方式开始进入到医生们的视野。

1916年《博医会报》(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在华创办)上,马士敦医生以“中国缠足之恶”为题,对中国的缠脚风俗进行了报道,并利用X线技术对缠足产生的危害作了说明。

《科学画报》1933年在上海创刊,蔡元培、竺可桢、吴有训、茅以升等都曾是该杂志的撰稿人。经统计,1933年至1949年,《科学画报》中有关X射线知识的文章就有数十篇。

1937年,柯达公司在《中华医学杂志》上投放了X光机系列广告。其中一则广告写道:“在病家未得放射线照相检验之利益前,殊少拒加手术或治疗者。盖经放射线摄影后,其精确之结果,即可消除一切疑虑,而病状实情得以格外明了也。”

——摘编自张大庆、陈琦等著《近代西医技术的引入与传播》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医逐渐边缘化。民国时期陆续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对待中医中药的态度,如“废除中医中药”“废医存药”“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医药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屠呦呦因青蒿素研究获得诺贝尔奖不仅使本土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赢得了国际科学界的赞誉,而且是中国科学界对人类健康福祉的贡献。

——摘编自张大庆、陈琦等著《近代西医技术的引入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医和中药材传播到欧洲的几种途径。阿拉伯帝国有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吸收和借鉴了中医药知识,结合所学,请写出它的作者、书名和地位。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医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3)结合所学,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举措。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角度,简析中医西传与西医东渐的历史启示。
2023-11-10更新 | 216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民政厅总管卫生工作,下面设有卫生处,辖有中西医药研究会。除了几个行政科室之外,还辖有国际和平医院、医药专门学校等医疗及教育机构。边区政府十分强调中西医合作,曾提出“中医科学化”“中西医互相学习”的口号,提倡用中医方法,就地采药供医疗使用;重视推广简便易行的针灸疗法。各根据地先后办了一些医学校,包括延安中国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学校等,还不定期举办一些短期训练班。政府提倡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预防”放在首位。各根据地的这些工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全国开展医药卫生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加强卫生工作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根据地加强卫生工作的意义。
2024-06-1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抢分卷(三)·新教材·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汉书·孝献帝纪》记载:“二十二年夏六月,丞相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冬,有星孛于东北。是岁大疫。”“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曹操面对这样严重的灾情,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颁布了赈灾令,作了以下规定:“去冬天降疫疠,民有凋伤,军兴于外,垦田损少,吾甚忧之。其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已上无夫子,若年十二已下无父母兄弟及目无所见,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无妻子父兄产业者,廪食终身。幼者至十二止,贫穷不能自赡者,随口给贷。老耄须待养者,年九十已上,复不事,家一人。”

——摘编自《后汉书》等

材料二   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调查,流行区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感染者1200余万人,病牛约120万头,钉螺分布面积达148亿m²。血吸虫病的肆虐给流行区广大群众带来深重苦难,毛泽东主席在《七律二首·送瘟神》诗词中所描述的“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情景,真实反映了当时血吸虫病的严重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方针,遵循“因地制宜、科学防治”的原则,经过70余年的积极防控,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摘编自操治国《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进展、挑战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应对疫情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024-05-02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中世纪流行病传播猖獗,其中以鼠疫、麻风等为最盛。麻风在13世纪最为猫辄,在欧洲平均每400人中就有一患者,后经严格隔离才停止蔓延,这促进了欧洲医院的设立。1346年欧洲鼠疫大流行,促使威尼斯港口设立检疫,以后的伦敦、巴黎等也颁布了一些防止传染病的法规。中世纪医学基本上由僧侣掌握,只有他们懂得拉丁语,保存了一些古代传下来的医药知识,他们为病人看病,也替病人祈祷,发展成所谓的“寺院医学”,他们把治愈与“神圣的奇迹”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赵秀荣著《西方医疗社会史》

材料二   17世纪中叶荷兰的莱顿大学开始实行临床教学并取消宗教派别的限制,吸收了不少外国学生。到18世纪,临床医学教学兴盛起来,莱顿大学在医院中设立了教学病床。16世纪,中国已用人痘接种来预防天花。18世纪初,这种方法经土耳其传到英国,詹纳在实践中发现牛痘接种比人痘接种更安全。他的这个改进增加了接种的安全性,为人类最终消灭天花作出贡献。德国人弗兰克(17451821)写成《医务监督的完整体系》,其中就谈到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的很多问题。同时,还有人呼吁改善监狱卫生、解放精神病人。但这类活动主要是个人活动,直到19世纪,政府才逐渐重视这些问题。

——摘编自【英】基尔·沃丁顿《欧洲医疗五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中世纪疾病治疗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欧洲医学取得进步的主要表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医历史悠久且成就斐然,但随着时间的推进,近代中医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理论的封闭性、家传师授的传承方式以及政府的管理缺失等使其失去了社会基础。鸦片战争后,西医逐渐取得了在华传播的特权。甲午以来,部分开明士大夫提出“医学救国”口号,掀起以西医“保种强身”救中国于水火的思潮,不少有志之士选择到由医学走向近代化的日本习医。留日医学生的种种经历加剧了对中医的不满,进而围绕中医是否科学、是否应被加入教育系统、是否应被废止等问题,与中医人士展开激烈争论。随着中西医论争的发展,参与争论的中医人数及团体数量皆呈增长趋势。部分中医学者逐渐认识到西医的长处,进而提出“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口号,倡导中西医融合发展。“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后,部分中医主张仿照西医教育体系,创办中医院校、编写中医教材。1925年内务部吸取中医人士建议颁布《中医医士管理规则》,对中医从业资格管理进一步细化。近代中西医学争论突出反映了中西交流之门大开后中外文化碰撞、融合与发展。

一一摘编自胡振宇《博弈与发展:“废医派”留日医学生与中医近代化研究》

(1)据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西医论争兴起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中西医论争。
2024-04-20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医疗健康领域里的那些“第一”

成就

概况

贡献

1962年研制成功糖丸减毒活疫苗

1959年,为了应对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疫情,国家派董德祥等四位科学家赴苏联考察。回国后,历经三年改进,终于成功研制出室温条件下延长保质期的糖丸疫苗。成功阻断了“脊灰”野病毒,是世界公共卫生史上的又一重大成就,成为全中国孩子们心中永远的甜。

1 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援外医疗队

1963年应阿尔及利亚政府邀请,中国派出援外医疗队,因阿尔及利亚政府3次强烈挽留,医护人员一再延期,直到1965年10月才回国。中国第一支援外医疗队,在两年半时间里,诊治37万次,未发生一次医疗事故。

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58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项目被列为国家机密研究计划。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采用了“大兵团作战”,仅中科院上海分院就集中了300多人的科研队伍。正逢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鼓励和支持。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标志着人类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1972年发现青蒿素

1969年屠呦呦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办公室任务,开始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她和课题组于1972年分离得到青蒿素单体,并与中科院协作,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结构。青蒿素的发现不仅增加一个抗疟疾新药,还在于发现这一新化合物的独特化学结构,为合成设计新药指出方向。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新中国医疗健康领域里的那些“第一”》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