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为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晚期“中国大宁”神兽博局纹镜。镜背间铸有铭文:“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羊。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元吉,有纪刚。”)

史料二   东汉《前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之下有尚方令一人,御用及官制铜镜均由尚方制作。”史料三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桂州(今桂林)向中央进贡“铜镜四十四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宋莹莹《由广西出土铜镜铭文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在今蒙古和独联体境内,发现了不少属于战国和汉代的镜子。隋唐时期的镜子出土数量数量最多的是海兽葡萄镜。在伊朗发现了多面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约旦发现了花草禽兽镜和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日本还出土了不少唐镜和宋代的商标字号镜。

——以上材料改编自王婉云《中国古铜镜在中国历史及对外交流上的价值》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铜镜外传的积极意义。
2 . 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城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

——吴承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材料二   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并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只是单向的西学东渐,与之相伴相随的还有一个中学西渐,葡萄牙在租借澳门后,中国产品如丝绸、陶瓷、茶叶等,更多地输往欧洲,一些传教士推介孔子思想的同时,将儒家经典如“四书”及《周易》《书经》《孝经》《诗经》《礼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葡国传教士曾德昭的《大中华帝国志》,全面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和思想史等方面的情况。1793年,马夏尔尼使团游览了承德避暑山庄,随员巴罗在《中国游记》中盛赞了山庄的园林建筑:“错落有致,间隔合宜,恰到好处,互相衬托”,另一学者又专门指出中国园林有更高级的美——不规则的自然美,这推动了英国“不规则园林”运动的兴起,随后,整个欧洲掀起了仿建中国园林的热潮,并修建了许多包含中国元素的建筑,其中不乏代表性作品。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与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三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

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

——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3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华文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与“中学西渐”产生的双向意义。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简述如何看待外来文化。
2024-04-15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库车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文物的“旅行”
由于各种原因,历史文物可能会离开其诞生地,而保存于其他地方。

一. 阅读下列表格, 回答问题:

   

1.请确认表格中文物的诞生地。(填写字母)
A.东亚地区B.南亚地区C.西亚地区D.北非地区E.中美洲地区
2.这些文物从其诞生地迁移至现存地,基本发生在 18、19世纪,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单选)
A.文物买卖B.殖民掠夺C.主动赠送D.友好交流
3.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以描绘女范事迹为主题,现存9段。其中《冯媛挡熊》为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班婕妤辞辇》为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贻误朝政的故事。这可以用来说明(单选)
A.女性是魏晋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B.艺术作品兼具审美与教化功能
C.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写实性极高D.艺术创作应适应维护统治需要

二、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陀罗尼经》,当时传入朝鲜,现存于韩国庆州。最早的标有印刷年代(“咸通九年印制”,即公元868年)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原存于敦煌藏经洞,近代被殖民者劫掠至英国。

4.唐朝时,已经出现一定数量的雕版印刷的佛经。这说明(     )(双选)
A.佛教在唐朝有相当的影响力B.佛教在唐朝社会中已取得独尊地位
C.唐朝时尚未出现活字印刷术D.唐朝时雕版印刷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5.有学者研究“敦煌”得名考原。从史书遗留的河西民族的词汇分析,先后生活于敦煌一带的月氏、乌孙、匈奴所操的语言皆为突厥语。突厥语 tawuz一词意为“瓜”,敦煌自古以来产瓜,且长期被命名为瓜州。从大概率讲,   “敦煌”之名亦应为突厥语。这说明(     ) (单选)
A.音韵学是历史考证重要方式B.敦煌郡是汉朝河西四郡之一
C.敦煌是唐朝民族交融的典例D.考证史料不充分结论不正确
6.《陀罗尼经》和《金刚经》都由中国流至海外,但是其外流的方式截然不同。这一表述的角度是(        (单选)
A.主观与客观B.内因与外因C.区别与联系D.相同与不同

三、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各民族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化财富,一直受到威胁。19世纪开始,一些国家通过立法进行文物保护。1972年联合国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7.基于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怎么看文物保护的意义。
2023-11-0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一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


图1北魏《尸毗王本生》

   
图2西魏《弹箜篌飞天》

材料二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

   
图3隋代《献花伎乐飞天》

   
图4唐代《观无量寿经变反弹琵琶乐舞》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刘蓉《丝路多元音乐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

材料三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敦煌文化成为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四大文明体系交汇融合的结晶。“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就是一个缩影……通过丝绸之路,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实现了交流和对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不同文明实现了交流互鉴。

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朐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季羡林先生说过:“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料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

——摘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煌文化成为四大文明交汇融合结晶的原因及价值。
2023-10-12更新 | 239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图1、图2分别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和清朝前期移民方向示意图,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口迁移的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图2
比较图1、图2,提取两幅图中有关人口迁移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