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763年以前,欧洲人对中国文明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但欧洲人对他们在君士坦丁堡、德里和北京看到的东西印象非常深刻。17世纪,欧洲知识分子正被传说中遥远的中国文明的许多详细的报道所强烈地吸引住。他们得知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中国由于其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军事才能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等,开始被推崇为模范的文明。例如,伏尔泰(1694-1778)用一幅孔子的画像装饰其书斋的墙,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则称赞中国的康熙皇帝是“如此伟大、人间几乎不可能有的君主……”。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提炼作者观点并结合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传播的史实加以阐释。
2024-05-29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联谊学校(“桐·浦·富·兴”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数千年的历史演变所形成的,但“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是近代中国人民在与西方列强的斗争中出现的。经过百年抗争,“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这一“伟大转变”既是中华民族在挨打受辱中奋起抗争、不断觉醒、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历史过程,又是中华民族走向精神独立、凝聚共同体意识、自觉构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过程。

——摘编自张可荣、刘奕汝《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近代中华民族觉醒与共同体意识形成》

材料二   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观念。1902年,梁启超又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的观念。同年,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1904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等文中,多次提到“中华民族”,并就“中华民族”自始是单一民族还是由多民族混合而成,如果是由多民族混合而成,则有无“最重要之民族”以及“最重要之族为何”等问题进行了考察。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观念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任选一个或多个影响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因素,自拟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就曾提议修纂类书,但因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施。永乐皇帝朱棣即位后,他一方面继承太祖遗志,另一方面也为了收拢人心,修书一事再次被提上日程。耗时五载,朝野上下共两千余人参与编纂,终于编撰成3.7亿字的《永乐大典》,被《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修成后一直被秘藏禁中,即使翰林院学士也难有查阅的机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抢劫,加之一些官员和太监偷盗,到1894年《永乐大典》只剩下800册,庚子年又被焚毁或流失300余册。新中国成立后,除了苏联、民主德国等国,还有民间搜藏者相继归还一些册数。20216月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珠还合浦·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览中,应用了多种数字化展示方式,充分展现了古籍的珍贵价值,拉近了观众与古籍的距离。

——摘编自金满楼《〈永乐大典〉:划时代的百科全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化传承和保护”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学有着兼容并包的开放性特点,同时,它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儒学包含了中国人最朴素的人生观、价值观,表达了中国人内心深处最美好的愿望。在儒家学者一次次的努力下,儒学坚持了它本就拥有的内在气质,在面对一次次的冲击和挑战的过程中,它被儒家学者们不断改造,从而完成了教化百姓的重任,也成为历代统治者希望达到的治国理政的最高境界。在儒释道合流的过程中,儒学坚持了本身所拥有的特殊性,在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有利元素后,完成了自己华丽的蜕变。

——摘编自张琳惠怡《儒释道的合流——以佛教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为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儒学的发展提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4-06-0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长城的历史看,它首先是用于军事斗争的产物,从公元前7世纪前后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起,直至公元17世纪停止修筑为止,长城始终是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而存在的。它的出现,标志着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程度的提高。

——摘编自李文龙《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材料二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在器械精良、炮火凶猛的日军进攻下,中国军人只能以肉体血战长城。强敌叩关的历史记忆、血肉相搏的御敌现实等新旧因素的碰撞促生了“血肉长城”的新概念。

——摘编自郭丽萍《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关于长城民族符号形成史的研究》

材料三   长城的修筑与运用,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长城精神内涵丰富,价值巨大,对于增强民族自信有着重要意义。

——摘编自姜红明、杨娟《长城精神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长城的历史演进中感悟历史,自拟论题,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主题贯通,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6 . 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要求。

材料   舜帝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奠基人,是一个与中国传统文化无法分割的重要符号。在历史长河中,舜帝的孝子形象不断演变,在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如表所述。

先秦《尚书》中的舜帝形象是宋前文献所见最早的舜帝形象,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孟子也认为:“大孝终身慕父母(感恩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汉代司马迁在《五帝本纪》篇记载瞽叟曾多次谋害舜帝,通过舜帝“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的反差,凸显了舜帝机智型孝子的形象,从而巩固了舜帝的孝子形象(注:瞽叟传说为舜的父亲)
唐五代唐代著作不单是对舜帝历史的记载,更是对其添加文学性的创作。《舜子变》是唐五代时期记述舜帝孝子故事最完整的作品。舜帝在其中依然是孝子的形象,但《舜子变》删除了唐代之前对舜帝所记载的传奇事迹,开篇便直接将舜帝塑造为一个普通百姓家的儿子,因此称他为舜子而非舜帝。曾有学者将舜帝的故事归结为“灰姑娘”类型的故事母题

——摘编自毕若玉《宋前舜帝故事和形象的演变研究》

围绕材料中舜的形象,自拟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2024-05-3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九县一中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思想解放是指个体从外部束缚和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自由地思考、判断和选择的过程。思想解放为个体提供了自由的思维空间,使其能够更加自主地选择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路径。……思想解放激发了人们对于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动力。……思想解放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因此,我们应当始终坚持思想解放,不断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开放、包容和进步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提出一个具体观点,并运用中外相关史实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4-30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当代小说家艾丽丝·默多克曾说:“文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故事。”换言之;文学是有传统的:一个时代的文学,是它前面一个时代文学的继续。表是欧洲文学发展史上的几部著作。

时间作品大致内容
公元前5世纪埃斯库罗斯《波斯人》颂扬了希腊人的爱国热情,抨击了波斯王朝的专制,波斯王朝之所以失败,主要在于神,尤其是宙斯对他们的惩罚
16 世纪 拉伯雷《巨人传》借用法国民间传说中巨人的名字,让他们在书中成为全知全能、具有大智大勇的巨人国王,使他们在体力和智力上都达到高度发展水平的充满活力和创造精神的“人”
17世纪斯卡龙《滑稽小说》描写一个剧团在流动演出过程中的经历,以史诗书写英雄人物的宏大规模和气势,以沙龙小说刻画贵族风雅生活的笔调,描写日常生活里打架斗殴等小事

——摘编自李赋宁著《欧洲文学史》

根据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4-27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安康中学高新分校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从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带动“中文热”“中国文化热”,到鲁班工坊帮助共建国家的年轻人掌握职业技能;从开展联合考古项目,到举办艺术节,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图书馆、美术馆等联盟……中国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广泛开展文化教育领域合作,不断加强人民友好往来,持续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摘编自人民日报《文化交流·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

材料二   20235月,“茶和天下·雅集”活动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举行。当地市民在活动现场通过书法、剪纸和工艺品展示等领略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摘编自李奥《中国文化绽放塔什干》

材料三   202396日,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200多名嘉宾参会。

——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周游列国以后,回到鲁国开始整理文化(典籍)。因为时代的盛衰演变中,文化永远是走在最前面的,周代王朝的衰乱已经很严重了,所以孔子急于从事文化的复兴来力挽狂澜。

——摘编自南怀瑾《论语别裁》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梁启超、梁漱溟等人主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对全盘西化,主张中西文化有机调和,批判性吸收借鉴西洋文明,才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出路。

——摘编自李世坤《试析近代文化复兴思潮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价值》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党提出的政治文化里面,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为口号越来越多地出现,这个变化我称之为“再中国化”。“再中国化”的意思是说更自觉地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作为正能量,我觉得这个转变很重要。

——摘编陈来《陈来讲谈录》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
2024-05-17更新 | 18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