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支持下,河北省一些民俗体育得到挖掘继承,其中井陉拉花1957年进京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一些艺人将空竹搬上舞台,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杂技表演项目。受政治环境影响,“文革”期间河北民间民俗体育受到严重打击。如在邯郸市流传了600多年的民间活动“彩布拧台”因“破四旧”被迫中断,与民间信仰、庙会相关的民俗活动,诸如高跷、狮舞、龙灯、武术,寸跷、旱船,更深遭破坏。改革开放后,河北省通过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充分展示珍珠球、木球、蹴球、毽球、秋千、射弩、陀螺、武术、民族式摔跤等传统体育项目,带动了全民健身的热潮。有些民俗体育活动,如跳绳、打沙包、竹竿舞、象棋围棋甚至走进了学校课堂。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当代民俗体育项目面临着传承人减少、参加者兴趣减弱、资金缺乏等问题。

——摘编自李静体、武建征《近代以来河北民俗体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启示》

材料二   将传统文化现代化,使其更加贴近现代生活,才能更加适应现代人的思维习惯。如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鲜明个性的转换,一是“实用主义”的现代转换;二是“天人合一”理念的现代化转换。创编当代文艺作品,以当代人物形象演绎传统文化精神或以古代人物形象演绎当代人文精神。如电影《英雄时代》、电视连续剧《大境门》等,通过现代化传媒让承载传统文化走入现代人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内容,符合河北自“胡服骑射”所创立的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变革精神和“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精神,我们需要结合时代精神,树立河北人民自由与平等的意识,强调大局意识和共享意识,继续秉承宽厚坦诚的朴实民风、“燕山月下多狼烟”的为国赴难的自觉传统以及“舍生取义”的燕赵气节。

——摘编自李智深等《浅议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河北民俗体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换的方式。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20世纪初美国外来移民统计

时期

数量

来源地

职业

1607~1776

100

英格兰

贫苦农民及手工业者

1820~1860

500

主要源自西欧与北欧,尤其是德意志和爱尔兰,东欧、南欧移民开始出现

农民、工人

1861~1880

500

主要源自西欧与北欧,东、南欧移民逐渐增多

农民、工人

1881~1920

2350

东欧、南欧及东南欧移民数量大大超过西欧、北欧,成为主要移民来源地

农民、工人

——摘编自梁茂信《18601920年外来移民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的欧洲,经济危机与革命交替,大量人口失业。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遭遇严重饥荒,大量人口不得不远渡海外谋生。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缺口巨大。18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许多企业远赴欧洲招聘,并为移民提供路费。18601920年,美国东北部的城市化率从35.7%跃升至75.5%,城市人口中有一半是外来移民。此外,还有大量外来移民进入美国西部,开垦了大片土地。而西部铁路的修筑则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华工。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带来不同的文化与风俗,融合成美利坚文化。移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经历也造就了美国的民族性格。

——摘编自丁则民《外来移民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20世纪初美国外来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至20世纪初美国出现外来移民潮的原因,并分析外来移民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18世纪,当土耳其走下坡路时,土耳其人仍然轻视基督教徒。1666年,大维齐对法国大使说:“难道我不知道你们,不知道你们是一个不信教的人,是一头猪,一条狗,吃粪的吗?”

在印度次大陆,当葡萄牙人在果阿立住脚之后,在1560年引进宗教裁判所时,印度当地人对此十分反感。一个印度人在1616年告诉一个英国教士:“基督教是恶魔的宗教;基督教徒酗酒;基督徒做了很多坏事;基督徒打很多人;基督徒好骂人。”

欧洲一般公众在这以前很久就知道印度,并且由于读到关于德里的“大莫卧儿”的富有和豪华的报道而惊叹不止,在1658-1660年,在德里当帝王家庭的医生、法国人弗兰索阿·伯尔尼尔看到著名的孔雀王座后,作了如下的描写:“大莫卧儿帝国皇帝有七个豪华的宝座,一个宝座镶满了钻石,其他的宝座有的用红宝石,有的用绿宝石或珍珠镶嵌而成。”印度梵学家不愿意把他们的神圣的学问传授给外国人,但是也有少数欧洲人,主要是耶稣会神父们,取得了梵文的知识,包括文学及哲学。

1600-1700年,东西方文化交流显然比以前有更大的进步。利玛窦、南怀仁、汤若望来华传播欧洲的自然科学,是“西学东渐”的表现。这个时期“东学西渐”也是明显的,来华传教士大量翻译介绍中国古典文学、哲学作品,大大影响了欧洲知识界。

——摘编自吴手廑、齐世荣著《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东西文化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东西方在文化交流中的态度差异及其原因。
2023-12-18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12月诊断考试(三)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20年代开始进入工业化时期,美国工业化发展需要劳动力和技术、资金的支持。这段时期来自欧洲的移民补充了工业化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尤其是在19世纪50年代,美国西部的“淘金热”,吸引一大批移民前去淘金。华人也趁这个时机大批移民到美国,不但为美国创造了财富,而且在开发美国西部加州地区做出巨大贡献。美国内战爆发后,大量青壮年应征入伍,以及内战造成外来移民数量的下降,导致美国的工矿部门劳动力的短缺。

——摘编自朱维维《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人口主要由亚非拉发展中地区向欧美、大洋洲发达地区迁移。据统计,1960年共有325万人从发展中地区向发达地区移居,1974年已激增至947.5万。以美国为例,20世纪60年代前的移民,82%来自欧洲,20世纪90年代后以拉丁美洲和亚洲为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新移民潮促进了国际劳动力市场的显现,各国劳动力在某种程度上正在被组织到一个统一的世界劳动力市场中,因此某国劳动力一旦出现短缺,很快便会吸引大批劳动力进入。随着新的国际分工的出现,不同的劳动力满足着不同的市场需求,由此构建了多样性的移民主体。

——摘编自解韬《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批的军人就地复员。大规模的建设开始后,很多农民就到城市做了工人。当时北方建了很多大规模的棉纺厂,很多农民、女工就进了城做了工人,还有很多人支援东北重工业,所以也有大批的流动。……北京成为首都以后,文化名人、服务业都到北京去了。

1978-1988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小城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例,1982-1987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26%。1990年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

——摘编自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移民美国的特点与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特点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口流动的变化。
2023-12-03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昭陵实验学校等多校联考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二战结束初期,大量亚欧苦役劳工返回祖国,战败国日、德士兵和平民被遣返回国;50年代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许多西方殖民者被迫回国。60年代以来,欧洲的向外移民越来越少,而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向外移民显著增加,整个欧洲都在吸收大量外来移民。……到了80年代,除日本之外,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也开始大量吸收外来劳工移民。

————摘编自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70年代劳务移民的流向区域,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任选两个时期,对全球人口流动现象予以说明。
2024-03-23更新 | 115次组卷 | 16卷引用: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南专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诗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史料二   《公羊传·隐公元年》载:“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唐)徐彦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宫大一统也。”

史料三   考古研究发现,在龙山文化时代,从北方到南方很广大的范围里,多种文化都有其共同点。不同文化之间呈现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以玉器、象牙器、绿松石、特殊的彩陶器、大口红等精致奢侈品为代表的象征物品的交换。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维护“天子”为天下核心的政治观、“天下统一”的疆域观及“华夷有别”的族群观,构成了“大一统”思想的三大基石。秦朝完成了规模空前的疆域一统。自西汉“华夷之辨”演变为立国合法性的“正统”之争与疆域治理的“华夷分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入主中原的边疆民族统治者也纷纷认同华夏传统,主动将自己纳入华夏的历史序列。唐太宗认识到“华夷”虽不同,但可通过“德泽”达到帝如“一家”的效果。辽和金,逐渐接受华夏文化,以“中国”“正统”自居。元朝不仅实现了疆域的“一统”,而且编订《大元一统志》,正式将“一统”列入全国地理总态之名。明太祖继承先世“大一统”的思想,更加看重疆域统一的重要性。

顺治帝指出:“满汉官民,俱为一家。”康熙帝强调“朕统一寰区,无分中外,兄尔民人,成吾赤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等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探究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历史演变的重要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历史演变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1-0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大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明时期的对外交流示意图

材料二最早的西域仅指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的中亚地区,后来逐渐包括了南亚次大陆、西亚的波斯、地中海的东罗马帝国以及西南亚的阿拉伯。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中频繁出现“西洋"的地名,如“龙牙门"和“北溜",还有“舶往西洋"的说法,“旧港”条提到“西洋人"。元代周致中《异域志》记载有“西洋国"“在西南海中",研究者认为指的是马八儿,位于今印度之东南海岸。明清时期接触到欧洲人,知其比历史上所接触之地更靠西,则“西”的概念又扩展为欧西,并呼以“泰西""远西", 以示与早年之"西”的区别。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国刚《中外文化关系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图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归纳准确完整,分析逻辑清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代中国人对"西"的概念的认识。
2023-09-24更新 | 142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9 . 侨批(闽南方言中称信为“批”)是海外华侨寄回家乡附带汇款的家书及回文。侨批盛行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目前整理约有16万件。2013年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闽粤等地区就是海上贸易、对外移民活跃的地区。明清时期下南洋的华人以经商谋生者居多。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掠夺,国内频繁的战乱、灾荒,造成民众流离失所,失业者日增,濒海居民遂纷纷出海渡洋谋生。I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允许英美等国在华招募青壮年劳工出国。因为应募者要订立契约,以出国后的工资为抵押换取出洋旅费,时人称为“契约华工”,又叫“卖猪仔”。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西方国家在我国东南沿海招募“契约华工”超过200万人,在东南亚的橡胶园、古巴的甘蔗园、澳洲的金矿、美洲的中央太平洋铁路都有大量的契约华工劳动。

——摘编自刘平《晚清海外移民的心酸历程》

材料二   侨批1 本日报竞载,谓小吕宋华侨自演戏至今,已捐助革命军十万,又到去九百余人矣,至下等之人亦捐五元,甚然赞叹。中国人近来之爱国心大明也。

——1911年10月菲律宾华侨林书晏给黄开物的批信

侨批2 今者,愚欲与卿相商一事最利便于卿,何也?放足是也!放足之益实有数层,行路免艰难也;出外舟车免畏怯也;操作得自由也。有此三利而无一害,卿何妨而不为?

——1914年菲律宾华侨黄开物给妻子林氏批信

侨批3 迳复者,顷代收到抗大捐款国币贰佰元,当遵命转交该校当局。先生等关怀祖国抗战人才之养成,爱国热忱殊堪钦敬!(抗大:抗日军政大学)

——1939年周恩来回复奏国华侨苏君谦捐款批信

侨批4 近闻塘(唐)山春耕久旱,农田受阻,将来早稻绝望,以致米价如此突涨猛进,各处灾民叫苦连天,饥荒来临,实吾潮之不幸也……幸得俺乡侨,募国币120万元之左右,惟该项汇至汕头商号,然后领取更为妥善。

——1946年马来西亚华侨蔡得松给祖父母批信

侨批5 家乡自解放后,在毛主席领导下,封建势力已告清除,资产阶级经被打倒,不论交通、水利等要旨,凡属国计民生者,莫不落力改建,海外华侨多阅报章,每得佳讯,除少数顽固分子外,莫不额手称庆,跃跃思归。

——1951年泰国华侨刘潮俊给父母的批信


(上述5则侨批从潮汕侨批数据库中收集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移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从材料二中任选两则侨批文献,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内容进行解读。
10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日本明治政府在教育上举措颇多。他们积极地发展近代义务教育。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一所中学,每一个中学区下设210个小学区,每一个小学区设8所小学。学校除了教授各类社会与自然科学知识外,还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此外还向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派出留学生。

——摘编自《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材料二   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介绍(部分)

北京大学的前身,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百日维新的产物,它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标志着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发展。

——据北京大学官网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政府教育改革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京师大学堂创办的背景。谈谈你对北京大学的认识。
2023-09-0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