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中国的儒家世界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具有内向性的社会。中国的这种内聚性,并非当时才有的一种新现象,它从数千年前中国文明的早期阶段起就有了,并一直持续到今天。实际上,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未曾中断的文明。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

材料二   共产党执政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国家,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课题,也是毛泽东艰辛探索的课题。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走出了一条和苏联、西方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的、具有独创性的国家治理道路,开创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探索和创新。

——摘编自2019年11月1日《中国组织人事报》江宇《毛泽东如何探索国家治理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百年动荡。在新旧交替的特殊时期,新中国将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能给人民带来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心揣愿景,在探索契合新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上付出了巨大努力,促进了新中国的安定团结与恢复发展,亦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启示。

——摘编自2020年02月06日人民网季春芳、李正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影响中国文明具有内聚性和连续性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道路模式,至少从两方面进行分析解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是其符号功能和实用功能抗衡对话的结果。服饰自先秦就被纳入“礼”的范畴。《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孔颖达在《左传·定公十年》释文中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强调的也是衣冠上国与礼仪之邦的内在联系。周代确立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服饰形制、颜色、纹样、配饰等均被纳入用以“别异”的“礼”的序列。《后汉书·舆服志》载:“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古代服饰作为“礼”投射在个人生活中。孔子要求君子文质彬彬、内外兼修。《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子路在卫国内乱中被人“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摘编自白岚玲《中国古代服饰变迁的文化折射》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六朝风流时期。贵族官宜子弟在着装上极力营造洒脱、豁达、飘逸、不拘小节的风尚,或不修边幅、解衣当风,或褒衣博带、熏衣剃面、傅粉施朱,或自创服饰等,以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其中“褒衣博带”“胡服”成为这一时期服饰的主要风格。服饰总体形制朝着宽大、舒适的方向发展,文人雅士对之尤为喜好。

——摘编自汪婷婷《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中国古代服饰的符号功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贵族官子弟服饰中审美观念所反映的价值取向,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2023年9月《求是》杂志刊发的《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该重要论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战略高度,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华文明内在特质的深刻揭示,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更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运用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且能解读所选中华文明特性的内涵,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须体现时代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