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纪录片《何以中国》以时间为线索,追溯中华文明的根基、发源与早期形成和发展。该片从迈向一体化的秦汉王朝讲起,进而溯源至石器时代,见证中华先民走向农业定居,组成家庭和社会,建立早势信仰与文化审美,开始五湖四海间的交流,形成区域古国和早期文明,开启夏商周的王朝时代,直至秦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历程。

——摘编自《何以中国》解说


根据材料,围绕“何以中国”拟定具体论题,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予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3-1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列《关雎》为《诗三百》之首,汉人释《关雎》所言为“后妃之德”,对“妇言”和“妇容”的要求,都是在所谓贞顺“妇德”的基础上展开的。按照周代礼制要求,女子从10岁起,要“执麻桌,治丝茧”,日后还要“观于祭祀,纳酒浆”,因为祭祀有时、丝麻之事无疑是“妇功”的重心。南北朝的“乐府双璧”中,《木兰辞》中的木兰最初是“唧唧复唧唧”的剪影;《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不但“十三能织素”,而且能够胜任“三日断五匹”的劳作。宋代话本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中,花魁娘子王美娘“吹弹歌舞,无不尽善”,而且“写作俱高,求诗求字的,日不离门”。清代《镜花缘》以探花唐敖历险求仙及其女小山海外寻父为线索延展成书,书中称:“小山生成美貌端庄,天姿聪俊。到了四五岁,就喜读书,凡有书籍,一经过目,即能不忘。且喜家中书籍最富,又得父亲、叔叔指点,不上几年,文义早已清通。”

材料二   《诗大序》称,诗的作用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然而,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的中国文人,只要他不想被人视为“俗”,而想攀附“雅”,他可以不遵守某种伦理规范,但必须多少懂得一点审美。所以,他们的女性意识一定要上升到艺术的层面。无论人们对文学的产生有着怎样的认识,都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中国最初的文学都不是“为艺术”,而是“为人生”。中国不同时期叙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悄然间发生着从“妻子”到“爱人”的变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高方《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女性形象审美嬗变:从“德言容功”到“琴棋书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在秦汉魏晋、唐宋和明清时的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从妻子到爱人的女性形象”展开论述。
2024-02-0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高考横扫卷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诗画二十四节气》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精选与节气内涵和意境相符的知名古画、古诗,运用三维转二维技术,对古画进行修复与后期制作,并配以内容相符、意境美好的英文版古诗词,使古画、古诗词在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动起来,以中外年轻受众更容易接受的动画形式,传播中国独特的节气之美、诗画之美、意境之美。

动画作品《诗画二十四节气·白露》画面之一

画:【明】唐寅《溪山渔隐图》

诗:【唐】王维《山居秋暝》

译:许渊冲

——据武宝贵《中国风动画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研究——以〈诗画二十四节气〉为例》

(1)上图展示了哪些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价值。
(2)除了动画作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播还可采取哪些方式?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创意并说明其主旨。
2024-01-1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隆昌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周时期,王者立四时之序而化天下。《礼记月令》记载了周天子一年四季的礼仪活动,当时许多风俗由专职官员负责。秦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更把传统节日变成了转移阶级矛盾视线的手段。中国的节日基本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进行。春节雏形是庆丰收,种瓜种豆”;七夕节反映了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模式。除夕全家守岁,端午系五色丝、涂雄黄,七夕看牛女相会,重阳把出嫁的女儿接回。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仍以家庭为组织进行

——摘编自秦永洲著《中国社会风俗史》

材料二   西方国家,虽有类似中国全家团聚的重大传统节日如圣诞节、新年、感恩节等,同时“‘狂欢’‘新奇’‘神圣’‘浪漫’等是其节日精神的主要内核”,有“较强的娱乐性”。如狂欢节是基督教“谢肉节”的世俗化称呼;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圣诞节是基督教为了纪念耶稣诞生。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中国人欢庆并无中国文化渊源的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西方节日,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贺词中说:“218日,我们将欢度中国新年。”

——摘编自唐小晴《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比较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并分析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特色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节日文化出现的新变化及其意义。
2023-09-21更新 | 107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越是远古,社会习俗就越是国家政治教化的组成部分。节日是古代统治者推行礼乐教化的工具,通过节日来与民同乐,制造欢乐祥和的气氛,是维护统治的有效方式。中国的节日基本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进行,春节雏形是庆丰收;而清明节则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传统节日以家庭为组织进行,除夕全家守岁,清明祭祖扫墓,中秋团圆,重阳把出嫁的女儿接回。由于受我国悠久的历史影响,中国节日逐渐演变为综合性的节日,如清明节最初是单纯庆祝农事的节日,后来演变为集扫墓、祭祀、踏青于一体的节日。

——摘编自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

材料二   西方节日更多体现出人们的互动性、社交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有较强的娱乐性。如狂欢节是基督教“谢肉节”的世俗化称呼;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万圣节是为了纪念教会所有圣人。西方主要以单一性的节日为主,比如情人节、万圣节、父亲节,在庆祝过程中仅以一个项目为主题。

——摘编自唐小晴《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比较分析》

材料三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走出去”,提升了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最终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黄美琪《中西方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节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推动我国节日文化“走出去”的建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曾出现过中国民族史撰述高潮,其中王桐龄、吕思勉、林惠祥各自撰写的《中国民族史》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这些著作大都以汉族同化、融合其他民族不断壮大为线索考察中国民族的发展历程,并认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前途为各民族趋于汉化一途。1939年,顾颉刚有感于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的阴谋,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提出“五大民族”一词是中国人作茧自缚,授人以分裂的口实,应该正名,“中华民族是一个”,边疆与内地为一体。

——摘编自赵梅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

材料二   费孝通不赞同顾颉刚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华民族既是一体,又是多元,一体与多元原是辩证统一的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费孝通参与并领导了这一工作,从中他“深切体会到民族是一个……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构建了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理论。

——摘编自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出现民族史撰述高潮的历史背景,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说明王桐龄、吕思勉等著述观点的局限。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顾颉刚和费孝通在中国民族研究上观点的异同。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儒家文化是传统中华文化的核心,在古代历史上虽经历波折,几经嬗变,但经久不衰,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伴随着儒学的现代复兴,儒家文化必然会在应对现代世界和现代生活的问题上发挥巨大作用。以下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目录:



请仔细分析目录内容,围绕着“儒学发展”这一主题,概括出儒学发展的某一方面线索,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主题明确,不能偏离主题,论述充分,行文流畅严谨,史实与论题紧密结合)
2020-11-02更新 | 30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通辽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一部长卷史诗。今天的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续,又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与批判。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灿烂辉煌的书法和绘画、精美绝伦的乐舞、风格多样的戏剧、卓越的中医中药、源远流长的茶、瓷文化等。共同构筑成一部灿烂的中华文明史。


请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主题,展开研究,撰写历史小论文。
【线索指引】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古代,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思想文化,均领先于世界,如四大发明;近代,落后于西方,同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接受了不少西方思潮、科技,不断适应时代发展。
现在——传统文化在当代仍然有着强烈的魅力,如茶文化;但不少传统文化已经失传,不少正在消失,亟待拯救,如南京云锦;应尝试将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如改良旗袍、中西医结合、汉字与电脑输入法等。
未来——传统文化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传统的手工工艺具有欣赏价值与文明价值;传统文化中的环保精神在现代与未来的应用,如“天人合一”思想;一些旧传统会消失,一些会继续存在,甚至有所发扬,一些已经失传的技术可能被重新发明,如透光镜的制造技术。
【基本要求】
(1)议论文问题,围绕主题,自拟题目,字数在600字左右。
(2)撰写论文时应注意:
论文应该紧扣活动主题,论点明确,文通字顺,表述清晰不含糊,语言简练易懂,篇幅不宜过长。
论文应具备历史科论文的四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论。
论文应对某一问题深入挖掘,而不是宽泛地谈论,内容不应空洞。
论文的论据应支持论点,论证有力。
(3)选题参考:
“历史的回音——唐装之我见”
“汉字·书法·电脑输入法——传统文化的再发展”
“分化与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趋势分析”
“走中西医结合之路——论中医药的发展”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文化的未来”
2020-09-08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学科知识竞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