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利用儒家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到了宋代,理学以儒家礼法、伦理为核心,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乾嘉盛世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材料主要反映了(     
A.统治者个人好恶影响学术的地位B.儒家思想的僵化阻碍了社会进步
C.主流思想由经世转向避世的趋势D.时代发展推动了主流思想的更替
2023-08-12更新 | 235次组卷 | 18卷引用:新高考八省八校(T8联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湖北卷)
2 . 关于传统音乐,《周易》有所谓“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之说。至春秋战国又有“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这可以用来说明,传统音乐(     
A.顺应了大一统的趋势B.由尊神灵走向重人伦
C.由敬祖先走向重民本D.维护了贵族等级秩序
2023-01-15更新 | 1119次组卷 | 22卷引用: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浙江专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其中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节日。下表反映了端午节俗的演变

时期地域纪念人物农历五月初五的习俗
两汉以前中原、长江中下游、吴越等地待考证源自先秦的夏至节,主要有祭神、采药、挂艾叶、祈求丰收、禳除灾害等活动
两汉山西部分地区子推(割股啖君)西汉时,确定了端午仪典,端午节成为全国重大节日,主要有采兰沐浴、系五色丝、用桃木板辟邪等禳除祛害、祈祝平安等活动
苏南、浙北伍子胥
(忠贞贤能)
绍兴曹娥(孝女)
梧州陈临(勤政爱民)
许多地区屈原(爱国爱民)
南朝南方屈原主要有吃粽子、系五色丝、竞渡等活动
隋唐全国屈原端午节俗大体定型,主要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射柳等活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端午节俗历史演变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端午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4 . 如表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西学译著统计表。表格中数据变化的主要背景是(        
年份书目自然科学(含应用科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学类为主)
总数占比总数占比
1896年《西学书目表》259种73.6%93种26.4%
1900—1904年《译书经眼录》164种33.4%327种66.6%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维新变法思潮逐渐兴起D.救亡图存探索的深入
2023-04-09更新 | 394次组卷 | 11卷引用:专题0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选择题)-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项汇编(统编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秦至西汉早期,奉命装饰坟墓并为它们提供有象征意义的陈设的艺术家们从远在帝国时期之前的丰富神话中取得灵感。到了西汉末期,这类艺术创作的重点已经转到表现儒家伦理价值的方面。这一变化表明(     
A.大一统局面推动了秦汉治世的出现B.儒学上升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C.经济的发展使儒学取代了道教神学D.秦汉的统治者治国思想较混乱
2023-08-28更新 | 13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福建省高考历史猜题卷(四)
6 . 《大唐开元礼·序列(下)》中规定:凡身亡者,“六品以下达于庶人称死”,关于墓田、坟高、明器等规定中均不见涉及庶人;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制定的庶民墓田法令规定:“庶人墓田,依法置方一十八步。”这一变化表明了
A.传统等级秩序的基本崩溃B.礼治秩序趋向平民化
C.唐宋政府较重视丧葬仪式D.古代丧葬制度的完善
2022-03-15更新 | 1867次组卷 | 25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商代青铜器上常用纹饰是以饕餮纹、夔龙纹、虎纹、云雷纹为主,体现了狰狞之美。春秋战国时代青铜纹饰的内容则以现世生活的写实场面为主要题材,如采桑、宴乐、射礼、水陆攻战等。青铜纹饰的这一变化反映了
A.铸造工艺的进步B.礼乐制度的崩溃
C.生产关系的变革D.人本观念的凸显
8 . 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周朝时,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华文化“人本”色彩逐渐加强B.神权政治色彩得到淡化
C.神权遭到王权冲击D.中华文化具有一定民主色彩
9 . 杨向奎先生在《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中指出:“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就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作者旨在说明
A.周公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集大成者
B.中国文明具有一脉相承的发展特征
C.中国传统文明的核心内容不断变化
D.礼乐文明是三代文化漫长演进的产物
10 . 《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
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2019-05-12更新 | 2148次组卷 | 48卷引用:【市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2019届高中毕业生5月训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