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官方和民间都要进行祭天、拜祖、祭孔等重大活动,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都非常清楚,祭天、拜祖、敬奉鬼神说到底都是为了教化百姓。从周公旦那个时候开始就有了这种清醒的实用理性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强调每个人只要从我的内心做起,从我们的日常事情和现实生活做起,就可以由平凡之事入手来成就伟大功业。因此,最现实、最直接的事情,无非就是每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中国人既然把眼光都关注于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现实的经世致用活动,他就无暇去顾及那些六合之外的鬼神,这就使得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儒家知识分子能够投身于现实社会,投身于经世致用的实践活动中,从而推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繁荣昌盛。

——摘编自赵林《西学三书》

材料二   明末传教士对中国古文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力对其进行研究和翻译,在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古文献所反映出的儒家思想及其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理想成为引领欧洲一代风流的思想旗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欧洲思想家。18世纪,经传教士介绍到欧洲的中国传统文化,使欧洲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与当地流行的理性主义自然神论相类似,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推崇的是“理”而非“神”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就成了他们取证的榜样,他们也从中找到他们观点的旁证,从而坚定了他们的观念和斗志,丰富了他们的学说。

——摘编自王立《中华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东学西传对当时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

材料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墨子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匹配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中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A.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B.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C.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孟子:     荀子:     墨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a为例完成表格。
阶段遭遇直接原因
a遭到沉重打击秦朝焚书坑儒
b

C

d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2024-04-0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蓬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因此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指出三位思想家所处其时代特点。
(2)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黄宗羲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3)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引文出处引文内容
《尚书》“民为邦本、本国邦宁"“政在养民”
《礼记》“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孟子》“民为责,社次之,君为轻"
《管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材料二   《论语》中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礼记》中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吕氏春秋》中说:“昔先圣王之治于下也,必先公”。《六韬》中载:“天下非一人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材料三   《慎子》中说:“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淮南子》中说:“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的核心思想;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简析这一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材料中著作的共同诉求,并予以评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代服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的着装有严格规范。下表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服饰规范的部分内容:

出处

内容

《礼记·深衣篇》上衣用布四幅,表明一年有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代表一年有十二月;袖口圆弧,领子方正,意味着公正:背缝垂直,体现出诚直。
《新唐书·车服志》唐高宗时对官服的规定:三品以上袍衫紫色,四品袍深绯,五品袍浅绯,六品袍深绿,七品袍浅绿,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
《宋史·舆服志》绍兴五年,高宗谓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宜申严禁。”

——摘编自张玲《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符号内涵及制度规范》等

材料二   明代的“服妖”分为衣冠复古、奢侈僭越、男女混装和习俗禁忌四个类别。衣冠复古,即穿戴模仿前朝服饰,包括了元蒙遗风和之前其他朝代的服饰:奢侈僭越,即以下僭上,违制使用贵重饰品和贵族服饰;男女混装,即女着男装、男着女装;习俗禁忌,即与传统社会认知相违背的服饰或服饰行为,如上层人士穿戴低贱之人服饰等。

——整编自赵梦菲《明代“服妖”服饰现象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内涵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服妖”下一定义,并对明代“服妖”的成因进行分析。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兴盛,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等编著《中国文化史》

史料二   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青年时期,他曾寄希望于和平改良,失败后转向暴力革命,认为“……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主编《湘江评论》时,(毛泽东)强调“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虚思想”。在党的七大报告中,他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著名论断。他还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座右铭,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要求全党:“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摘编自吴伟锋《毛泽东与中华传统文化》【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之间的关系。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部分思想家的人口思想

思想家(时期)人口思想
孔子(春秋)提出“庶、富、教”的思想,认为治国只考虑人口众多还不够,还必须使百姓富裕、有教养。
管仲(春秋)提出一套比较系统的鼓励生育的主张;注意到劳动者素质水平的高低是土地增产的主要因素。
马端临(南宋)强调了人口质量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认为国家的强盛与否,不仅取决于人口数量上的多寡,还取决于人口素质(质量)的高低。

——整理自段塔丽《中国古代人口质量观初探》

材料二雍正年间开始推行摊丁入亩的赋税政策,彻底中止了传统的人头税,此举使人口的发展失去了最核心的制约因素。1741年,中国人口数为一亿四千多万,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人口已达四亿以上。人口的高速膨胀,给社会和生态造成巨大压力,最直接的后果是人均耕地的减少。乾隆后期人均耕地降至2亩多,嘉道以后降至2亩左右,咸丰元年(1851年)降至1.74亩。由于人口无节制的增长,迫使人们向土地索取更多的生存资料,在扩大耕地面积、引进高产作物等经济活动中,人们对土地资源采取了掠夺性的使用方式,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对当时和以后的生态环境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摘编自陈友兴《中国古代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位思想家人口思想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朝中后期人口膨胀的现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萌发了爱国主义精神。从《尚书》中可以看到,最早的爱国主义萌芽,是“家族”“万邦”与“天下”观念。《左传》中多处洋溢着爱国精神和基调,其中谈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影响巨大。可以说,整个封建社会优雅的华夏文明始终是士人爱国信念的一个重要源泉。《论语》中“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更是凝结成了后世"民族和睦、四海一家""天下太平"的爱国精神和天下观念。在整个中国古代,民族气节被视为人生修养的最大气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中说“圣人三日无君则惶惶然”,苏轼曾评价爱国诗人杜甫虽然终身不得重用,却“一饭未尝忘君”,忠君爱国的岳飞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摘编自吴灿鑫《从周公到孔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奠基》等

材料二   近代前期,面对列强侵略,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坚持反抗: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左宗棠英勇抗俄,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抗日殉国,都表现出中华民族反抗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仍为人们所赞颂。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要报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的主张,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勇敢地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提出实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的社会改革方案,这个改革方案破产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重新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成为近代前期中国寻求救国真理的最高成就。在三民主义的旗帜下,民族资产阶级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承担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进行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摘编自吴毅《外向发力:近代以来中国爱国主义的发展简论》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前期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不同于中国古代爱国精神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家始终以积极心态和入世情怀对待社会、对待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信仰,强调个体修养、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儒家爱国主义认为个人从来就是与一定的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就没有个人的私人利益。儒家的仁学爱国思想强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血亲之爱为基础发展起对国家民族的爱,使血亲的骨肉之爱与对国家民族的爱合为一体。在忠与孝之间,主张牺牲对父母的孝而对国家尽忠,甚至主张大义灭亲。这种价值导向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培育出一种国而忘家、精忠报国、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

——摘编自史康健《略论儒家仁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二   梁启超是现代爱国主义最具代表性人物,是近代系统阐发爱国论第一人。梁启超最终形成并明确地提出爱国主义的思想主张是在1899年2月发表的长文《爱国论》。“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1902年,梁启超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指出,“近数百年来,欧洲民族主义发生,民族主义者,实制造近世国家之原动力。”同年,在《新民说》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当务之急,就是“民族建国问题而已”,即建立一个民族民主的现代国家。战后游欧归来的梁启超,为了避免西方业已出现的弊端,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既要求对中国传统的旧思想求解放,又强调必须打破对西方现代思想的迷信,号召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受“五四运动”和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影响,梁启超指出“质而言之,从国民全体下工夫,才是真爱国,才是救国的不二法门。”

——《河北学刊》2005年第4期《梁启超的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10 . 【中西方体育文化精神】

材料一西方体育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祭祀、庆祝之竞技大会,以城市为中心发展,以竞技为主要特征。西方体育文化与斗争、冒险的哲学思想相适应,从而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激烈的风格。中世纪以来,随着海洋贸易和海洋运输的发展,西方体育具有了更加明显的外向型与开放性,表现出一种“天人有别”的精神内涵,注重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技术与技能的完善,最终在体育中不断实现身心的超越。近现代以来,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精神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其基本观念,如尊重、和平、友谊、团结、公平、人的全面发展,代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趋势,成为了一个超越体育范畴,影响波及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

材料二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对现代社会中精神颓废的生活感到失望和厌倦。东方体育中强调“养生修性”、“天人合一”,“练养结合”,“动静平衡”的体育思想,对西方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出路。人类对仅追求胜负与狂热刺激的西方体育竞技日感不满,转而需求更多层面的身心体验和更深邃的高情感活动。东方体育主张通过身体锻炼来以达内外,由有形的身体活动促进无形精神的升华,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注重肉体和精神统一的文化价值特征,在缓解高科技带给人类的不良影响方面,具有划时代的功能效应,成为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高情感体育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体育精神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方体育精神的不同点并说明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